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京襄之戰的經過
京襄之戰宋是嘉熙二年(蒙古窩闊臺汗十年,1238年)至次年四月,在窩闊臺攻宋之戰中,宋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岳州孟珙,遣軍收復京襄(今湖北襄樊地區)的作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元京襄之戰的經過,希望對你有用!
宋元京襄之戰的經過
嘉熙二年,攻宋蒙古東路軍,集中兵力進攻兩淮,對長江中游的攻掠有所放松,宋廷乘機頒詔“收復京襄”。十月,新任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岳州的孟珙,認為欲收復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必先取郢(今湖北鐘祥)以通糧餉,取荊門軍(今湖北荊門)方可出奇兵。赴任至岳州(今湖南岳陽),乃檄江陵制司搗襄、郢,召諸將指授方略,發兵北進。宋將張俊復郢州,賀順復荊門軍。十二月,劉全戰于冢頭、樊城、郎神山,三戰皆捷。
次年正月,宋將曹文鏞復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市)。劉全攻襄陽、樊城,在宋軍各路相繼收復失地的形勢下,原附蒙古的劉廷美約宋都統江海,及其弟劉廷輔夾擊襄陽叛軍。宋軍順利進至襄樊城下,劉全復樊城。四月二日,江海率軍出荊門,直趨襄陽,劉廷美為內應執游顯以城降,宋軍遂復襄陽。劉全遣譚深復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孟珙在收復襄陽后,即奏請置重兵于襄陽,建立軍事重鎮。乃以息、蔡(今河南息縣、汝南)降人創忠衛軍;集襄、郢降人創先鋒軍;招淮民359人創寧武軍;招回鶻壯士百余人、老稚115人、馬260匹,創飛鶻軍;荊鄂都統制張順招襄漢潰卒創忠義、虎翼等軍。孟珙遂以江陵為基地,以襄陽為重鎮,大興屯田,訓練軍伍,使荊襄戰場出現轉機。
南宋歷史簡介
南宋(1127-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歷經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1127年靖康之變時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所俘,北宋滅亡。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繼承皇位,后遷都臨安,史稱南宋。南宋由于軍事力量較弱,又通過經過紹興和議,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后來金國幾度南下都不曾滅掉南宋,而南宋在宋孝宗時期以及后期也有過數次北伐,也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西邊與西夏和大理為界。到了南宋中后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不堪,而此時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蒙古人在滅掉金國之后開始大舉入侵江南的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
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占,宋室南遷,1279年,厓山海戰爆發,宋末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覆亡。南宋雖偏安于淮水以南,但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一個王朝。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并存的政權。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于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轉向衰落,最終沒落于世界主流舞臺之后。
元朝歷史簡介
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滅南宋,完成統一。元朝且為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的宗主國,名義上五國同為蒙古帝國,其藩屬國涵蓋東南亞各國。蒙元征服中國后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后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軍攻占大都,元順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與明王朝對峙,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繁榮,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知識分子被失去上升階梯(科舉)導致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