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文化范文
我們或許曾對那個稱為“日不落”的帝國有過莫大的好奇心,曾被它的囂張跋扈而產生過很大的向往,但是對于英國歷史文化你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英國歷史文化,希望能幫到你。
一、英國歷史文化簡介
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并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英格蘭統一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后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后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并。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衰敗。英國于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后來英格蘭和威爾士由聯姻合并,再后來,都鐸王朝的最后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后,便傳位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于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并。
后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二、英國文化
【大本鐘】 作為倫敦市的標志以及英國的象征,大本鐘巨大而華麗,重13.5噸,四個鐘面的面積有兩千平方米左右。大本鐘從1859年就為倫敦城報時,至今將近一個半世紀,盡管這期間大本鐘曾兩度裂開而重籌?,F在大本鐘的鐘聲仍然清晰、動聽。
三、旅游圣地
【議會大廈】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議會大廈是英國的政治中心。它不僅外表雄偉壯觀、內部裝飾華麗,而且其建筑結構和內部設計也能充分地體現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憲政體。據說英國國會開會時,國王應坐在上議院的國王寶座上,但首相和議員需從下議院進入自己的席位,普通公民也可在旁聽席觀看議會進程。
【西敏寺】 西敏寺是英國皇家教院,是歐洲最美麗的教堂之一。西敏寺建成后即成為英國國王加冕典禮的場所。它是一座壯麗的哥特式教堂,它無論在世界建筑史上,還是在英國過去九個世紀的悠長年代中,都占了舉足輕重的位置。英國王室成員、政治家、宗教界名人以及著名詩人都有不少葬在此處。
【白金漢宮】 自19世紀以來,白金漢宮成為英國王室的活動場所。盡管整個王宮的多個房間多數是由王室工作人員居住的,這里仍是王室的象征。白金漢宮前的廣場上有精美的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白金漢宮廣場是倫敦觀光客最為集中的地方,每天中午11:30有衛士換崗儀式(10月至5月為隔日)。盡管交換鑰匙現在已成為純粹的儀式,但士兵王家風范的動作和軍樂隊的表演總換來不停的閃光的快門聲。
【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是英國首相官邸。門口除了有一名警察站崗外,看不出來這里與其他街巷民居的差別,但它卻是世界出鏡率最高的門口。
【塔橋】 與倫敦塔采用一致的哥特式風格,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橋內的電力設計可使橋面打開,使過往的大船順利過。現在倫敦橋成為泰晤士河上絢麗的一景,塔橋本身也成為欣賞泰晤士河風光的好去處。
【倫敦塔】 倫敦塔的歷史已近千年,它的作用卻不斷地在變化:城堡、王宮、寶庫、火藥庫、鑄幣廠、監獄、動物園直到現在倫敦觀光區。
倫敦塔中間的城堡稱為白塔,是最早的王室居所。據說塔壁有15英尺厚,堅不可摧。王室的傳統在這里依然保持至今,身著傳統服裝的皇家衛兵每天舉行國王鑰匙交接儀式。一些最珍貴的王室用品也在此展出,可令游客眼界大開。
【大英博物館】 以收藏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聞名于世的大英博物館是一座人類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世界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顯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從世界各地斥奪來的寶物,現在匯集此處向世人展示。除了欣賞展品外,游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的過人之處。
【特拉法加廣場】 特拉法加廣場在國家美術館的南側,廣場中央為紀念英國海軍納爾遜的石柱,下方有四只威坐的雄獅塑像,柱基為青銅浮雕,反映了1805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海軍的場面。
特拉法廣場因為經常有大量鴿子駐足,所以又稱“鴿子廣場”。為了感謝二戰時倫敦接納流亡至此的挪威王室,盛產木材的挪威王國每年圣誕節會送一株高大美麗的圣誕樹放在鴿子廣場,使這里成為倫敦慶祝圣誕的主要場所。
【倫敦蠟像館】 蠟像館展示江澤民同志在內的世界名人的蠟像,蠟像館的逼真程度甚至可讓游客產生與名人相逢的幻覺,不可不去。2001年6月,又新增了著名影星成龍的蠟像。
【圣保羅大教堂】 圣保羅大教堂是倫敦的宗教中心,建筑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1981年戴安娜同查爾斯王子的婚禮就是在 舉行的。
【格林威治天文臺】 地處倫敦市東南郊,英國皇家天文臺曾設于此。經過格林威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和時區計算和零點。格林威治風景優美,在天文臺可觀倫敦市的全景。
【倫敦城區】 倫敦城區是現代倫敦地發祥地,在這塊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千家金融機構,是世界上最大的貨幣、保險和黃金市場,第二大的證券和外匯市場。這里是歐洲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家的一方樂土。
【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是倫敦城區最重要的機構和建筑物之一。自1694年英國銀行法產生,英格蘭銀行開始運作,之后逐步轉換職能,1964年至今作為英國的中央銀行,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金融機構。游客在英格蘭銀行的博物館中可以領略其發展過程,不枉“金融中心”一行。
【勞埃德大廈】 著名保險公司勞埃德公司采用了世界級建筑大師里查德·羅杰斯(曾設計香港匯豐銀行、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設計方案。這的獨特風格使勞埃德大廈成為倫敦城區甚至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每年來這里參觀的人超過20萬。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博物館以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人公爵命名,專門收藏美術品和工藝品,包括珠寶、家具等等。它在倫敦諸多博物館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其藏品美輪美奐所致。特別推薦的是歐洲服飾發展史的展廳,即使在服裝業發達的法國和意大民沒有與之成為現代倫敦文化中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維多利亞河岸】 從白廳到西斯敏斯特橋,泰晤士河畔林蔭道是游人盡可休閑的地方。視野中豐富的景象包括置于河畔的有3500年歷史的古埃及及方尖碑。
【倫敦眼】倫敦眼(The London Eye),或又稱為千禧之輪(Millennium Wheel)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僅次于南昌之星與新加坡觀景輪。它于1999年年底開幕,總高度135米(443英尺),豎立于倫敦泰晤士河南畔的蘭貝斯區,面向坐擁國會大樓與大本鐘的西敏市。
看了英國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