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叫詩仙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成紀。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后遷居四川。那么李白為什么叫詩仙?
李白為什么被稱為“詩仙”?這要從他得名的由來和他的詩作特點來說明。原來李白出生于中亞的碎葉城(前蘇聯境內),5歲即隨父入川。他自幼輕財俠義,從小就有治國平天下的大志,但直到40歲依然未登仕途。42歲那年,他由朋友舉薦,應召入京,初進長安,即訪謁文壇名流賀知章,拿出《蜀道難》來請教。據說賀讀完十分驚嘆,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稱他為“謫仙”。從此,他的詩名大振,譽滿京華。后人因此而沿稱他為“詩仙”。
另外,李白被稱“詩仙”,還因他的詩作極善于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詩作所具有的那種想落天外的意境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李白的富于想像、超然灑脫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是屢見不鮮的,難怪后人稱他為“詩仙”了。還有,李白思想中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道家思想和尚武任俠的游俠精神,使得他的詩充滿著一種對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追求,他的詩夸張、神奇瑰麗、色彩斑斕、氣勢豪邁奔放,大有一種超凡脫俗的仙風道骨。在《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梁甫吟》中,作者就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生動華美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光怪陸離、仙境般的畫面,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就是在表現戰爭、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詩歌中,李白也常常用到浪漫主義手法。如他的送別詩《金鄉送韋八之西京》中“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詩人把眷眷別情,用極貼切的夸張表現出來,自然而又灑脫。除了李白誰還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來呢?除此之外,李白詩集中游仙詩和縱酒詩觸目皆是,寫得好的有《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夢游天姥吟留別》、《襄陽歌》、《將進酒》等等。不論是極寫仙境之美之奇,縱酒之樂之狂,還是表現對現實不滿,對權貴的蔑視,詩中都表現出詩人桀鶩不馴的性格和飄逸瀟灑、超凡脫俗的詩風,所以李白才有“詩仙”之美稱。
李白的個性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不畏權力,藐視權貴,曾讓“力士脫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當時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成熟起來的。
李白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贈辛判官》) “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中的高傲。
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百姓基層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古風》第三十九)并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
李白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行路難》):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表達了詩人不被重用而產生對朝廷的失望和氣憤。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于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