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四大家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下面是楷書四大家趙孟頫介紹。
人物生平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元世祖贊賞其才貌,兩年后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鑒于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土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至大三年(1310),受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賞識,后官居一品,名滿天下。卒贈魏國公,謚文敏,故稱“趙文敏”。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宋室之后
趙孟頫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其五世祖秀安僖王子翶,即宋孝宗父。其四世祖為崇憲靖王趙伯圭,孝宗賜宅第于湖州,故趙孟頫為湖州人。曾祖名師垂,祖父名希永,父名與訔,皆為宋朝大官。元朝贈師垂為集賢侍讀學士,希永為太常禮儀院使并封吳興郡公,與訔為集賢大學士,封魏國公。
趙孟頫自幼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寫字運筆如風。十四歲因其家世代為官亦入補官爵,并通過了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后居家,更致力于學問。
元朝重用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于江南的宋代遺臣,將趙孟頫引見元世祖。世祖見趙孟頫才氣豪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大喜,使坐于右丞葉李之上。當時朝廷方設立尚書省,命趙孟頫起草詔書,頒布天下。世祖看了詔書后稱贊道:“說出了朕心中所要說的話。”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討制定刑法。大家認為凡貪贓滿至元寶鈔二百貫者,論死罪。趙孟頫則認為太重,因為鈔法創立后的幾十年內,已大幅度貶值,以貶值之鈔來決定人之生死,不足采取。有人見他年少,又是來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國情,指責他反對以至元鈔來定罪,是想阻礙至元寶鈔的流行。趙孟頫頁理直氣壯地反駁,指出:“刑法是關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須分別輕重。趙孟頫奉詔參與商議,不敢不言。你不講道理,企圖以勢壓人,這是不行的!”這人啞口無言。世祖打算重用趙孟頫,但遭到一些人的阻止。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授趙孟頫兵部郎中之職,兵部總管全國驛站,當時來往使臣的飲食費用比過去增加了幾十倍,當地官府無力供給,只有強取于民,不勝騷擾,請中書省以增加鈔幣解決。但當時至元鈔不能通行,朝廷派尚書劉宣與趙孟頫一同至江南查辦行省丞相貫徹執行鈔法不力之罪,左右司官及諸路官均遭鞭打。然而趙孟頫卻不打一人。回京后丞相桑哥對他這種寬容大加譴責。
當時有個叫王虎臣的官員,揭發了平江路總管趙全的違法事實,朝廷命虎臣去查處。右丞葉李堅持奏請不可派虎臣,世祖不聽。趙孟頫進言說:“趙全違法固當問罪,但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強買民田,縱令下屬臣僚奸詐營利。趙全曾多次與他爭斗,虎臣懷恨在心。今派虎臣去,必然陷害趙全;縱然查出趙全不法事實,人們也不能不有所懷疑。”世祖這才明白過來,改派別人去處理。世祖知趙孟頫家境素來清貧,賜鈔五十錠。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升趙孟頫為集賢直學士。同年發生地震,北京尤其劇烈,死傷數十萬人,世祖為之憂心如焚。世祖駐于龍虎臺,派阿剌渾撒里回京,召集賢、翰林兩院官會議,詢問此次天災發生的原因及消災的辦法。但這些官員害怕丞相桑哥,不敢說實話,只是泛引《經》、《傳》及五行災異的話,以修人事、應天變來回答,不敢觸及時政。在此以前,桑哥遣忻都及王濟清理全國錢糧,大加搜括,已征入數百萬,未征者還有數千萬,弄得民不聊生,相繼自殺。逃入山林者,官府發兵追捕,無人敢來勸阻。趙孟頫與阿剌渾撒里非常友好,勸他去奏請皇上大赦天下,免除賦稅,這樣就可能消弭天災。阿剌渾撒里按照趙孟頫的意見向世祖奏稟,并得到世祖的允許。詔書已經草擬好了,桑哥大怒,說這不是世祖的旨意。趙孟頫挺身而出對桑哥說:“百姓死亡已盡,那些未征上來的錢糧到哪里去征?若不及時免除,以后若有人將此未征之數千萬錢糧作為損失而歸咎于尚書省,這豈不深深連累了丞相?”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人民因而得救。[8]
