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被坑爹的趣聞
狄仁杰被兒子坑慘,“清譽”被熊兒毀于一旦?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狄仁杰被坑爹的趣聞,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狄仁杰被坑爹的趣聞:
縱觀狄仁杰的終身,能夠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出色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謂推進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在彭澤令任內,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干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請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于饑饉之中。狄仁杰到職后,改動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防止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謳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德。
狄仁杰共有三個兒子,他們分別是:狄光嗣、狄光遠、狄景暉(狄光昭)。狄光嗣、狄光遠為官都比擬稱職,唯獨出了一個犬子狄景暉。
老子英雄兒混蛋。在新舊唐書狄仁杰傳中,都提到了狄仁杰有一個兒子叫做狄景暉(第三子),這個人官聲很不好。
狄景暉剛當官時,還比擬慎重,但是隨著官位的不時提升,就不能本人。特別是在到魏州任職期間,貪心殘暴,激起當地大眾的嚴重不滿,狄仁杰的生祠(德政碑)也因而被毀。狄仁杰發覺后,十分憤慨,斷然罷其官職,停其俸祿。不少大臣一再為狄景暉說情,希望狄仁杰給兒子一個知過改錯的時機。狄景暉也跪在父親面前揮淚求饒,并表示重新做人。但狄仁杰依然堅持貶子官職不變,并苦口婆心地對兒子說:“賢者當舉,貪者當罰。這是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狄仁杰為官清正廉潔,一直堅持體恤百姓的的本性,活著時分百姓就給他立德政碑,而他的兒子狄景暉為官很不爭氣,貪心搜括,酷暴無比。被欺壓的老百姓對他咬牙切齒,遷怒于狄仁杰,將其德政碑給砸了。清代學者趙翼對此也曾嘆息說:“此皆名父之子,而敗德墜其家聲,不可解也。”竊以為,從這德政碑一立一毀的激烈比照中,讓我們明晰地看到:“民意不可欺”的道理。
狄仁杰兒子狄景暉,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嚴重坑爹,固然對他們的老爹光芒形象影響不大,但或多或少也抹了些黑,使他們的父親處于為難無法的境地,更讓“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說法大打折扣。
沒故意抹黑“狄青天”的一世英名,但是在正史中的確有其事。
警示:不管你有多忙,事業上有多成功,也要花時間來陪伴子女和教義子女,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
狄仁杰的簡介: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經科,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但不久就被來俊臣誣陷下獄,平反后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被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納言、右肅政臺御史大夫。他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進封內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后又追贈司空、梁國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杰一生政績顯赫,剛正嚴明,其主要功績有:
1.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并為恢復李唐天下作出重要貢獻。在狄仁杰死后,他的學生張柬之發動政變,恢復了“唐”國號;
2.為唐朝舉薦了一批優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時人謂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回答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一時傳為美談。
在封建社會,一個司法官員的公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遠遠望見一片白云孤飛,狄仁杰告訴同行的人說:“我的親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說完注視良久,直到白云飄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杰的同僚鄭崇質將要被派往西北絕域持行公務,而他的母親年邁多病,狄仁杰勸道:“你怎么可以讓年邁的母親在萬里之外為你擔憂。”于是進見并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遠行。藺仁基被他們二人的友誼所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同僚李孝廉之間的種種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狄仁杰后來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有人讓他指證宰相楊執柔也是同謀以求免死,狄仁杰氣憤地說:“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話間,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嚇得游說者連忙安慰他。從以上可知,至親至孝的狄仁杰不僅是一個相當合格的司法官員,而且也堪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