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歷史簡介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英國文學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英國文學歷史簡介
英格蘭島的早期居民凱爾特人和其他部族,沒有留下書面文學作品。5世紀時,原住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侵入英國,他們的史詩<貝奧武甫>傳了下來。詩中的英雄貝奧武甫殺巨魔﹑斗毒龍,并在征服這些自然界惡勢力的過程中為民捐軀。它的背景和情節是北歐的,但摻有____成分,顯示出史詩曾幾經修改,已非原貌。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紀的手抄本里的版本來看,詩的結構完整,寫法生動,所用的頭韻﹑重讀字和代稱體現了古英語詩歌的特色。 6世紀末,基督____英國,出現了宗教文學。僧侶們用拉丁文寫書﹐其中比德所著的<英國人民宗教史>既有難得的史實﹐又有富于哲理的傳說,受到推崇,并譯成了英文。
此后,丹麥人入侵,不少寺院毀于兵火,學術凋零。9世紀末﹐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時著手振興學術,請了一批學者將拉丁文著作譯為英文,并鼓勵編寫《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這是用英國當地語言寫史的開始。
1066年諾曼人入侵﹐帶來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制度,也帶來了一批說法語的貴族。古英語受到了統治階層語言的影響,本身也在起著變化,12世紀後發展為中古英語。文學上也出現了新風尚,盛行用韻文寫的騎士傳奇,它們歌頌對領主的忠和對高貴婦人的愛,其中藝術性高的有《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它用頭韻體詩寫成,內容是古代亞瑟王屬下一個“圓桌騎士”的奇遇。
14世紀后半葉,中古英語文學達到了高峰。這時期的重要詩人喬叟的創作歷程,從早期對法國和意大利作品的仿效,進到后來英國本色的寫實,表明了英國文學的自信。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優美﹑活潑的韻文﹐描寫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態言談;他們來自不同階層和行業,各人所講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時,還有教會小職員蘭格倫寫的頭韻體長詩<農夫皮爾斯>(一譯《農夫彼得之夢》),用夢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征,寫出了1381年農民暴動前後的農村現實,筆鋒常帶嚴峻的是非之感。同樣宣泄下層人民情緒的還有民間歌謠﹐它們往往是在長時間的口頭流傳之後才寫定的,其中最初見于15世紀抄本的羅賓漢歌謠,描繪了一群農民劫富濟貧﹑打擊教會僧侶和執法吏的事跡,傳誦至今。
英國文學歷史介紹
文藝復興
16世紀,由于新航路發現後海外貿易發達,英國國力逐漸充實,民族主義高漲,1588年一舉擊敗大陸強國西班牙派來入侵的“無敵艦隊”。文化上也出現了一個活動頻繁﹑佳作競出的文藝復興局面。 一如在14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在英國是以重新發現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開始的。大學里恢復了古希臘語的教學,接著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翻譯活動,眾多的學者﹑作家將古代希臘﹑羅馬和近代義﹑法等國的學術和文學名著譯成了早期近代英語。哲學家﹑教育家﹑歷史家﹑政治家﹑宗教人士紛紛從事著述,用不同方式表達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有托馬斯?莫爾用拉丁文寫的<烏托邦>(1516)。這部作品借一個旅行者談海外見聞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私有制和宗教壓迫而崇尚學術的理想社會,而對為了能多產羊毛而大規模圈地﹑迫使貧苦農民流離失所的“羊吃人”的現實英國作了有力的譴責。
17世紀