世祖曾問趙孟頫,葉李與留夢炎哪個好。孟兆頁說:“留夢炎是我父親的摯友,為人莊重厚道,很自信,多謀能斷,有大臣之才。葉李所讀的書我都讀過,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辦。”世祖說:“你是認為留夢炎比葉李要賢嗎?但是,留夢炎在宋朝為狀元,位至丞相,而在賈似道欺上誤國之時,卻對賈似道阿諛順從。葉李當時雖為平民,卻敢于上書朝廷,斥責賈似道,顯然賢于留夢炎。你因為留夢炎是你父親的摯友,不敢非議,可賦詩以規勸他。”趙孟頫便賦詩一首,其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之語,世祖看后大加贊賞。趙孟頫退朝后對奉御徹里說:“陛下在談論賈似道誤國時,責備留夢炎當時不敢指責。如今,桑哥的罪惡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責,將來如何能推卸責任?但我畢竟不是陛下親信之臣,說話陛下必不聽從。侍臣中讀書知理、慷慨有氣節而又為陛下所親信的人中,沒有能超過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這樣!”徹里果然向世祖揭發桑哥的罪惡。世祖大怒,命衛士掌嘴,徹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問,徹里還是斥責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繼指責桑哥,于是世祖將桑哥按罪誅殺,并廢除尚書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統統罷官。
世祖有意讓趙孟頫參與中書省政事,趙孟頫堅持不肯。他預料,久在君王身邊,必受人嫉妒,故極力請求到外地任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當地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役,因不勝艱苦而逃走。其父誣告是同服勞役的人將掀兒殺害了。趙孟頫懷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決。過了一月,掀兒自己回歸鹽場。郡中人都稱贊孟兆頁料事如神。僉廉訪司事韋哈刺哈孫,性情暴虐,因趙孟頫不順他的意,借口中傷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實錄》,召趙孟頫還京,這才無事。其后,調趙孟頫為汾州知州,還未成行,又令他書寫金字《藏經》。
大德三年 (1299年),又任命為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后調任泰州尹。
借病乞歸
至大三年(1310年),召趙孟頫回京師,授翰林侍讀學士,命與其他學士共同撰寫祀南郊祝文。在擬定殿名的問題上,與其他人意見不合,告假還鄉。仁宗在東宮時,就聞知趙孟頫之名,即位后召他任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延祐元年(1314年),改任翰林侍講學士,后又任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仁宗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與侍臣談論文學之士時,把趙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蘇子瞻,稱贊他品行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又精通佛學及老莊之學,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樂意的人想離間仁宗與趙孟頫的親密關系,仁宗不加理會。既而又有人上書,奏請朝廷不能讓趙孟頫參與編修國史。仁宗說:“趙子昂是世祖皇帝選拔的重臣,朕特加優待,讓他在館閣從事著述,傳之后世,你們還羅嗦些什么?”賜趙孟頫鈔五百錠,叮囑侍臣:“中書總說國用不足,這筆賞金他們必不肯付與,可從普慶寺庫存中支給。”趙孟頫曾數月不至宮中,仁宗問左右,都說趙孟頫年老畏寒。仁宗令御府賜與貂鼠皮裘。
趙孟頫原是因程鉅夫的舉薦而以兵部郎中起家的。后來鉅夫任翰林學士承旨時辭官歸家,朝廷以趙孟頫代之。趙孟頫就任后,先去拜謁鉅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視事,當時傳為士大夫的佳話。
延祐六年(1319年),獲準南歸。仁宗又遣使催他回朝,因病未能成行。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遣使到趙孟頫家中,命他書寫《孝經》。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病卒,年六十九歲。追封魏國公,謚“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