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關起義的故事
鎮南關起義: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9月,因同盟會中王和順發動防城起義失敗等原因,孫中山改派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鎮南關起義,希望大家喜歡。
鎮南關起義原因1907年12月2日,黃明堂、 關仁甫率鄉勇80人,攜帶快槍42桿,潛襲廣西鎮南關。黃明堂與守炮臺的清軍取得聯系,約訂2日由山背間縋繩直入,直取第三炮臺。起義軍披蒙茸,撥鉤藤,跨越斷澗危崖,吶喊而入。守兵百余人略事抵抗,即相率投降,接著,第二炮臺、第一炮臺相繼奪得。3日,孫中山親率 黃興、 胡漢民、日人池亨吉、 法國退職炮兵狄氏等至關,登上炮臺,全軍鼓舞,黃明堂奏樂歡迎。次日,清軍開到,發起攻擊,
孫中山在陣地為傷員包扎,并親手發炮,竟打得很準。他慨言道:“反對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親發炮擊清軍耳!”孫中山便決定回河內籌款籌械,命黃明堂堅守5日,一俟餉械運到,便進取 龍州。當晚,孫中山、黃興等下山回安南。清軍以4000人的兵力圍攻。當夜, 陸榮廷向北臺猛撲,黃明堂堅持數日,槍彈告罄,于8日夜棄臺,退至 安南燕子大山。為農歷丁未年,此次起義又稱“丁未鎮南關之役”。
鎮南關起義詳細介紹1907年初,中國同盟會的領導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黃興(又名黃克強)等先后抵達河內策劃鎮南關(今友誼關)武裝起義?;顒釉阪偰详P至那模一帶的游擊首領黃明堂的幾百名游勇接受孫中山指揮,成為憑祥地區一支反清骨干隊伍。孫中山派同盟會員、著名的會黨首領袖王和順、游擊首領黃明堂、滇南會黨首領關仁甫等到鎮南關、隘口、憑祥一帶活動,與原已和革命黨有聯系的憑祥土司李佑卿商量進攻鎮南關的計劃。清廷左江鎮總兵兼榮字營統領陸榮廷在憑祥設統領部,幫統陳炳昆駐在鎮南關附近的隘口,為爭取陸榮廷倒戈反清,同盟會派人與陳炳昆以及駐守鎮南關大本營幫統黃福廷聯系,策動反正。又派梁蘭泉、梁亞珠、李佑卿到鎮南關右輔鎮南、鎮中、鎮北炮臺與陳炳昆所部兩哨官兵聯系。孫中山委派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負責鎮南關起義的軍事,馮祥為中華民國軍鎮南軍司令,任李佑卿為副手,何伍為支隊長。孫中山用華僑捐助的軍費買了支駁殼槍,配給黃明堂、何伍等部使用,并建立一支手槍兵小隊,由黃明堂指揮。起義前幾個月孫中山曾派鄧睿臣、何凱榮等到憑祥發動群眾,多名青年參加推翻清朝統治的起義。
1907年12月1日深夜同盟會會員黃明堂、關仁甫、何伍、李佑卿等奉命率領革命軍100多人,攜帶快槍42桿,身佩短槍、馬刀及鞭炮、大繩等,星夜抄小路從越南同登、那模趕到鎮南關附近的弄懷、弄堯,在鎮南關附近的各山沖里埋伏,潛襲鎮南關。黃明堂與守炮臺的清軍取得聯系,約定2日由山背間縋繩直入,直取第三炮臺。起義軍披蒙茸,撥鉤藤,跨越斷澗危崖,吶喊而入。12月2日黎明,革命軍沿著山背小道偷偷襲擊右輔山頂炮臺,守兵百余人略事抵抗,即相率投降。右輔山二炮臺,海拔590米,四面陡壁,居高臨下,形勢雄偉。革命軍首先攻入鎮北炮臺,守炮臺的官兵立即響應起義,革命軍順利地占領了鎮北炮臺,接著分兵進攻鎮中臺和鎮南臺。守炮臺的清兵有的響應起義,有的落荒而逃。下午2時,3座炮臺全部被革命軍所占領。
