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靠顏值的趣談
古代“上位”也看顏值,明朝科舉長得丑榜位就下降!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明朝科舉靠顏值的趣談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明朝科舉靠顏值的趣談:
“來歲錦標先奪得,天街聽喝狀元聲。”高高站在科舉功名的金字塔尖,狀元身份尊貴、備受榮寵。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榮譽。從童試到殿試,狀元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獨占鰲頭。狀元就是萬里挑一,笑到最后的那一個,所以,中狀元難如登天。尤其是在明代,狀元除了淵博的學識外,還需要爆表的顏值。
太祖朱元璋的長相平平,但他決心把狀元打造成帝國的形象代言人。要對得起王朝的面子,顏值自然是極其重要的。這早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試就樹立了榜樣。原擬為狀元的郭翀因為貌丑被降為榜眼,英俊的吳宗伯被拔為狀元。這著實讓歷史學家與考生們目瞪口呆。狀元因為才學而登頂,殿試畢竟不是選美走秀。
唐宋以來,狀元長得不帥甚至有殘疾的大有人在,未有以貌取人的先例。如唐代宗大歷十二年的狀元黎逢“氣貌山野”,長得很土氣也能中狀元。宋代淳祐十年的狀元方夢魁,右腳跛,左眼瞎。元代正二年的狀元陳祖仁,身材矮小,一目失明,相貌丑陋。然而,太祖卻拿出了確立八股取士、廢除宰相制度一樣的魄力,決心要讓英俊的狀元們在簪花游街時,對得起明朝的臉面與觀眾的眼睛。
太祖的范例讓明代很多皇帝在欽點狀元時要先測顏值。很多帥哥因此逆襲而成為狀元。這里試舉幾例:建文二年,胡廣以非凡的帥氣取代了初擬為狀元的王艮。正統元年,居然鬧出了以貌誤取狀元的笑話。主考官、大學士楊士奇想事先確認周旋的外貌來初擬狀元候選人。由于周旋與周瑄的讀音相近,他們的老鄉誤聽為是詢問周瑄,回答說他外貌白皙魁偉。楊士奇于是把周旋擬為第一,進呈皇帝欽點。傳臚那天,大家發現周旋的外貌十分丑陋,但木已成舟,于是“輿情悵然”。
人們覺得沒選出帥哥,十分遺憾。正統四年,殿試初擬張和為狀元,但明英宗吸取三年前的教訓,不再相信主考官的判斷,而是特派貼身太監去張和的住所當面查看,果然發現他的眼睛長翳、昏花,便將他降為二甲一名,另將英武俊朗的施槃拔為狀元。
弘治十二年,浙江才子豐熙的殿試策論極佳,被擬為狀元,但他跛腳,儀容不佳,孝宗知道后遺憾地把他降為榜眼,將原本位居第四,但長得“頭大貌偉、潔白凝重”的廣東人倫文敘點為狀元。萬歷十七年中進士,后來擔任首輔大臣的朱國楨說:“凡鼎甲,圣上多密訪而后定。”才學可以通過考試測量,自有考官們負責。皇上密訪的主要是相貌顏值,他關心的是形象代言人,一語道破天機。
上行下效,明代狀元錄取注重外貌的風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小說里大量涌現帥哥狀元,甚至出現鮮明的女性化特征,如《濃情快史》中的狄仁杰“豐姿俊秀”。就連《龍鳳配再生緣》中的武狀元皇甫少華也是“貌美”、“秀眼”。這些美貌狀元在殿試中極具殺傷力,立即獲得皇帝的青睞。而《唐鐘馗全傳》中的鐘馗、《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中的黃巢也因為貌丑而丟掉了即將到手的狀元。
明朝科舉的“零記錄”趣聞: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攬延人才、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法,在封建社會的幾千年歷史中對保護社會安穩發揚著重要的效果,“野無遺賢”常常被統治者當作政治清明來炫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很滿意的看著魚貫而入的社會俊彥說:“全國英雄盡入吾觳。”整體來看,科舉考試還算比較公正,改變了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用人體系,讓更多的社會底層才俊參加到政治活動中來。當然,歷史上也有幾回科舉考試十分荒誕,咱們權且稱為零紀錄的考試,至今依然變成人們茶余酒后的談資。
公元746年,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初到長安求官,其時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富有和溫順的富有夢里,現已懶得親身處置政事,把“外朝”交給李林甫,“內朝”交給高力士。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其時出色的文人參加玄宗為選拔人才而設的“制舉”考試。其時擔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當朝宰相,但卻是個嫉賢妒能的小人,關于朝中百官才干和功業在自個之上而遭到玄宗寵信或許官位要超越自個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的除掉,像張九齡、嚴挺之、賀知章、李邕、李適之、房綰等一大批出色人物都遭到了李林甫的虐待乃至暗殺。