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真實的黃權
讓劉備都自嘆辜負了他的人是誰?那就是黃權,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揭秘歷史上真實的黃權,希望您能夠感興趣哦。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黃權:
作為一名杰出的政治人物,適當的虛偽是必須的,特別是在三國這個亂世中,絕對的正直是成不了大事的。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開始喜歡劉備這個人物。也許他沒有曹操的霸氣,沒有公瑾的用兵,沒有諸葛的遠謀,但他依然有著非凡的魅力,讓我著迷。也許有人會問我喜歡劉備什么地方?是他的仁義?是他的對漢室的忠心?還是什么別的?其實,歷史上的劉備遠沒有演義中所描寫的仁義,也遠沒有演義中所描寫的那么懦弱,甚至他還沒有匡復漢室之心。著名的鞭笞督郵的重大暴力案件也是劉備所為(個人感覺很有陶淵明的味道)~也許正如喜歡曹操的朋友一樣,喜歡劉備也許三言兩語更本說不清。喜歡一個人也許是全方面的,但我不想寫一堆長篇大論的空洞之文。我只想從黃權談談劉備的為人
也許還有人會問蜀國人才那么多,為什么單單選擇黃權這個人。這是因為黃權在我心中比較特殊。那就是他不像關羽、張飛一樣,生下來就是忠義之士,而且又恰恰跟了劉備。現在有不少朋友批評劉備為人虛偽,這我也不否定。虛偽是政治家的一種手段。但不知何時劉備的所有所為都是虛偽之為?我們進入正題,有請黃權出場。黃權何許人也?“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在劉備入蜀前黃權是劉璋的主簿。“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可見劉備入蜀黃權是持反對意見的,原因是劉備有驍名。李賢注說“驍,梟”二字通用。也就是說劉備是梟雄。
黃權是說劉備有野心,也就是說劉備虛偽。這與時下一些對劉備的批評幾分相似。“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先主假權偏。”黃權在最后時刻還拚死抵抗,直到劉璋投降才降先主。“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可見奪漢中的計策是黃權出的。劉備在這里對這個寧死抵抗的敵人授予官職,并且對他的計策深信不疑。確實達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境界。
夷陵之戰是劉備政治生涯的悲劇結局。在這場戰爭前,黃權勸諫:“吳人驃悍善戰,而且我們是順流而下,容易進攻卻難以退卻,我請求您允許我作為先驅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該在后面坐鎮。”可惜劉備沒有聽從。不過,劉備還是比較重用黃權,任命他為鎮北,讓他督帥江北的軍隊防御魏軍。
劉備在江南作戰,和吳國軍隊在夷陵相持。吳國的前線大將是陸遜,他開始采取堅守的策略,待劉備懈怠時突然對劉備的營寨發起攻擊。劉備大敗,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魚復)。由于劉備敗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經全部舍棄,黃權的江北軍返回蜀國的退路完全被切斷了。黃權沒法回蜀國了,只好率領人馬投降了魏國。
封建時代是家族為單位的社會結構,有功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重罪時也是要株連家族。黃權投降了魏國,有關部門按照法律,報告劉備說要收捕黃權的妻子兒女。劉備卻說:“是我辜負了黃權,而黃權沒有辜負我。”于是不但沒有治罪,對待黃權家人還和以前一樣。
而黃權在投降魏國后,“蜀降人或云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后問。’后得審問,果如所言。”蜀國有些降魏之人說黃權的妻子兒子已經被誅殺了,但黃權沒有相信,說:“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后問。”(說的太好了,就不翻譯了,實在趕不上他的文采)后來審問得知事實確實如此。試想黃權這么一個看出劉備虛偽的人,竟能說出“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這需要多么和諧的君臣關系呢?劉備軍團的君臣之間的融洽關系可見如此。
黃權在魏國官至車騎,死于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國有十八年時間。黃權在魏國官位步步高升,卻始終不忘記他的起步始于蜀國,這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去國而不忘恩負義之人啦!一個忘恩負義之人能夠一時得意,卻不會長時間得濟,因為那樣的人可以為人一時之用,卻不會得到人們內心的敬重。相反,掌權者可以用他,其內心卻會是厭惡的。縱觀黃權投降魏國后的所作所為,完全值得劉備給予應有的尊重。
黃權簡介:
黃權,字公衡,三國時蜀漢將領,后歸曹,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后被州牧劉璋召為主薄。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長。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為偏。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三國名將黃權。
