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波特蘭公爵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1738年至1762年曾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曾分別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兩度出任首相,但兩次都沒有掌握任何實權,僅屬有名無實。那么,下面給大家介紹這位英國首相波特蘭公爵。
早年生涯波特蘭公爵本名威廉·亨利·本廷克,1738年4月14日生于英國白金漢郡的布爾斯楚園。他有兩名胞姐、兩名胞妹及一名胞弟,而作為家中長子,他甫出生即從父親襲取得禮節性封號,故早年又通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蒂奇菲爾德侯爵的家族相當顯赫富有,父親為第二代波特蘭公爵,在全國各地擁有多處田產。至于他的母親瑪格麗特·哈利貴女是第二代牛津伯爵的女兒,在諾丁漢郡擁有一座規模宏大,名為威爾貝克大修道院的家族宅第。
蒂奇菲爾德早年入讀倫敦的西敏公學,后來升讀牛津大學____堂學院,1757年2 月1日從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畢業。畢業后,蒂奇菲爾德侯爵與胞弟愛德華·本廷克勛爵游歷歐洲大陸,期間曾到訪過波蘭、德國及意大利等地。
投身政壇返回英國后不久,蒂奇菲爾德于1761年參與英國大選,在透過家族的影響力下,他成功于3 月28日奪得赫里福德郡威爾奧比利選區議席,他遂以蒂奇菲爾德侯爵的身份晉身下議院。不過,他在下院的時間相當短暫,處事低調,而且從未發言。不久到1762 年5月1日,他因為父親逝世而繼承家族的公爵爵位,成為第三代波特蘭公爵,他于是放棄其下院議席,晉升為上議院議員。
在上議院,波特蘭公爵很快就成為了輝格黨羅金漢侯爵派系的支持者,而且是羅金漢黨人的其中一員;至于憑借其家族地位及財力,波特蘭公爵亦受到黨內重視。在1765年7月13日,羅金漢侯爵出任首相組閣,波特蘭隨即獲委為宮務大臣,另外又獲委任為樞密院顧問官。
到1766年7月,羅金漢因失勢下野,并由輝格黨另一派系領袖威廉·皮特(后為查塔姆伯爵)接任首相,但波特蘭與部份羅金漢黨人繼續在政府供職。不過,波特蘭等羅金漢黨人在皮特政府供職的日子并不長久,他們很快就不滿皮特作風專斷,再加上波特蘭與內閣另一閣員格拉夫頓公爵結怨,最終促使波特蘭與余下的羅金漢黨人在1766年12月全體從內閣辭職,此后波特蘭在上院渡過了長達近16年的在野生涯,先后與格拉夫頓政府與諾斯政府對立,但由于他欠缺演說才華,因此表現并不突出。
退出政府后,波特蘭公爵透過自己的家族影響力,繼續為不少羅金漢黨人取得下院議席,[10]但自己卻陷入財政危機。在1767年8月,他與詹姆士·勞瑟爵士就多幅位于卡萊爾的土地業權問題展開法律訴訟,有關訴訟一直持續到1776年8月才告終結。雖然波特蘭最后獲判勝訴,可是他卻因為要支付龐大的訟費而幾近陷于破產。另一方面,他又在同年與生母波特蘭公爵太夫人達成協議,答應每年向她提供 16,000英鎊租金,以繼續居住于由她擁有的布爾斯楚園,至于公爵太夫人自己則居于威爾貝克大修道院。為了支付大筆款項,波特蘭公爵被迫出售大片位于坎布里亞郡的土地以作周轉。
出任首相在1782 年3月,時任首相諾斯勛爵領導的托利黨政府終因為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敗而垮臺,結束長達12年的執政。英王喬治三世當時除了求和以外,別無他途,他因此轉而向主和的輝格黨招手,尋求組閣可能性,結果羅金漢侯爵得以第二度出任首相。羅金漢上任后委任波特蘭公爵為愛爾蘭總督,至于波特蘭岳丈的胞弟約翰·卡文迪許勛爵則獲委任財政大臣。
波特蘭公爵在1782年4 月14日抵達愛爾蘭都柏林正式上任,可是羅金漢侯爵卻突然在同年7 月1日卒故,政府內部隨即出現紛爭。羅金漢死后,喬治三世委任親皇室的內政大臣謝爾本伯爵接任首相,但外相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財相約翰·卡文迪許勛爵卻大表反對,并向喬治三世要求由波特蘭公爵出任首相。他們的請求被拒絕后,兩人雙雙在7月從內閣辭職,謝爾本卻邀請托利黨的小皮特加入內閣,接任財相,使輝格黨進一步陷入嚴重分裂。到同年9 月15日,波特蘭公爵跟隨福克斯等人辭任愛爾蘭總督,此后其他輝格黨人物如埃德蒙·伯克及理查·布林斯里·謝里敦也紛紛從內閣辭職。
到1783 年2月14日,福克斯與政敵及前首相諾斯勛爵出乎意料地合作,組成“諾斯-福克斯聯盟”,并向外宣稱聯盟是建基于“深厚的善意及互信”,但他們的主要目的僅僅旨在務求推翻謝爾本政府。喬治三世曾極力維護謝爾本及阻止兩人組閣,但在得到托利黨及以福克斯為首的輝格黨反對派支持下,他們在1783 年4月2日于下院取得足夠優勢,成功使謝爾本政府垮臺。由于波特蘭公爵在辭職后已成為輝格黨羅金漢派系內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因此這個諾斯-福克斯聯盟亦授意由他出任首相,但事實上,波特蘭公爵在政府中的地位可謂有名無實,雖然身為首相,但扮演的角色卻是無關重要,而大權則落在分別出任外務大臣的福克斯,以及出任內政大臣的諾斯勛爵身上,政府施政主要由兩人所全權主導。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也是喬治三世自登位以來,首次沒有參與其中的組閣行動。其中,內閣及首相人選完全由福克斯與諾斯勛爵等人內部協商而定,福克斯甚而宣稱這次組閣是以“民主原則”進行,沒有受皇室干預,而且“為憲法帶來完全改變”。不過,喬治三世則責難聯盟政府的組成是“王國有紀錄以來最膽大妄為及不講道德的舉動”。
這個背后由福克斯及諾斯控制的政府,支持度沒多久就因為多項爭議而急劇下滑,到同年12月19日更因為福克斯提出的《印度草案》遭上議院否決而被迫垮臺。在得到19名上院貴族支持下,喬治三世遂選擇以年僅24歲的小皮特出任首相,聯盟政府至此壽命僅僅約八個月而告終。當波特蘭公爵卸任首相時,喬治三世沒有按慣例召見波特蘭收回首相印鑒,而是派侍從到波特蘭那里取回印鑒。由此可見,波特蘭公爵雖然沒有在政府發揮影響,但卻仍然因為加入聯盟任相而被喬治三世敵視。
人物評價:他沒有引人注目的能力,當然也沒有演說的天才---“他具有完全保持沉默的出眾才干,”這是一個政界人物的不尋常的本領。他沒有驅使他的野心,而有一種更寶貴的東西使他歷經非凡的政治生涯而安然無恙,這就是他的信念;在英國,誠實的公爵總是會得到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