他特別嫉恨因為文學才干而得到封賞進官的士人,懼怕朝外的賢士得以觸摸皇帝的時機,上書揭露他的正本面目,痛陳他的奸惡。所以這個“口有蜜,腹有劍”的宰相便千方百計的堵塞言路。成果參加“制舉”考試的人,沒有一個被選取,也即是說那次考試成果的選取率為零。為了掩蓋自個的詭計,對考試成果,他自個還向玄宗上表恭喜:全國賢士都在為國報效而沒有遺漏,這是多么的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啊!連堯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愈加可悲的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李隆基居然默認了這樣的考試成果。參加那次考試遭到捉弄的還有聞名詩人高適和元結。在人類考試的歷史上,零選取率的記載恐怕至今也沒有誰能夠打破的了,而這次的考試也變成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恥辱考試。
一代奸臣秦檜,因為在紹興議和賣國有功,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門戶,收攬奸佞,排除異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趙構,獨掌朝綱,“由是中外大權盡歸于檜,非檜親黨及糊涂諛佞者,則不得官吏,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間”。不光如此,在紹興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舉考試中,秦檜還為其年紀不到一歲(只有九個月)的孫子秦塤謀奪狀元。他利用手中權利,任命其心腹御史中丞魏師遜、權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湯思退、右正言鄭仲熊、吏部郎中權太常、少卿沈虛中、督查御史董德元、張士襄等人為考試官。這些考官對秦檜的目的心照不宣,他們想借此時機來巴結秦檜,然后可以獲得高官厚綠。于是,他們就串通做弊,準備選取秦塤為狀元。后經人揭露,狀元沒有當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這關于那些窮數十年時刻皓首窮經的舉子們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挖苦,更有甚者,在這次科舉考試中,因為秦檜的假公濟私,其侄子秦焞、秦焴、姻親沈興杰、朋黨周夤等人,都得到了進士的頭銜,無怪乎“全國為之切齒”。
零有效的考試即是指考試成果發布后,悉數推翻,并且正本選取的考生在第2次選取時一個也沒有選取,乃至有的考生不光沒有選取,還因為這場考試丟掉了生命,這場考試即是發作在明代洪武三十年(公元1697年)的“丁丑科”會試。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這次會試正本進行得很順暢,可是在發榜的這一天卻發作騷亂。
3月5日,是三年一次的“會試”放榜的日子。這天,黃榜一開,人群大嘩。正本金榜上的一切高中舉子都是南邊人,連一個北方人都沒有,這在科舉考試中是十分稀有的。因為其時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城,落選的北方舉子們成群結隊地涌向負責科舉考試的吏部衙門,需求吏部的官員對考試的成果作出解說。北方的考生們以為這次考試的主考官都是南邊人,所以在考試成果上弄虛作假,故意偏袒南邊舉子。因為吏部處置不行及時得力,這場學子的騷亂最后演變成一場暴動,京城南京墮入動亂之中。朱元璋得知音訊后,他一邊立刻派人前去安慰那些搗亂的北方舉子,一邊就找來這次考試的主考官劉三吾了解狀況。
通過查實,本次考試并沒有做弊,南邊舉子的考試成果的確都比北方舉子的成果好,舉子們的考試成果都是屬實的。朱元璋也知道劉三吾是一位堅毅,不會因私枉法的人。他信任劉三吾對考生成果的判別,可是為了停息北方士子的憤恨情緒,朱元璋需求劉三吾從北方的舉子中選擇幾個來同時上榜。沒想到劉三吾這次真是倔過了頭,他回絕更改考試成果。朱元璋聽了怒不可遏,氣得將劉三吾趕出京城,還把其他幾位考官都撤了職,重新組織考試。北方舉子聽到這個音訊后,都大聲喝彩,得隴望蜀,需求皇帝為他們主持公道。這次由朱元璋親身督考,主持復試的翰林院侍講張信很不知趣當眾評點幾位北方舉子的試卷,說北方試卷的確不如南邊卷,正本考官絕無偏袒之事……朱元璋聞言頓時怒發沖冠,他責備官員們互相庇護,是有意將水平不高的卷子送交皇帝審理以遮蓋皇帝。他宣告,曾經的成果一概無效,由自個親身裁決。一個月后,復審成果宣告,這次朱元璋又走了極端,新當選的61名舉子悉數是北方人,一個南邊的舉子都沒有。更可悲的是,參加這次的主考官和一些考生被指稱與十幾年前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有牽連,悉數被處死。朱元璋不以成果取士,并不是簡略的科舉制度疑問,而是血淋淋的政治斗爭的需求。不幸一批耿直不知變通的大臣成了獨裁體系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