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性多疑的原因
現在后人說起曹操,都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來評判曹操。隨著社會越來越開化,人們在評判一位歷史人物的時候,不會單純的蓋棺定論,直接會以好和壞來評論,大多都會研究各種史料,然后多方考究進行綜合評判。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曹操的解讀,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析分析曹操性格多疑的原因。
曹操生性多疑的原因
對于曹操生性多疑這一點,后人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在東漢末年大的時代背景之下,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都有很強的實力,如果一不小心,可能自己辛苦打下的領土就成為了別人的囊中之物,豈不是很悲慘?就拿曹操來說,曹操有一個痼疾,那就是頭痛,后來越來越嚴重,以至于稍稍用腦想問題,都會痛的難以忍受。就連名醫華佗勸告曹操需要放松心情,有利于頭痛的治愈。但是曹操不能絲毫懈怠,所以,曹操多疑也是出于常理之中。
另一種說法是,曹操生性多疑是一種誤讀,曹操對自己手下的將士們都很好,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之人。只是在后來的作品中,對曹操的塑造越來越偏頗,導致曹操的形象出現了扭曲。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進行對峙,曹操軍隊的裝備和戰斗力都不及袁紹軍隊,況且加上曹操占據了不利的作戰場地,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曹操大膽用人,聽取手下謀士們的作戰布陣方法,在這場戰役中大獲全勝。
真實的曹操是什么樣的
古往今來,多少正史野史描寫了曹操,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有好有壞,似乎曹操在我們的眼前是一個性格多重人物。但是真實的曹操到底是什么樣的吶?
曹操即是魏武帝,他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是現今的安徽人,他的小名是阿瞞。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運用自己的謀略與勇氣,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各方割據勢力,最后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在北方,曹操屯田,他的目光很深遠,不僅僅限于爭奪權力,他還在水利上大力興修,即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也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一舉兩得,這樣可以使北方變得更加富強,解決了農業生產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經濟。
而且曹操并不是一個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愛才惜才,因為他的出生并不是貴族,所以他任用中層階級,打破了門第的觀念,抑制了貴族壟斷仕場的局面。同時,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他寫過兵書,自身武藝高強,打獵功夫了得。在文學造詣上,曹操著有《觀滄海》等著名著作,這些作品抒發了曹操的真實感想,有心懷天下的氣魄,同時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們的生活疾苦。但是曹操也是一個重情好色的人。曹操一生擁有太多的女人,無法統計。曹操在教育孩子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激勵孩子學習,同時希望孩子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品格。
曹操借頭典故分享
曹操詭計多端:夢中殺人、割發代首取得民心、裝頭風騙叔父、望梅止渴等等都是詭計。而其中更為典型更為被后世詬病的當屬曹操借頭這一典故。
事情發生在曹操攻打袁術的時候,當時戰爭持續時間太久,軍隊糧草已經殆盡,糧官沒有辦法,只能請示曹操指令,曹操說可以先用小碗裝,以應一時之急。糧官卻說難免士兵抱怨,此法不是上策。曹操卻讓糧官放心,到時候他自然有辦法解決。
果然,晚飯十分,每天打仗訓練的士兵看著小碗的飯,自然怨聲載道,說丞相欺騙眾人。這時候曹操將糧官招來,說軍心不穩,需要和他借一樣東西穩定軍心。糧官奇怪,他能有什么東西能讓軍心穩定,曹操指了指他的腦袋,說要借頭一用。
糧官此時哪有不明白的,當下辯解自己根本無罪,一切都是按照命令辦事。曹操威逼利誘,說他也知道糧官無罪,但是糧官不死,士兵必然會造反,而糧官死后,曹操承諾會照顧糧官的家人。
于是,糧官被立刻斬首示眾,曹操發告通知三軍,說糧官自己盜竊軍糧,卻用小碗盛飯,現在已經就地正法。就這樣,剛剛還怨聲載道的士兵就被平靜了下來。
曹操行事不講正義,凡是為達到目的而做,可能這也是他為什么被稱為奸雄的原因。但就歷史看,他的做法雖多有詬病,但有的時候也確實鼓舞了士氣,達到了預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