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滅大理之戰
蒙古滅大理之戰是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憲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軍攻滅大理國的遠程奔襲作戰。大理最終成為元朝的屬地,后改為元云南行省的控制;原大理東部成為元梁王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蒙古滅大理之戰,希望對你有用!
蒙古滅大理之戰圖片
蒙古滅大理之戰歷史背景
大理國是白族祖先段思平于937年(后晉天福二年)建立的政權,轄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及貴州、越南、緬甸各一部。
其國至宋代國勢衰微,段興智大權旁落,由丞相高泰祥代攝國政,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終于分裂。
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七月,蒙哥汗采納其弟忽必烈建策,決定避開宋軍主要防線,進兵大理國,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回攻宋之勢。
蒙古滅大理之戰戰役過程
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九月,忽必烈奉命帶領將領兀良合臺等率軍十萬人,誓師啟程。
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軍出蕭關(今寧夏同心南),經六盤山集結于臨洮(今甘肅),練兵備戰。同時,蒙哥命便宜都總帥汪德臣率軍入蜀,抵嘉定(四川樂山),配合忽必烈行動。
九月,忽必烈督軍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兵三路南進:兀良合臺率西路沿晏當路(今四川阿壩草原)而進;宗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經茂州(今茂汶)趨會川(今會理西)以作牽制;自率中路經滿陀城(今四川漢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穿行山谷1000余公里,于十一月初進抵金沙江畔,遣使赴大理國招降。
大理國國王段興智拒絕招降,以丞相高泰祥率軍屯戍金沙江沿線,又遣將領高通率一部駐會川,抵進蒙古軍。
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十二月初,大理軍與蒙古中、西兩路軍對峙。兀良合臺部越旦當嶺(今云南中甸境)入大理境,招降么些部落(今納西族),占領三賧(今麗江),從側后攻擊大理軍主力。
高泰祥見處境危急,匆忙退兵大理都城,馮堅固守。大理城東瀕洱水(今洱海),西倚點蒼山,北、南有龍首、龍尾兩關為屏障。高泰祥以重兵據咽喉要地龍首關迎戰。
蒙古中、東路軍先后渡金沙江與西路軍會師與龍首關,合力攻擊,全殲大理軍主力,乘勝與十二月十五日占領都城。段興智、高泰祥潛逃。
安定秩序
忽必烈采納募臣姚樞建議,禁止妄殺,安撫百姓,穩定秩序,并遣軍攻占附近堡寨,于姚州(今云南姚安北)俘斬高泰祥。
蒙古軍滅大理后,忽必烈命兀良合臺繼續東征未降服的各部,命劉時中為大理宣撫使,以穩定大理國的統治。忽必烈自己率軍北返。兀良合臺軍進克押赤城。段興智逃往昆澤(今宜良),被蒙軍俘擄。經過兩年的激戰,又征服了赤禿哥國(即羅施鬼,今貴州西部),羅羅斯(今四川西昌地區及涼山彝族自治州),和自蠻波麗國(今元江一帶)。白蠻首領細嵯甫被擒。
兀良合臺征服大理各部后,遣使向蒙哥汗報捷,并將大理國主段興智、波麗國主細嵯甫等人作為俘虜上獻。蒙哥采取懷柔政策,放他們回去繼續統治原屬各部。段興智感激蒙哥便獻出地圖,并親自領兵作前鋒,引導兀良合臺討平繼續抵抗的各部;又向蒙哥提出“治民立賦之法”,以鞏固蒙古對云南的統治。
蒙古滅大理之戰戰役結果
1254年(蒙古憲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秋,兀良合臺率軍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興智,繼以段氏領所部兵2萬為先鋒,攻克未附城寨,占領大理全境。
蒙古滅大理之戰戰役評價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遠征,忽必烈充分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揮軍直入數千里,沿途招撫吐蕃首領、喇嘛,深遠迂回攻戰大理國,出奇制勝,形成了對南宋的南北夾擊,對滅亡南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國戰爭史上遠程奔襲的著名戰役。
但蒙古軍也損失慘重,士馬死者數十萬,師至湖南,進攻力量大大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