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歷史簡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后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以拉丁語和拉丁文化為基礎,但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后,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言和東正教為立國基礎,不同于古羅馬帝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的新國家。
3世紀后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頭制(四帝共治)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各設一個副皇帝輔佐他們。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
在羅馬帝國的“公元三世紀大危機”之后,帝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全面崩潰。城市破敗,商業凋敝,農村赤貧化,土地荒蕪,人口銳減,這些現象在以奴隸制為經濟基礎的帝國西部尤甚。整個帝國的政治劇烈動蕩,自立為帝,軍閥混戰,內亂不斷,各階層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君士坦丁在即位后不久采取了兩項意義深遠的措施,第一是給予____合法地位,以挽回因搖搖欲墜的傳統多神教走向沒落而帶來的宗教信仰危機。第二件事是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企圖在東方為帝國尋找生路。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希臘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____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廷帝國,但基督____占廷帝國的一個重要特性,也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古代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東羅馬歷史的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亞德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提尼安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提尼安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狄奧多西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各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奧斯和霍諾里烏斯。阿卡狄奧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定都于君士坦丁堡;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廷帝國。
東羅馬帝國文化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510年繪卷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于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帝國并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并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并不例外。
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構成拜占廷帝國的文化主體,但是在這個國家里還有瓦拉幾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伊利里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以弗所、帖撒羅尼迦和亞歷山大港傳向全國。
國王室世系及君主簡介拜占庭帝國是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____帝國,其重要性可以做這樣的最簡單的表述: 如果拜占庭帝國在黑暗時期初期和西羅馬帝國一起崩潰了, 那么西方整個基督____,就不可能存在了。
關于拜占庭帝國起始的年代,就如同我國的春秋和戰國的年代劃分一樣,是很難有定論的。 根據不同性質的劃分,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觀點:
1.公元330年,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此后以拜占庭為首都的帝國,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2.公元378年, 瓦倫斯皇帝在亞德里亞堡被西哥特人擊敗, 標志著羅馬帝國的黃金歲月結束,歐洲進入了黑暗時代,從此之后的羅馬帝國和以前政治統一的帝國,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于是此后的東部的帝國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3.公元395年,統一羅馬帝國的最后一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 此后的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4.公元476年,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1?76?1?71奧古斯都被廢,作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東羅馬帝國從此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5.公元610年,東羅馬帝國希拉克略王朝建立,希拉克略皇帝下令將官方語言從拉丁語改為希臘語,從此東羅馬帝國成為了一個純粹的希臘人帝國, 所以最狹義的拜占庭帝國也有從610年希拉克略王朝開始算的。
本文就以君士坦丁堡的創建者, 第一位____皇帝君士坦丁作為拜占庭世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