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是誰
編者按:吳三桂在關外時期雖然升遷極速,并被駐守遼東的明朝高級官員視為“智勇兼備之大將”,但是,通觀吳三桂在關外時期的全部史料,并未見其對整個遼東戰局建一奇策,立一殊功。
吳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父吳襄,字兩環,明天啟二年(1622)武進士,崇禎年間先后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重要職務。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吳三桂自幼便粗通弓馬騎射,并以此而得中武舉。不久,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從而開始了政治生涯。
吳三桂的幼年,正是明朝衰落,后金興起,遼東邊境戰事頻繁的時期。
因而從青年時期開始,吳三桂便隨父征戰各處,并以此而小有聲譽。青年時期的征戰生涯豐富了吳三桂的閱歷,并鍛煉了組織能力,而明清之際復雜多變的政治形勢也為吳三桂成年以后的軍事、政治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吳三桂在政治舞臺上的嶄露頭角和“擢居顯職”,他的家族、親戚都曾起過很大的作用。吳襄在遼東擁有一支精銳的家族親軍和足以養贍這支軍隊的大量的莊田。舅父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等都是明朝世守遼東的重要將領。
祖氏三大將之下,有祖澤潤、祖澤遠、祖澤溥、祖澤洪、祖可法等“十余副參,又系昆弟”。作為這支勢力核心集團的一個成員,吳三桂在登上仕途之初,便得到他們的全力扶持。他們或揄揚其才華“聰俊絕人”,將來必定“大成”;或稱頌其品質“純忠極孝”;或贊揚其戰功“夷夏震懾”。正是在他們的贊助下,吳三桂才逐漸得到了駐守遼東的明朝高級官員的賞識。
吳三桂也竭盡全力地結識并交結這些高級軍政人士。太監高起潛總監寧錦軍馬,專以殺良冒功為能事,吳三桂卻拜之為“義父”,方一藻、洪承疇先后經略遼東,吳三桂也先后“拜其門下”。由于吳三桂鉆營有術,青云直上,不但在考核中被列為上等,而且在職務上也一再提升。就現存的一些明清檔案史料來看,崇禎五年(1632)十二月時,吳三桂的職務只是游擊,然而,不過三年,崇禎八年八月時,已擢至前鋒右營副將。崇禎十二年七月,又由太監高起潛推薦而任團練總兵,駐守寧遠。僅僅幾年的時間,吳三桂便由一個普通的中下級軍官超升至高級軍職,成為明朝政府鎮守遼東的一員重要將領。
吳三桂在關外時期雖然升遷極速,并被駐守遼東的明朝高級官員視為“智勇兼備之大將”,但是,通觀吳三桂在關外時期的全部史料,并未見其對整個遼東戰局建一奇策,立一殊功。與此相反,不少史料卻直接或間接地記載了他縱兵淫掠,騷擾百姓,畏敵怯戰,臨陣脫逃的事實。在吳三桂擔任高級軍職以前,根據其父吳襄自述“臣每奉調,父子俱入行間”。如,崇禎四年救援大凌河之役,崇禎七年救授宣府、大同之役等,吳三桂當隨父身歷戎行。但大凌河之役時,吳三桂隨父臨陣脫逃,致使明軍四萬余人全部潰敗,大凌河也因援絕而失陷于后金;宣府、大同之役時,吳三桂又隨父畏敵逗留、騷擾地方。在吳三桂獨當方面之任以后,這種情況依然沒有變化。崇禎十四年夏,明朝政府為解錦州之圍,以洪承疇為主帥,率師十三萬,自寧遠北上援錦。清軍主帥皇太極偵知此事后,迅速調動兵力,圍城打援,將援錦明軍包圍于松山。為了解除被動局面,洪承疇決定孤注一擲,率軍突圍。但是軍事會議剛散,作為洪承疇所一向器重的將領,吳三桂便違反決定和另外一個大同總兵王樸一起率部提前遁逃。慌忙之間,竟連印信也被清軍所繳獲。受吳三桂、王樸的影響,其他四個總兵也各自奪路逃跑,致使清軍乘勢追殺,明軍損失慘重。松錦戰役的失敗,為清軍入關打通了道路。在這次戰役中,吳三桂違背節制調度,率部遁逃,是導致此次慘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松錦戰后,明朝政府在追究戰敗責任時,吳三桂被降三級駐守寧遠,另一個和他一起逃跑的大同總兵王樸卻被處死。
松錦戰后,吳三桂雖然是以待罪的敗軍之將的身份駐守寧遠,但是,此時明清之間政治、軍事對峙形勢的變化卻使他在明清兩個政權之間都較松錦戰前更為重要。就明朝方面而言,松錦失陷后,寧遠便成為阻擋清軍入關的主要屏障。兼之以吳三桂在駐守寧遠期間,搜集散亡,招募兵勇,所部軍隊又增至三、四萬。1642 年,清軍進關。次年春,吳三桂憑借這支軍隊入衛京師,頗有斬獲。
就在這年秋天,中后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城相繼失守,獨有吳三桂攖守寧遠孤城,未使清軍得手。這使明朝政府很自然地便把吳三桂視為東部邊陲之保障,并在其入衛京師時給予武英殿賜宴之恩榮。就清朝方面而言,奪取寧遠是其實現入關作戰的前提。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意圖,曾通過已經降清的吳三桂的親戚故舊對吳三桂進行了頻繁的勸降活動。信使往返,不絕于道。然而,一則由于明朝政權雖然搖搖欲墜,但仍對全國大部分地區實行著有效的統治;二則明清之間仇殺已久,所部將士仇滿情緒尚很強烈;再則,吳三桂手中還掌握著一支戰斗力相當強的軍隊。因此,吳三桂并沒有立即決定投降清朝。但是,作為一個善于鉆營的世家子弟,吳三桂既未表示出降清之意,也絕未作出毀書斬使的激烈行動,這就為他在日后時局劇烈變化時降清留下了一條后路。
吳氏是遼東世家,廣有田產;吳三桂又早年得志,經常出入于高級官員的府第。明末士大夫豪華奢侈的生活方式和姬妾成群的腐朽習氣,也給吳三桂以很深的影響。軍旅之中,他不耐寂寞,“以風流自賞”,國難當頭,他還把“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據一些史料記載,壬午之役吳三桂入衛京師時,曾以千金購得蘇州名妓陳圓圓。這些記載,雖互有出入,但大多是吳三桂同時代人所作,在反映吳三桂早年縱情于歌舞聲色方面基本上是符合史實的。
人物評價:
后人對于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兩極化。
大部分人認為,由于他作為漢人,卻與清朝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歷帝等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因此故經常有人拿“現代吳三桂”這個稱號來攻擊對手。
也有人認為,在動蕩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于他和他家族的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后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