關于陸遜的歷史趣聞
陸遜36歲斬關羽38歲擊垮劉備,號稱三國最強殺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陸遜的歷史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關于陸遜的歷史趣聞:
三國中有這么一個人,他先是設計讓關羽兵敗身死 ;又讓在戰場上打拼數十年的劉備,卻丟盔棄甲,最后落荒而逃郁悶而死。他就是陸遜。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有朋友可能覺得動機不是這樣),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后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扎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余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這一仗讓劉備輸得很慘,甚至最后一病不起,丟了性命。
關于這一仗,爭議一直很大,有人說這是典型的以弱勝強案例,那事實到底如何呢?
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可以證實的是孫權確實是不想打這場仗的,但孫權在向劉備求和遭到拒絕之后,也就開始積極準備作戰。首先,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孫權再一次遣使向曹丕稱臣,而曹丕則冊封孫權為吳王。這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來自于北方的威脅。
但是對于孫權而言,局勢并沒有因此而有明顯的改觀。用何人來抵擋氣勢正盛的劉備大軍,是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老將程普已去世,而周瑜、魯肅、呂蒙又不假天年,壯年病逝,周泰、甘寧在東線與張遼對峙于合肥戰線,也無法調動,其他將領以猛將居多,智勇雙全的帥才卻難以找到。
人選倒有一個,就是陸遜。陸遜字伯言,是孫權之兄孫策的女婿,極富智謀,曾得到呂蒙臨終的大力推薦,也受到諸葛謹的極力推崇。問題只有一個,他太年輕了,才38歲,資歷太淺,讓一個38歲的人統領一個國家的部隊,能否得到功臣宿將的擁護呢?能否抵擋得住經驗豐富的劉備呢?但陸遜對此卻早就成竹在胸,一接受孫權的任命,他立即開始著手防守軍團的編組。
東吳的防守軍團,以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率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統領五萬大軍在第一線拒敵,諸葛謹屯駐公安,孫權屯駐武昌,為后援。孫吳三線總兵力當在十五、六萬左右,實力在蜀漢東征軍團之上。而且東吳又采取三線縱深配備的戰略,使得劉備東征軍團面臨的困難更是成倍增加。
通過上面的敘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無論從兵力,還是從將領的素質來講,優勢都無疑在東吳一方。因此,決不能將夷陵之戰與官渡、赤壁相提并論,稱之為以弱勝強。
但是,蜀軍也有其優勢。首先是復仇之師,所謂“哀兵必勝”,討伐孫權背義襲盟,全軍同仇敵愾,有一股不可阻擋的銳氣。其次,劉備在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七月即出師東征,將士剛剛受封受賞,正是立功報效之時,加之劉備御架親征,更使得士氣旺盛。其三,蜀軍居高臨下發動進攻,又善于山地作戰,占有地利。其四,從第一線兵力來講,蜀軍八萬,吳軍五萬,蜀軍也占有優勢。
而吳軍兵力雖強,也有其弱點。首先,荊州為劉備所統治十余年,而東吳剛剛奪取,雖初步穩定了局勢,但民心仍然在蜀漢一邊。加之劉備稱帝并打出了“興復漢室”的正統旗號,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其次,陸遜并未服眾,若一旦處理不當,第一線軍團隨時可能分崩瓦解。其三,曹魏坐山觀虎斗,時刻準備趁火打劫,以收漁人之利,故而吳軍實際仍然是處于兩面受敵的態勢,形勢更為不利。
綜合來講,吳、蜀雙方各有短長,可謂勢均力敵,雙方各有勝機。這就決定了此戰雙方都不可能取得速戰速決的勝利,這必將是一場持久戰,雙方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斗智斗力,以取得最后的勝利。
請看陸遜是怎樣一步一步把劉備引上不歸路的,從221年到222年,陸遜按兵不戰,情況反映到孫權那里,陸遜向孫權上疏說: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愿至尊高枕不以為完也。”(《資治通鑒·卷六十九·魏紀一》)陸遜是很謹慎的,先以堅守,立足于不敗,然后再尋找間隙、施行必勝之計。’孫權的本族將領孫桓帶著自己本部人馬出擊,在夷道(湖北省宜都西北)被圍,向陸遜求救、陸遜仍然不肯出兵。眾將說孫桓是王族,被圍受困奈何不救?陸遜說:“孫素得眾心,夷道城堅糧足,無可憂慮。待擊敗劉備,其圍自解。”陸遜一直同劉備相持了七八個月,見蜀兵日益松懈,才召集諸將商議進攻。諸將說:“攻破劉備應在當初,如今各處要害皆已被其固守,已成難攻之勢,擊之必然無利。”陸遜說:“其軍始集思慮精專,不可以干犯。今曠日持久,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擒此寇虜正在今日。”
于是派兵猛攻蜀軍的一座營盤,損折了很多人馬,失利而還。諸將都埋怨道:“這是讓兵士白白去送死!”陸遜這時已有了攻破蜀軍的計謀,第一次佯攻不過是試探蜀兵的戰斗能力,明知必敗而攻之,是讓劉備和蜀兵產生輕敵思想。第二天他下令軍士每人各持茅草扎成的火炬一支,預備引火之物,接近敵營即將營柵及鹿砦點燃。此時正值旱季,塵陽似火,柵砦沾火即著,蜀營頓時烈焰騰騰。一處得手,吳軍全部出動,蜀營各寨連番起火。劉備扎的又是連營,為求堅固和有險可守都在山林險要之處,前營失火后營也勢必接連被燒,山林同時起火。所以這一場大火不僅燒毀了七百里連營,森林被焚毀的面積更足以造成一場曠古浩劫。劉備部下的將士死傷殆盡,尸骸塞江而下,僅帶得少數隨從逃回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從此無顏回成都,又悔又恨,說:“我竟被陸遜打敗,這豈不是天意嗎?”過了一年,他在永安(今四川奉節)病倒了。
