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人故事10篇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你知道中國古代名人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古代名人故事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1】
馬援(前14-后49)是漢代一位有名的將領。他幼年父母雙亡,由其兄馬況撫養成人。他從小胸懷大志,眼光高遠,深為其兄器重。王莽時期,馬援在軍隊里當個小軍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隊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馬援看到犯人們哭得挺傷心,不由動了側隱之心,便把犯人們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邊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時間沒多長,趕上朝廷大赦,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經營畜牧業和農業。他心胸寬廣,樂于助人,為人忠厚而有遠見,沒幾年功夫,來歸附他的人竟有好幾百。他常對身邊的人們說:做人不能因為貧窮潦倒而喪失志氣,不能因為年紀老邁而頹唐, "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不幾年,馬援有了幾千頭牛、羊和馬匹,幾萬斛糧食,家產多得花不完用不盡,但他不為物累,仍舊和從前一樣,過著簡樸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對人說:財產之所以可貴,在于能夠幫助人;要不然,做個守財奴有什么意思呢?"后來,懷著高遠志向的馬援果然把財產分給了他的本家和親友,自己空身外出投軍謀事,后歸附了漢光武帝劉秀,為國家立了很多功勞。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2】
王亞南睡三腳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愿。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于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3】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么辦呢?在封建社會,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外,其他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接老師。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后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4】
路溫舒是西漢時人。他幼年時家里非常貧窮,靠放羊為生。他很有志向,雖然買不起書,但經常從別人那里借書來看。可借閱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溫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有一天,路溫舒去放羊,偶然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他靈機一動,心想:蒲草的葉子這么寬,要是把它們編成席子,這樣不就可以在上面寫字、抄書了嗎?于是,路溫舒趁著放羊的時候割草、編席,然后再把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最終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官。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從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難,努力朝著目標奮斗,相信總有一天會成功的。西漢路溫舒幼年貧困,但他善于想辦法,堅持不懈地學習,最終成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現代化文明管理的監獄中,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多樣化的學習機會,要珍惜一切學習時間,用知識充實自己,用技能武裝自己,為出監后就業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5】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6】
清朝時期,通山縣有個叫譚振兆的人,小時候因為家里比較寬裕,父親給他定了親,親家是同村的樂進士。后來,譚父死了,譚家漸漸衰退,經濟條件遠不如以前,樂進士便想賴婚。
一天,譚振兆賣菜路過岳父家,就進去拜見岳父。樂進士對他說:“我做了兩個鬮,一個寫著‘婚’字,另一個寫著‘罷’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兒嫁給你;拿到‘罷’字,咱們就退婚,從此譚樂兩家既不沾親也不帶故。不過,兩個鬮你只看一個就行了。”說完就把鬮擺出來。
譚振兆心想:這兩個鬮分明都是“罷”字,我不能上他的當。想到這,他立刻拿了一個鬮吞在腹中,指著另一個對樂進士說:“你把那個鬮打開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馬上就離開這,咱們退婚;若是‘罷’字,那就說明我吞下的是‘婚’字,這門親事算定了。”樂進士煞費苦心制造騙局卻被譚振兆識破,沒辦法只好把女兒嫁給譚振兆。
譚振兆吞鬮是他機智地運用了另立標準的思維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就收到了變被動為主動的奇效。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7】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 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 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干。”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 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 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 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8】
明朝的著名大臣李東陽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他四歲時就能寫一尺的楷體大字,還善于對對子。有一天,李東陽的老師出了一個上聯:“硯向石邊見口。”這是拆字聯,將“硯”字拆為“石”和“見”。李東陽應聲對道:“笙從竹下生聲。”把“笙”字拆成“竹”和“生”,對得很是工整。還有一次,父親李淳給李東陽出聯:“虎豹關中,不是關中虎豹。”李東陽略加思索,對道:“麒麟閣上,皆非閣上麒麟。”小東陽因為天資聰穎,被視為神童舉薦給當時的皇帝朱祁鈺。皇帝召見他時,因為李東陽太矮小,只能由太監扶著他邁過皇宮的門檻。
皇帝打趣道:“神童腿短。”李東陽應聲對道:“天子門高。”皇帝大喜,又讓他寫“麟”“鳳”“龜”“龍”等十余個大字。當小東陽寫到“龍”(繁體字為“能”,筆畫很多)字時,手腕乏力,最后一勾便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水印上。皇帝看了很高興,將他抱到膝上坐著,把上林苑的珍果賞賜給他吃。
當時李東陽之父已站起身來,在臺階下等候命令。皇帝又出了一個上聯打趣道:“子坐父立,禮乎?”意思是說:“兒子坐著,而父親卻站著,這合乎禮法嗎?”李東陽不假思索地應答:“嫂溺叔援,權也。”意思是:“嫂子掉進河里,小叔子去拉她,這是權宜之計。”皇帝聽罷,連連點頭,微笑著說:“真不愧是神童!這孩子將來一定能當宰相。”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9】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受一位摯友之托,寫了一篇題為《晝錦堂記》的文章。歐陽修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把文章寫好后,便命一差官騎馬給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歐陽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馬上命令一個仆人道:“你趕快騎快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讓他把文章帶回來!”
“老爺,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現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說道。
“無論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經送到,也得設法取回來!”
看見主人態度如此堅決,仆人就急忙騎上馬,走捷徑,抄小道,拼命追趕,最后總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帶了回來。
歐陽修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來是為了添上兩個“而”字。
《晝錦堂記》開頭有這樣兩句:“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原稿中沒有這兩個“而”字,歐陽修將文章追回,就是為了把它添上去。
為了添兩個字,竟如此勞神費力,是小題大作嗎?不是。雖然不添這兩個字,文章開頭也并無語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語氣便與原文大有區別,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緩,表現出歐陽修文章曲折舒緩的藝術風格。
歐陽修嚴謹的創作態度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文學家尚能如此,作為小學生,我們更要從小養成認真修改作文的好習慣,努力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境。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篇10】
選賢任能一定要堅持正直原則。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后面貌,富國強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于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并沒有不十分明確標準。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松!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馬人回答說:“以前我也養過馬,依我看,編排用于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么呢?因為在編柵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后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后緊接著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柵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準,以便今后按這樣的標準選賢任能。”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確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標準,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