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樂家的勵志故事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那么你知道哪些著名音樂家勵志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著名音樂家勵志故事(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著名音樂家的勵志故事篇1
一、聞音識人
1707年,亨德爾在不被人知的情況下游歷威尼斯。到達后不久,他應私人朋友之邀參加一個蒙面舞會。但亨德爾不擅跳舞,便坐下彈鋼琴。正值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場,當時兩人并不相識,但他聽過亨德爾非凡的演奏。此時,他忽然聽到美妙的琴聲傳來,斯卡拉蒂一下子驚呆了,他指著戴著假面具坐在鋼琴旁的人大聲喊叫:“啊,魔鬼!魔鬼!那個彈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爾!”斯卡拉蒂說完就沖過去掀掉彈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爾。從此兩人成了極好的朋友。
二、最窮的作曲家
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紀美國一位自學成才,具有國際聲譽的音樂家。福斯特的歌曲優美抒情,樸素真摯,在藝術上有著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蘇珊娜!》《家園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國家喻戶曉,而且在我國也廣為流傳。他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藝術財富,可是當他離開人世時,他的全部經濟遺產只有皮夾子里的3角8分錢。
三、意外的成功
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是《藍色狂想曲》,它的誕生是富于戲劇性的。當時美國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樂團指揮請他寫一部“莊重的作品”,但格什溫認為自己對交響樂一竅不通,始終不從命。指揮先生無奈之中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在報上搶先刊登了一則廣告,說三周后在音樂廳上演格什溫的交響樂新作。格什溫看了騎虎難下,只好硬著頭皮埋頭苦干了兩個星期才完成任務。誰知首場演出竟大獲成功,并以此奠定了他音樂家的地位。
四、恕不會客
德國鋼琴家、指揮家封·彪羅(1830-1894)生性孤僻,不好交友,尤其對不速之客隨便上門打擾極為討厭。為了能專心工作,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房門上經常掛著免見牌,上面寫著:“午飯前恕不會客,午飯后我不在家”。
五、“替身”成名
肖邦初到巴黎時不被人知,譽滿全城的是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一個晚上,李斯特舉行公演。大廳里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聽眾,按照當時音樂會的習慣,演奏過程中燈火全熄,讓聽眾在黑暗中全神貫注地欣賞音樂家的演奏。這天的鋼琴演奏使聽眾如醉如癡,認為李斯特的演奏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演奏結束,燈火重明,在聽眾的狂呼喝彩聲中,立在鋼琴旁答謝的卻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來是李斯特在燈火熄滅之際,悄悄地把肖邦換了上來。他用這樣的方式,把肖邦介紹給了巴黎聽眾,使肖邦一鳴驚人,被譽為“鋼琴家中的第一人”。
著名音樂家的勵志故事篇2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并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于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仆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后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后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后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仆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干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于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后,他終于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侖的,但他聽到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涂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只有一個
1809年10月,法軍占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占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為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卻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背著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后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眾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系。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我勵志的動力,并在不斷的奮斗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于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向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于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征。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著名音樂家的勵志故事篇3
一、邰麗華的故事
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后,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游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為此,父親帶她輾轉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藥,只要聽說哪里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
