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特魯里亞文明簡介
伊特魯里亞文明是伊特魯里亞地區(今意大利半島及科西嘉島)于公元前12世紀至前1世紀所發展出來的文明。該文明的全盛時期為前6世紀,其后因古羅馬的強盛而衰落,最后更被同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伊特魯里亞文明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伊特魯里亞文明圖片
伊特魯里亞文明簡介
古代伊特魯里亞位于現在意大利的中西部地區的亞諾河與臺伯河之間。公元前1000年,一個新的民族突然出現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稱他們為伊特魯里亞人,古希臘人稱他們為伊特魯西人,而伊特魯里亞人自稱為“拉塞那”。他們從哪里來?是些什么人?這個謎至今未解開。
據希羅多德說,伊特魯里亞人來自呂底亞,呂底亞人原是小亞細亞地區的安納托利亞的古老民族。據說,當時呂底亞遭遇了大災,經占卜決定,決部族分為二部分,一部分由留在原地由國王領導,一部分由王子第勒尼亞斯帶領出走,結果到了現在的意大利翁布里亞地區定居。直到今天在意大利與科西嘉島、撒丁島之間的海域還叫做:第勒尼安海。
也有人認為伊特魯里亞人來自小亞細亞,是佩拉斯吉人的后裔,佩拉斯吉人是古代希臘人對公元前12世紀前住在希臘的前希臘民族的稱呼。 有學者認為伊特魯里亞一定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古代居民的后代。這一點有個重要的證據,那就是出土的文物證明,伊特魯里亞人有自己的文字,并且不同于現有的任何文字,現在還破譯不了,說明他們是一個發達的民族。從出土的伊特魯里亞的雕塑和工藝品來看,他們高鼻深目,頭顱狹長,應當是屬于地中海人種,不是東方人種。伊特魯里亞人的歷史不長,只有幾個世紀的繁榮。
公元前900年,維朗諾瓦文化時期,“平均主義”社會初建,村落分布于自然貿易路線上。我國進入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鑄造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公元前800年,伊特魯里亞人與腓基尼-布匿文明接觸,生產工藝品;
公元前725年,東方文化時期,進入“領主社會”,強權家族出現,希臘文化強勢進入該地區。布凱羅黑陶、青銅器、金銀器開始生產。
公元前580年,古風時期,城市社會形成,各城市興起,大型建筑和紀念性雕塑發展,并受到希臘愛奧尼亞和雅典式樣影響,大規模青銅作坊產生。以上三個時期,與我國東周的春秋時期大致平行,在黃河流域,鐵器在農耕中廣泛使用了。
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藝術是羅馬人的啟蒙老師,可以說羅馬人的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伊特魯里亞人與希臘人的遺產之上的,他們的字母被羅馬人繼承,成為后來的拉丁字母。
在公元前6世紀前后,伊特魯里亞人在亞得里亞海建立了大批城市,從公元前7世紀至前510年,他們建立了羅馬王朝,這個王朝基本上包括了羅馬的菁華地區,從阿爾卑斯山區到西西里海峽。
古典時期,公元前474年,伊特魯里亞人被希臘的敘拉古人擊敗,經濟開始衰退。而我國則進入戰國時代,思想領域高度活躍。
公元前325年,希臘化時期,中間階層出現,公共建筑出現。
公元前90年,羅馬時期,因為伊特魯里亞的城邦比較獨立,使得羅馬軍隊各個擊破,輕易取勝,一一并入羅馬版圖。在遙遠的東方,我國的西漢政權已經建立。
伊特魯里亞人是典型的宿命論者,相信預言與占卜,被羅馬征服后,相信天意如此,只能依附于羅馬,不再進行反抗,漸漸融入了羅馬人中。
伊特魯里亞文明王國歷史