諫迎劉備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后來州牧劉璋征召他為主簿。黃權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璋的別駕張松建議,應該迎接劉備,使他討伐張魯。黃權勸諫說:“左劉備有驍勇聲名,現在請他來蜀,想用部下之禮對待他,則不能滿足他的心愿;想以賓客之禮對待他,則一國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穩,則主人就會有累卵之危了。現在盡可守緊邊境,等待時局的穩定。”劉璋不聽,派法正去迎接劉備,而將黃權外放為廣漢長。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劉備開始進攻益州,派將領分別攻下郡縣,各郡縣都望風歸順,而黃權閉城堅守,等到劉璋投降,才去見劉備歸順。劉備封黃權為偏。
建計漢中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破張魯,張魯逃入巴中,黃權向劉備進言:“如果失去漢中,則三巴之地就會受到威脅,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與臂膀。”于是劉備以黃權為護軍,率領諸將進入巴中。但張魯已經回到南鄭,投降于曹操。之后劉備攻破杜濩、樸胡,攻殺夏侯淵,占領了漢中。人們只知道攻取漢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謀略,卻不知道這些計謀都是黃權首先替劉備想出來的。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劉備稱帝,準備征討東吳,黃權勸諫說:“吳人驃悍善戰,而我軍又水路出兵順流而下,易進難退,為臣乞請您讓我為先頭部隊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當在后面坐鎮。”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而任他為鎮北,督領江北軍隊防御魏國出兵,劉備自己在江南前線。
道絕歸魏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東吳名將陸遜順長江流勢沖破蜀軍的包圍,蜀國江南前線部隊大敗,劉備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于魏國。有關部門依照法規,上報要抓捕黃權的家人,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于是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的家人。
黃權魏文帝曹丕問黃權:“你放棄叛逆前來歸順,是想仿效陳平、韓信嗎?”黃權回答說:“我受過劉備的特殊恩寵,不能降吳,又無法歸還蜀漢,于是前來投降。況且敗軍之將,被免死就已經很幸運了,哪里還能效仿古人呢?”曹丕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鎮南,封育陽侯,加侍中。從蜀國投降的人中有人說,劉備已經誅殺了黃權的家人。黃權知道其言不真實,于是對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還未解,請等待之后的答案。”沒有立即發喪,后來得到確切消息,果然和他判斷的一樣。
快士局量
公元223年(黃初四年),劉備病逝,魏國群臣都相互慶賀,唯獨黃權無一絲笑意。曹丕察覺到黃權有器量,想故意嚇嚇他,于是派人召見他。黃權還在路上,前來催促的使者一個接一個,在道路上交錯奔馳,黃權的下屬官員、侍從都嚇得魂飛魄散,而黃權卻舉止自若。
后來,黃權領益州刺史,遷進河南。司馬懿十分器重他,問黃權:“蜀國像您這樣的人有多少?”黃權笑著回答:“沒想到被您如此看重。”司馬懿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說:“黃權,是個爽快人,經常從坐位上起身,贊嘆著談論你,這種談論總不離口。”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黃權升為車騎,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始于黃權。公元240年(正始元年),黃權去世,謚景侯,兒子黃邕繼嗣。黃權留在蜀國的兒子黃崇,為尚書郎,蜀漢滅亡時隨諸葛瞻戰死于綿竹。
歷史評價
劉備:“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
黃權司馬懿:“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諸葛亮),不去口實。”
楊戲:“鎮北敏思,籌畫有方,導師禳穢,遂事成章。偏任東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
陳壽:“黃權弘雅思量,以所長,顯名發跡,遇其時也。”
徐眾:“權既忠諫于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武王下車,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先主假權,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
袁宏:“公衡仲達,秉心淵塞。媚茲一人,臨難不惑。疇昔不造,假翮鄰國。進能徽音,退不失德。六合紛紜,民心將變。鳥擇高梧,臣須顧眄。”
羅貫中:“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堪嘆黃權惜一死,紫陽書法不輕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