舞蹈使邰麗華品嘗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于一個人的重要。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于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愿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如今,邰麗華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里的臺柱子。她不僅擔任了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隊隊長,出任了中國特殊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同時她也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個國家巡回演出,她的演出劇照總是出現在藝術團宣傳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二、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能夠不因缺廢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所以最后才有卓絕的成就。我們平常人既聰明又健康,假如還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話,真是很對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跡嗎?你相信既盲又聾又啞的人也能成為作家嗎?有的,這個人便是偉大的海倫凱勒女士。她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并且又聾又啞了。由于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里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她了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后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
幾年以來,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海倫凱勒雖然五官殘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學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殘缺兒童的社會工作,這種努力上進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效法,海倫凱勒真可算是個身殘志堅的人。
三、貝多芬的故事
《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題是反映人類和命運搏斗,最終戰勝命運。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這是第一樂章中連續出現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貝多芬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命運最糟的一個。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在他心中蘊藏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并領取工資補貼家用。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酷愛到離不開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對美麗的大自然他有抒發不盡的情懷。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于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從此,他孤獨地過著聾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聾疾苦戰。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他作曲時,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己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頑強地戰斗,通過斗爭去取得勝利。”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1827年3月26日,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與世長辭,那時他才57歲。貝多芬一生是悲慘的,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為人類創造了歡樂。貝多芬身體是虛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強者。
四、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初中畢業后,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后,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
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
五、張海迪的故事
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當代保爾"。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六、霍金的故事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后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后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后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
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后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并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七、海倫·凱勒的故事
亞當斯·凱勒(HelenAdams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生于美國亞拉巴馬州,父親亞瑟是位南方邦聯老兵。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后來籍著她的導師波土頓柏金斯盲人學校老師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并開始和其他人溝通。1898年,海倫·凱勒考入了哈佛大學附屬劍橋女子學校。1900年秋,再考進哈佛大學的雷地克里夫學院,這對于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而言,可說是教人難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倫·凱勒成功取得文學學士學位,而且成績優異。而這么多年來沙利文老師則一直留在海倫·凱勒身邊,并將教科書與上課內容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讓凱勒能了解其內容,可說是對海倫·凱勒不離不棄,因此海倫·凱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從1902年4月開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的一生》(又譯《我生活的故事》)(TheStoryofMyLife)。第二年結集出版后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八、桑蘭的故事