16﹑17世紀之交,英國國內政治經濟的矛盾加深,人心動蕩,反映于文學的,除了上述詩劇的衰敗,還有在散文作品中圍繞政治與宗教問題的論爭文章的急劇增多,在詩歌中出現了以多恩為代表的玄學派詩和一些稱為騎士派的貴族青年所寫的愛情詩,前者用新奇的形像和節奏寫懷疑與信念交替的復雜心情,顯示出當時科學大進展沖擊傳統文化的影響;后者則表達了一種末世情調。 17世紀40年代,革命終于爆發。人民經過公開審判,處決了國王查理一世,并在打了一場激烈的內戰之後建立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資產階級政權。在文學上,革命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一是有大量的傳單和小冊子印行﹐各種集團特別是屬于革命陣營左翼的平均派和掘地派通過它們來發表政見,其中李爾本﹑溫斯坦利等人寫得犀利有力;二是出現了一個革命的大詩人──約翰·彌爾頓。
18世紀
18世紀前半葉,英國社會安定,文學上崇尚新古典主義,其代表者是詩人蒲柏。他運用英雄偶句體極為純熟,擅長寫諷刺詩,但以發泄私怨居多。表現出啟蒙主義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們推進了散文藝術,還開拓了兩個文學新領域,即期刊隨筆和現實主義小說。 期刊文學是應廣大讀者的要求而興起。斯梯爾與艾迪生兩人有首創之功。前者創辦《閑談者》報(1709~1711)﹐后者繼出《旁觀者》報(1711~1712)﹐將街談巷議和俱樂部里的風趣幽默寫上了期刊。艾迪生的文筆尤見典雅。后來笛福﹑斯威夫特﹑菲爾丁﹑約翰遜﹑哥爾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編期刊或為期刊撰稿,可見此風之盛。由于他們的努力,英國式的隨筆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題材更廣泛,文筆也更靈活。
19世紀
浪漫主義詩歌的第一個大詩人是布萊克。這個靠鐫版謀生的手工匠人是法國革命的熱烈的擁護者,但又反對它的哲學基礎理性主義,所寫的詩也大異于18世紀的優雅含蓄,而著重想象力和神啟式的宗教感,初期的《天真之歌》(1789)寫得純真,《經驗之歌》(1794)寫得沉痛;后來詩風一變,轉而寫作篇幅巨大的長詩如<四天神>(1804)﹐其中有一套獨特的象征和神話系統。 大學生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卻經歷了另一種變化,即從擁護法國革命變成反對,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後者神游異域和古代,以夢境為歸宿。兩人的詩歌合集,題名<抒情歌謠集>,于1798年出版。兩年後再版,華茲華斯加了一個長序,認為“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張詩人“選用人們真正用的語言”來寫“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對以18世紀格雷為代表的“詩歌詞藻”。他進而論述詩和詩人的崇高地位,認為“詩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它同人心一樣不朽”,而詩人則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護者,是支持者和維護者。他所到之處都播下人的情誼和愛”。
20世紀
20世紀文學的第一個成就是戲劇創作上的突破。首先是愛爾蘭人蕭來到倫敦,用潑辣的劇評為易卜生所代表的歐洲現實主義新戲劇打開局面,接著又在自己的創作里巧妙地把它同阿里斯托芬以來的歐洲古典喜劇傳統結合起來,寫出了51個劇本,其中有《華倫夫人的職業》(1894)﹑《人與超人》(1903)﹑《英國佬的另一個島》(1904)﹑《巴巴拉》(1905)﹑《皮格馬利翁》(1913)﹑《圣女貞德》(1923)﹑《蘋果車》(1929)等名作,它們或是辯論社會問題,或是發表新穎思想,但都給觀眾以高尚的藝術享受。蕭的出現使過去一百年英國戲劇不振的局面根本改觀。 新戲劇的另外一支強大力量也來自愛爾蘭。隨著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出現了一個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都柏林的阿貝戲院,在格雷戈里夫人和詩人葉芝的主持之下,演出了他們自己的和新起的愛爾蘭作者包括辛格和奧凱西的劇本。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和奧凱西的《朱諾和孔雀》(1924)都是杰作,他們不但成功地寫了愛爾蘭題材﹐而且在戲劇語言上有重大的創新。葉芝寫了《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一劇,鼓舞了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後來他又在戲劇藝術方面多所試驗,但在詩歌方面他的成就更為突出,早期詩作以優美著稱﹐后來則寫得精粹深刻﹐吸收而又超越現代主義﹐成為西方世界最大的詩人之一。
看了英國文學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