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沿革英國發展歷史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關于英國的知識大家了解嗎?知道關于它的歷史知識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英國歷史沿革
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于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并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羅馬時期
公元前55和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后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中古時期
羅馬人撤離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____傳入英國。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后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占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英王愛德華死后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于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征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于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采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后,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后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后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范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1653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9年2月爆發“光榮革命”。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后,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707與蘇格蘭合并。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后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后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并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后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里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世界大戰
19世紀70年代以后,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后起的美國逐步趕上并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臺后,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并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當代英國
戰后英國于1947年參與擬定并接受馬歇爾計劃,從美國得到大量援助,經濟逐步復蘇。與此同時,工黨政府還實施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英國,由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經濟發展緩慢。1979年大選后,保守黨執政,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連任。撒切爾政府采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政策,在振興經濟方面取得不小成績。開始推動部分企業私有化,為了使英國經濟恢復活力。
英國著名景點
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蘇格蘭威士忌中心
巴斯羅馬古浴場、普爾特尼三拱橋、皇家新月型大廈
格林威治格林威治公園、海事博物館、千禧巨蛋
劍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圣瑪利教堂
倫敦議會大廈、大本鐘、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杜莎夫人蠟像館、福爾摩斯博物館、格林威治天文臺、海德公園、漢普頓宮、肯辛頓宮、倫敦塔、圣保羅大教堂、塔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溫莎古堡 西敏寺
溫莎溫莎城堡、溫莎樂高樂園、伊頓學院
泰晤士河(英語:River Thames,國際音標:/temz/),位于英格蘭西南,源自科茨科爾德山(Cotswold Hills),大致向東流,流經倫敦,在諾爾(Nore)注入北海。全長約338公里,為英格蘭最長之河流(英國第二長河,次于354公里的塞文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倫敦地標之一。
英國重要事件
2016年7月5日,奈杰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已辭去英國獨立黨(UKIP)領導人職務。
2016年7月6日,英國有關介入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正式公布,認定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及其領導的工黨政府盲目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沒有經過審慎考慮,以片面的情報判斷刻意引導戰爭輿論,無視戰爭可能帶來大量平民傷亡的風險。
2016年7月11日,英國首相競選人安德里亞·利德索姆發表聲明表示,退出首相之爭,從而使內政大臣特雷莎·梅成為了英國首相的唯一候選人。特雷莎·梅或將繼撒切爾夫人之后,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任女首相。
北京時間2016年7月17日,英國公投通過脫離歐盟后,澳大利亞特恩布爾主動提出與英國盡快建立自由貿易協定。
2016年9月,英國多個城市舉行示威游行,示威者呼吁在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洲聯盟后加強英國與歐洲的聯系。在倫敦、愛丁堡和伯明翰等地舉行的抗議示威名為“為歐洲游行”,目的是向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推遲正式啟動英國退出歐盟的程序,示威者也呼吁英國政府加強與歐洲其他地方在 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聯系。日本外交部的報告對英國退出歐盟發出強硬警告,該報告稱脫歐將導致日本公司將歐洲總部搬離英國。
看過英國歷史沿革的人還會看:
1.英語國家概況:英國的歷史起源
2.英語國家概況:英國的形成歷史
3.英國教育體系英文版介紹
4.英國歷史故事:圣杯的故事
5.歐洲歷史格局變遷和歐盟的統一思想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