桑蘭,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后,
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后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么,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后,她也絕不后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3年來,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九、拜倫的故事
1788年,拜倫出生于倫敦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拜倫生下來就是跛腳,走路時一瘸一拐的。盡管他母親費盡心血,帶著他四處求醫,可他的腳卻一直沒能治好
因為殘疾,拜倫經常受到同齡小伙伴的欺侮,這給童年的拜倫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有一次,拜倫放學路過一個游泳池,幾個同學正在里面游泳,拜倫在旁邊看得出神。有個同學喊著:“拜倫,你也下來試試吧,很有意思的。”另一個同伴譏笑著說:“真是天大的笑話!他能在陸地上行走就不錯了。”拜倫氣憤地轉身跑了,他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學會游泳給他們看看,他們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一定會做得更好!”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拜倫天天泡在水中,不停地游。最后,在學校運動會上,拜倫憑著堅強的毅力贏得了游泳冠軍。
拜倫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輕輕地告訴你:拜倫(1788—1824年),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著有大量的詩篇,其中長篇詩體小說《唐璜》是歐洲文學史上罕見的杰作。
著名音樂家的勵志故事篇4
天生無臂拒用假肢
杰西卡·考克斯是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人,她生下來就沒有雙臂,醫生至今也不明白她為什么會這樣。
杰西卡的媽媽伊馮娜·帕爾門塔說,在懷孕期間她做過許多次保健檢查,但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可是當杰西卡生下來的時候,醫生的話讓卻讓她大吃一驚:“孩子有些問題,她沒有雙臂。”
不幸中的大幸是,除了沒有雙臂外,杰西卡一切正常。家族沒有這樣的病史,可能解釋的是基因變異或者是藥物造成的,不論是哪種原因,孩子既然生下來了,伊馮娜·帕爾門塔只有接受現實,盡心養育這個生來就與眾不同的女兒。
由于沒有雙臂,杰西卡不能像正常小孩那樣爬行,她只能躺著。等到七八個月大時,杰西卡仍不能自己翻身。可是,仿佛是本能的驅使,幼小的杰西卡竟知道試著用腳代替手挪動自己的身體,而且居然比一般的正常孩子更早地學會了走路。
但杰西卡的走路是以縫過多次針的傷口為代價的。因為沒有雙臂,保持平衡就成為難題,她走路時經常跌倒,常常摔得鼻青臉腫。杰西卡的繼父杰弗里·帕爾門塔說,杰西卡最早學習的是如何摔倒。他說:“她不會保護自己,一旦摔倒就會直楞楞地向前摔下去,她的臉上因此縫過多次針。我們只好教她,在要摔倒時不要向前倒,要向兩側倒,然后順勢滾幾下。”
在杰西卡五歲時,父母請醫生為她安裝了一對假肢,然而杰西卡卻討厭佩戴假肢。在她14歲的時候,她一勞永逸地徹底拋棄掉了假肢,并下定決心要學會用自己的雙腳來代替雙手做許多事情。
杰西卡解釋說:“使用假肢總是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殘疾,所以我將那副假肢一勞永逸地扔進了壁櫥里。”
以腳代手制造傳奇
杰西卡是個樂觀而又堅強的女孩,但外人對她的“特殊態度”,經常提醒她:你是殘疾人,你是與眾不同的。杰西卡回憶說:“在我小的時候,常常因為沒有朋友而感到難受,他們老是嘲笑我,我覺得自己特別可憐。每當與家人一起到餐廳吃飯時,人們老是盯著我看,那種目光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我是用腳吃飯的,有的鄰桌還沒有吃完就走了,這很傷我的自尊心。小的時候這樣的事對我打擊很大,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太在意別人怎么看待我了。我要向他們證明我是正常。”
去掉假肢后,杰西卡開始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雙腳。為讓自己的雙腳保持柔韌有力,她比常人走更多的路,游更多次的泳。杰西卡的雙腳十分靈活,像戴隱形眼鏡這樣的“細活兒”,她都能麻利地用腳完成。
杰西卡之所以要戴隱形眼鏡,有兩個目的,一是愛美,二是要證明自己的自理能力。她說:“我是一個愛美的姑娘,戴眼鏡有損我的形象,所以我要戴隱形眼鏡。我去看眼科醫生時,那個女醫生對我說,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用腳把隱形眼鏡放進眼里。她的話促使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用腳戴隱形眼鏡,我成功了。”
堅強的杰西卡還參加了很多課外活動,如游泳、體操、舞蹈,甚至是跆拳道,如今她已經是跆拳道黑帶二段的高手了。杰西卡還拿到了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學士學位,她的畢業論文是用雙腳操作電腦鍵盤寫出來的。她現在可以完全依靠雙腳來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給自己化妝、梳頭、洗發、戴隱形眼鏡、做飯、駕車外出……
杰西卡用一次次的傳奇證明了自己能行。她甚至開玩笑說:“我的雙腳是如此敏捷,最近我到醫院拍了一張X光照片,照片顯示我的腳趾關節看起來更像是手指關節,因為我的腳趾頭能像手指一樣自由彎曲。”
駕機翱翔創造歷史
在學會了開車以后,向往藍天的杰西卡有了新的目標,她要學開飛機,她要飛翔,這一決定也得到了家人與飛行教練的支持。美國圣曼紐爾市飛行教練雷特拉·威克回憶說:“當她駕駛一輛汽車來報名的時候,我立即知道她駕駛一架飛機應該毫無問題。事實證明,她是一個優秀的飛行員,她駕駛飛機時非常冷靜和穩定。一旦你和杰西卡一起呆上20分鐘,你甚至就會忘掉她沒有雙臂的事實。”
20__年10月10日,25歲的杰西卡成功通過了私人飛行員駕照考試,拿到了飛行員執照,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只用雙腳駕駛飛機的合法飛行員。她可以駕駛一架輕型運動飛機抵達3000米的高空,這款飛機和其他必須手腳并用的飛機不同,只要用雙手即可操縱,所以她駕駛飛機時,能夠用一只腳管理操控面板,另一只腳則操縱駕駛桿。
目前,杰西卡已累積了89小時的飛行時數,她正進一步接受飛行教練訓練,準備指導其他殘疾人士也學會操縱飛機。
杰西卡很清楚自己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但她表示,她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難。她說:“我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依靠別人,我還要成為別人的榜樣。不管是否有人對我說三道四,我會走我自己的路。我有自己實實在在的目標,我相信我自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
