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皇帝耶律阿保機的趣談
耶律阿保機可謂是歷史上最仁慈的君主,把謀反的人放出來玩樂三天后再殺,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仁慈皇帝耶律阿保機的趣談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仁慈皇帝耶律阿保機的趣談:
自古以來,無數的人為了皇帝的寶座而奔走于戰場或者是弄權于朝堂。想當皇帝的人太多,皇帝的位子只有一個,因此想當皇帝的人想把皇帝弄死,皇帝絕對會把那些想奪他位子的人弄死。一般情況下,誰要是謀反失敗,肯定當即被殺,而且全家老小一個都別想跑。
可是有一個皇帝,把造他反的人抓了之后,還把他們放出去三天,吃喝玩樂任由他們去作。這哪是謀反失敗的人該有的待遇,分明就是要刺殺秦始皇的荊軻受到的待遇啊。這個皇帝就是遼國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 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國,創造了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任漢人為官,可以說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是他的兄弟們卻造了他三次反。要說他們為什么造反,除了皇帝這位子太有吸引力,他們契丹人當老大的方法也實在是操蛋。原來,契丹的可汗實行的是家族世選制,即可汗之位傳入耶律氏后,可汗之位就由這個家族的成年人擔任,任期為三年,三年之后再選。可是耶律阿保機當了可汗之后,不想讓位,他本家的兄弟們為了自己能夠當上可汗,聯合起來反對他,由此發生了歷史上的“諸弟之亂”。
耶律阿保機的兄弟們一連發動了三次叛亂,前兩次耶律阿保機念及兄弟之情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可是他們又發動了第三次謀反,這第三次謀反造成的危害最大,差點要了他的命。按說事不過三,這下造反的本家兄弟們可玩完了吧!耶律阿保機的大度又一次令人大跌眼鏡,他只對自己的兄弟們進行了口頭教育批評,然后就讓他們各回各家去了。對于那些參與謀反的其他部落的貴族們,耶律阿保機就沒有那么大度了。這幫家伙被抓進大牢要被處死,可是在行刑的前三天,他們被放了出來。原來大汗有令,這三天隨他們怎么玩,讓他們死前好好地舒服享受一下,不要在的時候有什么遺憾之處。不過我認為,他們最大的遺憾還是沒有當上大汗吧。
經過三次謀反事件之后,耶律阿保機終于意識到這個選老大的習俗是多么操蛋了,916年,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徹底的廢除了這個選老大的制度。
耶律阿保機簡介:
耶律阿保機,姓耶律,漢姓劉名億,字阿保機,遼開國君主,勇善射騎,明達世務。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漢人韓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后梁貞明二年(916), 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廟號太祖。病死,終年55歲,葬于祖陵(今遼寧省林西縣木葉山)。
耶律阿保機,契丹族選刺部人,出身于耶律氏的貴族家庭。公元901年任本部的夷離堇(管理軍馬的官職),后 因戰功于公元906年升為于越(掌握部落聯盟軍、政大權韻官職),公元907年被選舉為契丹可汗。
耶律阿保機,是達斡爾族先民創建的大契丹國(也稱遼國)的建國者,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首位皇帝,史稱“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的家族屬于迭剌部的世里汲里氏,后來以耶律阿保機名字的前面兩個字為氏,即改為“耶律”氏。耶律阿保機漢名“億”,小名啜里只,是契丹國霞瀨益石烈(縣)耶律彌里(鄉)人。耶律阿保機的父親是德祖撒剌的,母親是宣簡皇后蕭氏。耶律阿保機是他們的長子。
耶律阿保機出生于唐末咸通十三年(公元873年),卒于遼天顯元年(公元926年),年僅53年周歲。耶律阿保機這個名字,是由他母親給起的,因為他的母親夢見太陽墮入懷中而有孕,出生時室內又有神光異香,因而起此名。契丹和達斡爾語意為:吸收了光亮。耶律阿保機從小聰敏過人,三月能走路,一周歲就能說話,預知尚未發生的事。雖然剛換乳牙,說話必涉及世務。當時他伯父當遙輦氏部落聯盟掌管軍國大事的大官“于越”,耶律阿保機有什么疑問,就象伯父咨詢。
耶律阿保機長大后身高九尺,豐上銳下,精神十足,目光射人,展弓重300斤,初當管眾人的官“撻馬狨沙里”。當時小黃室韋不附,耶律阿保機以計降了他們;并討伐攻克了越兀、烏古、六奚、比沙狨諸
耶律阿保機將其母親、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家族的姓氏拔里氏、乙室氏賜姓蕭氏。相傳是因為他本人羨慕蕭何輔助劉邦的典故。耶律阿保機的皇后名述律平,其子耶律德光即位后,亦將述律氏賜姓蕭氏。故蕭氏有遼朝后族之稱。阿保機漢名姓劉名億,長子耶律突欲漢名劉倍。
建國后,阿保機參照漢族的政治模式,改革契丹舊有的統治制度,建立起新的國家機構。廢除部落世選制,立長子倍為皇太子,確立皇位世襲制;健全法制,制訂契丹第一部法典《決獄法》;組織人力創制契丹文字;本著“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則,制定民族政策;中央官制分南北,“(北面)以國制治契丹,(南面)以漢制待漢人”;大力吸收漢文化,仿唐代長安,修建皇都,即后來的遼上京;興建孔廟、佛寺、道觀等。
在內部政權和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耶律阿保機還大肆對外擴張,從神冊元年(916)開始,曾先后親征突厥、吐谷渾、黨項、沙陀諸部,大獲全勝,使契丹國聲威大振。天贊三年(924),再次征吐谷渾、黨項、阻卜諸部。天顯元年(926),東滅渤海,七月,班師途中病逝于扶余府(今吉林四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