三國陸遜的歷史趣談:
提起書生,人們馬上會聯想到“迂腐怯懦”、“百無一用”等詞,而在三國時代,“書生大將”陸遜的橫空出世,一改書生的傳統形象。談笑中,他計襲荊州、火燒連營、決勝石亭,不但使萬千敵軍士卒魂歸黃泉,也成了關羽、劉備和曹休的“催命人”。這位書生因此名揚天下。
陸遜,字伯言,出身江南仕族,是“小霸王”孫策的女婿,他刻苦好學、為人正直、廣有謀略。21歲就擔任了孫權的幕府,孫權曾多次征求他對天下大勢的看法。睿智的言談證明了陸遜并非迂腐的書生,而幾次小規模的討賊行動更證明了他不是“一般”的文士。
任偏右部督之時,陸遜協助呂蒙指揮收復荊州之戰。他成功了運用了“假癡不癲”之計,修書一封,吹捧荊州守將關羽,使驕傲的關羽大為得意,對吳軍毫無戒備。就這樣,吳軍攻克荊州,殺了關羽。
黃武元年(222),為給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劉備親率十萬大軍,進攻東吳。資格甚淺的陸遜被孫權任命為大都督,率軍五萬抵擋蜀軍。他先是堅守不出,直待蜀軍疲憊,才在猇亭決戰。他利用火攻,大破蜀軍四十余營,蜀軍死傷慘重,劉備大敗而逃,不久在白帝城悲憤而死。經此一戰,陸遜聲名大振,那些戰前根本不服的東吳老將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陸遜也被加封為輔國。周瑜、呂蒙終于后繼有人了!
黃武七年,魏國大司馬曹休率軍攻吳,書生陸遜再次披掛上陣。他指揮吳軍三路并進,果敢地沖擊了曹休的伏兵,接著盡力追擊,取得了石亭之戰的輝煌勝利。曹休回國后,憂郁而死。陸遜又一次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非凡才能!他在吳國的官位也步步高升,直至丞相。
關羽、劉備和曹休——這三位馳騁疆場的老將,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會被陸遜——這個“黃口孺子”所敗,并在敗后不久身亡。看來輕敵確是兵家大忌,而以“書生”的身份“偽裝”自己,則是陸遜的絕招!從智取荊州時的“假癡不癲”,到猇亭之戰時的“誘敵深入,后發制人”,直至石亭之戰中的“迅捷沖擊”,陸遜的軍事指揮藝術可謂出神入化、爐火純青。尤其是火燒聯營的猇亭之戰,已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因此,陸遜不僅是三國時代最卓越的將領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杰出軍事家,他以自己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戰爭不是角力的格斗,將領并非沖殺的武士,軍事藝術中最重要的當屬謀略。只要具有真正的軍事才能,“書生拜將”又何妨呢?
陸遜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余年,深得孫權器重。建安九年(204年),進入孫權幕府。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又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被拜為上大。
赤烏九年(244年)為丞相,因卷入立嗣之爭于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侯。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爵位: 上大 右都護 丞相 謚昭侯 大都督
家族資料:
父親:陸駿
配偶:孫策之女,孫茹
子女:陸延;陸抗
兄弟:陸瑁;陸琳
孫子:陸晏;陸玄;陸景;陸機;陸云
前名:陸議
簡明歷史傳記:
少孤,為從祖康綱紀門戶。年二十一,歷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年旱,開倉濟民,督農桑。討會稽山越賊帥潘臨、鄱陽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權配孫策女,數訪世務,遜議以 “平山寇叛,取精銳。”權納其策。由虛勢伏兵,破丹楊費棧,安內患,得精卒數萬。建安二十四年,蒙稱疾瞞關羽,遜代獻驕兵計,軍暗渡取荊州,除撫邊華亭侯。敗詹晏、屈陳鳳。破房陵鄧輔、南鄉郭睦,誘降文布。遷鎮西,封婁侯。陸遜論治荊州“拔人才、未親疏。”權納之。黃武元年,拜大都督、假節。督軍五萬西陵拒劉,伐謀分兵相機而動。火攻,備軍盡歿,備亡白帝;伏兵,遜逸待勞。加拜輔國,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吳蜀合,捆以外遜主之,權留璽于遜自裁度。皖縣破曹休,曹休身死,繳獲從輜重。黃龍元年,拜上大、右都護。輔太子。京外上疏:“寬刑罰、忘過記功,以成王業。阻權偏師取夷州。”公孫淵背盟,權欲征,遜陳弊利“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輟;圖四海,匪懷細害大。乞息六師,定中夏。”權納焉。嘉禾五年,遜協諸葛瑾攻襄陽。信韓扁為敵虜。遜佯攻暗退兵,襲江夏附者眾。陷魏江夏太守逯式解邊害。嘉禾六年,平吳遽亂,定三郡。遜憂呂壹弄權,陳曲直于權。年少豐,開倉濟民。遜善看人,昔言以諸葛恪、張岱、暨艷、楊竺終敗喪,果應。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陳 “太子正統,藩正有別,當彼此得所,上下獲安。”叩頭流血。權不納,又累遣使責遜,遜憤恚卒,年六十三。孫休時,謚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