著名音樂家的勵志故事篇5
巴赫的故事
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Sebastian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國,在10歲時父母就雙雙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處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風琴大師學琴,并擁有一本大師的手抄本樂譜,他把樂譜鎖在書房一個帶格子門的柜子里,十分保密。小巴赫具有強烈的求知愿望,這本樂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寶藏。于是,在一個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進哥哥的書房,用小手伸進格子門櫥里把樂譜卷起拿出來,借著月光抄寫。六個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樂譜。不幸的是,當其哥哥發現后,竟粗暴的把譜子沒收了。巴赫并沒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訃文中滿懷感情的敘述了這一“天真無邪的欺騙行為”。
外出求學
在巴赫成長的年代,貧窮落后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他們珍貴的樂譜手抄本,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這對于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15歲時,巴赫離開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呂內堡學習。在呂內堡圣米歇爾教堂學習期間,他結識并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還有一次徒步兩天前往策勒聆聽那里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的演奏。
在一次從漢堡回到呂內堡的途中,他沒有了路費,饑餓難耐地坐在路邊一個小飯館旁歇腳。突然飯館窗戶里扔出兩個魚頭,巴赫連忙過去撿起來想以此充饑。沒想到魚頭里藏著兩個金幣,原先這是好心人對他的施舍。巴赫感激萬分。這下他不僅僅填飽了肚子,還湊足了下次去漢堡的`路費。
1705年,巴赫已經擔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一職,他向教堂當局請假去呂貝克聆聽著名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作品演奏會。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迷住了,待了四個月才回到。為此他受到了教會當局的訓斥。
管風琴之王
巴赫可稱得上是“管風琴之王”。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并用的管風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并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訪問了卡塞爾城,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了管風琴,引起了轟動。時隔多年后,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腳在踏板上飛行,仿佛是長了翅膀一樣,使得聲音像暴風雨中的雷鳴閃電一樣在回響。親王脫下手指上的戒指贈給了他。試想,如果巴赫熟練的腳也得到這樣的贈與,那么親王又將以何物去獎勵他呢?”
一位著名音樂家在巴赫逝世后這樣評價他:“就像希臘只有一個荷馬,羅馬只有一個維吉爾,德國也只有一個巴赫。無論是在作曲藝術或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上,全歐洲迄今還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將來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
巴赫的另一樣絕技是即興演奏。他的兒子之后回憶說,父親經常即興彈奏不可名狀的美妙旋律,一連幾個小時都不停,沒有一首譜寫下來的曲子能夠與之相媲美。1720年,巴赫前往呂貝克訪問了97歲高齡的管風琴大師賴因肯,并根據他的主題即興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倫河畔》,一連兩個小時,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來。賴因肯驚嘆道:“我原以為這門(即興演奏)藝術已經死去,此刻我看到它在你身上還活著。”
據說巴赫還喜歡到郊外鄉村簡陋的小教堂彈奏。有一次,一位久聞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識的鄉村風琴師聽過巴赫用簡陋的管風琴彈出了驚人美妙的音樂時,他對眼前這位非凡的陌生人說:“您如果不是偉大的巴赫,就是一位來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這樣的技藝!”
入土難安
1750年7月31日,巴赫入葬于萊比錫圣約翰教堂墓地的南墻下,沒有墓碑或任何紀念物。因此,他的準確墓址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近一個世紀后,人們才又記起了這位音樂大師。1850年成立的巴赫學會為了彌補前人忽視大師的罪過,決定在1885年即巴赫誕辰200年之際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滄桑,風物全非,墓地已是荒煙蔓草,巴赫墓址已不可尋。無奈,萊比錫市政委員會只好在墓地南墻釘了一塊銘牌,上面刻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日葬于此處”
又過了9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墻,挖掘地基,這才有了一個尋找巴赫遺骨的機會。但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尋找巴赫遺骨無異于大海撈針。幸好查點紀錄才明白,這1000多人中,只有12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殮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
1894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有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頭部很大,額頭略平,下巴厚重,眼窩深陷。經與巴赫肖像比較,又經科學的檢驗,認定這就是巴赫的遺骨。隨后,遺骨被裝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圣約翰教堂的祭壇下。石棺上簡潔而莊重的刻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又過了半個多世紀,由于二戰戰火的破壞,巴赫的棺材又于1950年遷往圣托馬斯教堂。就這樣,巴赫在他死后200年才真正入土為安。他雖沒有像亨德爾那樣享受國葬,極盡哀榮(亨德爾葬于歷代國王圣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可謂“生得偉大,死得光榮”),卻也沒有像貧病交加死去的維瓦爾第那樣,被草草埋在亂葬冢,讓后人永遠無法尋覓。巴赫的一生可謂生得踏實,死得平凡,但他卻在平凡的生和死中鑄就了一種超越生死界限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