革命軍占領炮臺的消息傳出后,農民群眾和散兵游勇紛紛前來投靠革命軍,革命隊伍迅速發展到四五百人。孫中山在河內得知革命軍成功占領3炮臺的消息后,便帶領黃興、胡漢民、胡毅生、盧仲琳、張翼樞和日本人池亨吉、法國退職炮兵男爵猶氏等10人,由河內搭乘火車北上抵達鎮南關,當晚點著火把登上右輔山,到達鎮南關北炮臺,到鎮南關右輔山炮臺犒賞起義部隊,黃明堂列隊鼓樂歡迎,全軍深受鼓舞。 革命軍占領右輔山炮臺后,由何伍守鎮南炮臺,李佑卿守鎮中炮臺,黃明堂守鎮北炮臺,孫中山、黃興等在鎮北炮臺指揮。次日,清軍開到,發起攻擊,孫中山在陣地為傷員包扎,并親手發炮,竟打得很準。孫中山親自開炮轟擊敵人,為傷員包扎傷口,使義軍深受鼓舞。他在金雞山炮臺親自點炮時激奮地說:“反對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親自發炮擊清軍耳!”當日下午,陸榮廷派一樵婦持函登臺,表示愿率600余人投入孫中山麾下,并告以清軍大兵來援,事急萬分,祈自重。
鎮南關右輔山區炮臺被革命軍占領,清政府極為驚恐,急電廣西巡撫張鳴岐、邊防督辦龍濟光、統領陸榮廷等,限一星期內奪回右輔山炮臺,否則革職解京辦罪。龍濟光、陸榮廷連忙督率清兵20多個營堵截龍州、寧明、憑祥等地,加緊圍攻右輔山炮臺。12月4日,各處清軍向鎮南關開進。駐憑祥統領陸榮廷、駐隘口幫統陳炳昆、鎮南關大本營黃福廷和駐大連城管帶曾紹輝等率清軍齊向鎮南關包圍右輔山炮臺。鎮南關附近的摩沙、卡鳳、渠力等各村山頭都被清軍占領。陸榮廷又在鳳尾山、大青山、小青山、馬鞍山等處架起大炮,向右輔山3炮臺轟擊并親自督戰,命黃福廷督隊打前陣,陳炳昆打后閘。革命軍向清軍奮力還擊,擊毀左輔山炮臺一角。法武官男爵猶氏親自發炮,向清軍營壘轟擊,清營起火,清兵死傷60余人。黃福廷向右輔山連攻數日,未攻下,大腿負重傷,士兵也死了不少。曾紹輝包抄炮臺后路,搶占了革命軍據守的弄堯屯。陳炳昆聽說孫中山和黃興都在炮臺督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固守陣地等待增援。陸榮廷加緊調兵遣將,向鎮南關增加兵力。由于清軍大量增兵,加上革命軍武器彈藥缺少,補充困難,后援跟不上,形勢十分危急。為了解決軍需問題,孫中山、黃興等人決定趕回河內籌款購買。
孫中山離開鎮南關后,清軍進行反撲。12月6、7日,龍濟光、陸榮廷數千人馬開赴前線。龍濟光率所部3個營,陸榮廷率榮軍3個營會同陳炳昆、曾紹輝等部共5000人兵分4路從青山炮臺、南關閘、摩沙、南關左弼山和四方嶺及尖山等處,包圍炮臺上的起義軍。當夜,陸榮廷向鎮北炮臺猛撲,黃明堂堅持數日,槍彈告罄,留守炮臺的100多名革命軍戰士擊退了清軍的多次進攻。經過7晝夜的激烈血戰,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被迫撤退。為保存革命力量,凌晨從鎮南關炮臺拆一缺口,抄小路退至越南境內的燕子大山。此次戰斗歷時9天,清軍斃命200余人,傷者不計其數。孫中山從越南運送的槍彈在文登即被法方扣留。鎮南關起義遂告失敗。
1908年2月,鎮南關起義黨人黃明堂、李福南等到河內向孫中山報告起義經過,孫中山勉勵他們說:“此次起義,我們以少數同志占領了三炮臺,顯示了我們革命軍人的大無畏精神。此次起義已震撼了滿清王朝,中國專制政體不久一定會被我們革命黨推翻?!辨偰详P起義后,孫中山被迫離開越南。在“離河內之際,一面令黃克強籌備再入欽廉,以圖集合該地同志;一面令黃明堂窺取河口,以圖進取云南,以為吾黨根據之地?!狈辞逦溲b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點燃了“傾覆滿清,建立民國”的火把,沉重打擊了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的統治,鼓舞了各族人民的反清革命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