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白茶的傳說
白茶,為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是我國茶葉中的珍品。白茶,有著很悠久的歷史,距今差不多有九百年歷史了,這個時間我們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藝術有關白茶的記載中可以推算出。作為漢族傳統名茶,民間自然也流傳著不少關于福鼎白茶的傳說,接下來,今天將與大家探究一二,學**下福鼎白茶的茶文化及歷史典故等。
白茶傳說一:陳煥說
陳煥,全名陳學煥(1813——1888),字鳳煒。出生于福鼎十四都東門嶺境竹欄頭村(今點頭鎮過筧村竹欄頭自然村)。關于陳煥的傳說有很多,都離不開福鼎白茶。
相傳福鼎竹欄頭自然村有一孝子名陳煥,性至孝,但因地瘠,終年操勞,也難求得雙親溫飽,深感愧對父母。時大年過,陳煥遂持齋三日,攜干糧上太姥山祈求太姥娘娘“托夢”,指點度日之計。陳煥焚香禮拜畢,合眼睡去,朦朧之中,只見“太姥娘娘”手指一樹曰:“此山中佳木,系老嫗親手所植,群可分而植之,當能富有。”次日,陳煥走遍山山嶺嶺,直至太陽落到西山頭,果然在鴻雪洞中覓到一叢茶樹。陳煥大喜,當即用隨身帶來的鋤頭,分出一株攜回家中精心培植。百日后,果然生機嫣然,其茶異于常種,它就是今天的“福鼎大白茶”。
白茶傳說二:藍姑說
據《寧德茶葉志》記載,相傳堯帝時,太姥山下一農家女子,因避戰亂,逃至山中,以種藍為業,樂善好施,人稱藍姑。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鄉親們成群結隊上山采草藥為孩子治病,但都徒勞無功,病魔奪去了一個又一個幼小的生命,藍姑那顆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藍姑在睡夢中,見到南極仙翁。仙翁發話:“藍姑,在你棲身的鴻雪洞頂,有一株樹,名叫白茶,它的葉子曬干后泡開水,是治療麻疹的良藥。”藍姑一覺醒來,立即趁月色攀上鴻雪洞頂。果然發現榛莽之中有一株與眾不同、亭亭玉立的小樹,這便是仙翁賜予的采之不盡的白茶樹。為了普救窮苦的農家孩子,藍姑拼命地采茶、曬茶,然后把茶葉送到每個山村,教鄉親們如何泡茶給出麻疹的孩子們喝,終于戰勝了麻疹惡魔。
藍姑從沒有停過對窮人的幫助,晚年遇仙人指點,于農歷七月七日羽化升天,人們懷念她,尊之為太姥娘娘。
白茶傳說三:太母說
福鼎白茶原產于福鼎太姥山。據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圣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她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了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為太姥山。
白茶現今在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現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約1857年),有柏柳鄉竹頭村陳煥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現如今福鼎太姥山鴻雪洞頂還留有太姥娘娘親手培植的古茶樹,它是有著“華茶1號”、“華茶2號”之稱的國家級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茶樹的母樹始祖,后有文人墨客稱其為“綠雪芽”。福鼎大白茶母樹目前已被烈入福建省古樹保護名錄。這就是經過福鼎茶農們口口相傳至今的福鼎白茶的傳說。
其實剝去其福鼎白茶的傳說神話外衣,并不難印證太姥娘娘藍姑治麻傳說的真實性,可以從現實中尋找與福鼎白茶的傳說相合拍的現實證據,近年來,我省考古專家對店下馬欄山和白琳的考古發現,太姥山一帶有大片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遺址,后人也考證出福鼎白茶的傳說的藍姑“太姥娘娘”其實就是神話了的上古母系氏族年代閩越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人類的始祖母”,或者說是當時古人類集群的代表性人物,從而獲得傳說所承載的太姥山先民在生產生活方面的真實信息。
一千多年前,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永嘉(今溫州)東(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據茶界泰斗陳椽教授考證:“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國白茶原產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鼎太姥山”。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更是清楚的記載:”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銀針,產者性寒涼,色香具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近代歷史上白茶是作為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具有很高經濟價值和保健功效。
2009 年西安古墓驚現千年極品白茶,經專家考證認為這些茶葉是產自福建福鼎的極品珍貴白茶-白毫銀針,西安古墓驚現千年極品白茶-白毫銀針茶葉不僅見證了中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也再次有力佐證福鼎系中國白茶原產地和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方面對福鼎白茶的研究和發現,同時也印證了茶業界流傳的一句話:“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福鼎不僅是福建白茶原產地,而且也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一,白琳工夫紅茶的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