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水晶宮有著怎樣的歷史
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是一個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建筑奇觀之一,也是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象征物。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英國水晶宮有著怎樣的歷史?
歷史簡介
水晶宮是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象征物。它原先是世界博覽會首次于1851年在倫敦舉行時的展示館,這場世界博覽會的正式名稱為萬國工業博覽會,1936年以前高爾夫娛樂城曾經吸引過無數的社會各種階級的游客前來參觀。提起世博會,人們必然會想起那座與它同時誕生的著名建筑:水晶宮。這座歷史上第一次以鋼鐵、玻璃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僅開創了近代功能主義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屆偉大的世博會。
歷史背景
1849年,英國白金漢宮決定,在1851年舉辦一屆規模宏大,有世界各國參與的國際性博覽會,并建造一幢臨時性但具有恢弘氣勢的展館建筑。
1849年,英國政府決定在海德公園南側興建一幢大型臨時建筑。為避免破壞公園樹木,最終采納了皇家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的“水晶宮”設計方案,創造性地將花房式框架玻璃結構運用到建筑設計之中,使樹木罩在屋頂下得以保護。結果這座原本為展品提供展示的場館,成為第一屆世博會上最成功的展品。
歷史沿革
水晶宮1850年9月26日水晶宮第一根柱子落地,1851年建筑物完成。在建造中,帕克斯頓為保留原場地中的一些榆樹,他測得那些樹的高度后,便在設計中增加了一個桶狀的圓頂。
1851年5月1日,世博會開幕的現場,如同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盛況空前。在開幕的當天,有超過50萬人聚集在海德公園四周。當時的一家英國報紙刊登了兩幅漫畫:英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街頭空無一人,而倫敦卻人潮洶涌。
1851年10月,萬國工業博覽會結束后水晶宮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并以更大的尺寸重新建造,1854年6月10日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向公眾開放。它作為倫敦的娛樂中心存在82年,1936年11月30日晚6時突然著火,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曲的金屬和融化的玻璃,其他什么都沒有留下。
建筑特色
水晶宮因水晶宮展現了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的天賦,這位設計者最后受封為騎士。約瑟夫·帕克斯頓曾經率領花園園丁試驗以玻璃與鋼鐵建造巨大溫室的可能性,也因此見識到這些建材的強度與耐久力,他以這項技術知識申請世界博覽會的建筑計畫并且創造出驚人的結果。建筑物計畫者們,曾試圖找尋強韌、耐久、形式又簡單的建筑物和并希望伴隨著快速的建造進度,約瑟夫·帕克斯頓在這一點使博覽會的籌辦人如愿以償,從1850年8月至隔年5月,這棟建筑使用了面積九十萬平方英尺、相當于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或是八個半的標準足球場地),由伯明翰一玻璃供應商Chance Brothers提供,這家公司是當時唯一擁有可提供如此龐大需求的工廠,卻仍然必須從法國聘請勞工協助,以趕上展期的建筑進度。而另一個主要建材是鐵,包括鐵柱三千三百根,鐵梁兩千三百條,占地面積七萬四千平方公尺,寬度與長度分別約為408英尺、1851英尺(相當于125公尺、564公尺),高三層樓。
歷史意義
水晶宮,這座原本是為世博會展品提供展示的一個場館,卻成了第一屆世博會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水晶宮因此而成為世博會的標志。百年世博的里程碑之一。
截止至2013年,1851年倫敦世博會已經過去了163年,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科技的發展、現代的建筑形態早已跨越了水晶宮、蒸汽機的時代。然而,人類并沒有脫離水晶宮所使用的材料和方式,水晶宮依然存在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變化著帕克斯頓的創意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