有國王,亦有執政官。形成于BC8世紀左右;BC7世紀迅速發展,并對外擴張,曾經一度占領羅馬,并迦太基合作占領部分希臘在亞平寧半島上的殖民地;在BC6世紀達到鼎盛;之后開始衰落,在BC3世紀被羅馬人趕出領地,并成為羅馬殖民地。共和時期,馬略軍事改革時,還曾提到伊特魯里亞人,隨后便銷聲匿跡了。據推測,伊特魯里亞人沒有統一中央政府,而是由十一個類似于自治市組成的。
伊特魯里亞文明語言
非印歐語系。(羅馬人屬拉丁人種,非印歐語系)只有零星文字記錄,但無具體成章的。采用希臘字母,但無法解讀。目前能夠獲取的文字是從存世的近千塊石碑上取得的。在羅馬歷史里對這些文字基本無記載,僅在部分宗教儀式里,采用了部分文字,后逐漸也消失了。在埃及發現了一塊用來裹木乃伊的亞麻布上有整篇的伊特魯里亞文字書寫的文章,然而由于沒有相應文字對照,依舊無法辨識。
伊特魯里亞文明衰落原因
一、伊特魯里亞人太過于享樂,奢侈過度。
二、希臘的海上力量強大,無法與之長期抗衡。
三、伊特魯里亞各個城市沒有核心政府統治,缺乏團結,因而最后被羅馬各個擊破。
伊特魯里亞文明特色
與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相互交融。他們有與希臘相似的神祗。并在雕刻與繪畫中有明顯模仿希臘藝術的痕跡。他們的宗教儀式、建筑、城市設計、風俗,甚至文字等又影響了羅馬文明。伊特魯里亞人遺留文物之特色主要留下的是大量的墳墓及其隨葬品。由此可以看出:
一、注重飲食文化在大量壁畫、石棺上有宴會場面;有各種器皿出土;盛產各種糧食與水果;食用動物品種繁多,母牛、綿羊等;開始使用香料為佐料,還食用野味;金槍魚、是最常見的食用魚類,并食用烏龜蛋;出土大量烤具,如烤爐、鐵夾、鐵釬、燉鍋等;吃法:用手抓,用面包擦手去油,并用浸過香料的水洗手;能常見到斜靠著,或躺著吃飯的姿勢。常常開宴會,有音樂、舞蹈伴奏,因而有各種樂器出現。喜酒民族,有各式酒器出土,并喜歡喝涼酒,采用深埋來保持酒的新鮮。
二、服飾男:長袍式,并有披肩;女:長袍、束腰,并有斗篷,面料輕盈帶縐折。鞋的種類繁多,帶有帽子。今日的TOSCANY地區還能看到一些這樣的服飾。珠寶首飾制作工藝發達,技藝精湛,是當時世界上最富麗的。
三、宗教伊特魯里亞亦是個迷信的民族,宗教儀式及祭祀儀式周密繁復。采用的方式:
1. 解讀自然現象
2. 建立祭壇、神廟等
3. 用動物的內臟獲得預言
4. 人的生老病死等法則
5. 已開設有專門培養占卜人士的機構。
四、哲學觀伊特魯里亞人認為宇宙是個十字架,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有各自的吉兇。東方為吉(東北最吉)南方為土地神、自然神西方為陰沉的地獄(西北地區最兇)伊特魯里亞人非常宿命,認為人無法戰勝自然。人有七次十二個周期,無法超越這個年限。因而對死后世界非常著迷,有來世信仰。但是他們卻采用了火葬的方式,叫人非常費解。有些采取骨灰甕形式安放,有頭盔形、房屋形、人形等。有些還用石棺(集中在伊特魯里亞地區中部及南部,TOSCANY地區),初期采用陶土制,后采用石料。棺上有蓋,蓋上塑人像,斜靠狀,石棺上有浮雕,多記載宴會歌舞場面,或是神話故事。墳墓內有壁畫,內容與石棺上相似。并發現正規墓區,有規則、秩序。
伊特魯里亞文明影響
伊特魯里亞文明對羅馬藝術的影響,羅馬藝術的來源即伊特魯里亞文化、希臘文化、本土文化。羅馬藝術主要吸收了希臘雕塑藝術特色,并發展了自身高度寫實風格,突出表現在肖像形式上。并幾乎整體接納了希臘神話體系。羅馬藝術從伊特魯里亞文化主要繼承了建筑、城市規劃以及占卜術。
尤其是建筑,羅馬的建筑風格受伊特魯里亞的影響要大于希臘。比如伊特魯里亞人的拱券、神廟布局、城市規劃、下水道及排水系統的設計等等。隨著羅馬的強大,入侵最后吞并了伊特魯里亞,因而伊特魯里亞文明晚期也受到了羅馬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寫實主義的發展。古希臘的繪畫如今我們基本只能從那些陶瓶中獲得,而伊特魯里亞及古羅馬,我們尚能從墓室壁畫及龐貝的濕壁畫中看到。另外,建筑,也是這三者非常值得研究的方面,因為這三個互相影響、融合的文明,都呈現著各自的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