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運動員名人故事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你知道哪些著名運動員名人故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著名運動員名人故事匯總,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著名運動員名人故事
在里約熱內盧的一個貧民窟里,一個男孩非常喜歡足球,可是又買不起。于是,他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從垃圾箱撿來的椰子殼。他在巷口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當他在一個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豬膀胱時,被一位足球教練看見了。他發現這孩子踢得很是那么回事,送給他一只足球。小男孩踢得更賣勁了。不久,他 貝利能準確地把球踢進遠處隨意擺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誕節到了,男孩的媽媽說:“我們沒有錢買圣誕禮物送給我們的恩人,為我們的恩人祈禱吧。”小男孩跟媽媽禱告完畢,向媽媽要了一把鏟子跑了出去。他來到一處別墅前的花圃里,開始挖坑。在他快挖好坑的時候,別墅里走出一個人,問小孩在干什么,小孩抬起滿是汗珠的臉蛋說:“教練,圣誕節到了,我雖然沒有什禮物給您,但是我愿給您的圣誕樹挖一個樹坑。”教練把小男孩從樹坑里拉上來,說。“我得到了世界上好的禮物!明天你到我的訓練場去吧。”
三年后,這位17歲的男孩在第六屆世界杯足球賽上獨進6球,為巴西次捧回金杯。一個原來不為世人所知的名字——貝利,隨之傳遍世界。
天才之路都是用愛心鋪成的,并且在鋪成這條路的愛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顆。
你該管他叫什么?“埃德森-阿蘭蒂斯-多-納西門托”(Edson Arantes do Nascimento),這是他的本名,不過小時候在家里,家人們都叫他的昵稱“迪科”(Dico)。“貝利(Pele)”的由來,其實是因為小時候的他腳力驚人,那些用舊布、爛襪子包成的足球,他居然用它踢破了店鋪的櫥窗!因此那些老板都叫他“貝利”,意思是“非常討厭的家伙”!這當然惹得他不高興,還因為這個綽號跟人家吵起來。但若干年后,這個名字傳遍了世界,并常和偉大一起連用。當然,1970年世界杯后,英國《星期日時報》又用大標題的形式賦予了這個名字另一種寫法:“貝利如何拼寫?G-O-D(上帝)!”
貝利是巴西街頭足球的孩子,1940年10月23日,他出生在巴西海岸線附近貧困的特雷斯-科拉科伊斯鎮,父親Dondhino也是個球員,但并未踢出名堂,而且收入低廉。母親不希望貝利重走父親的路,但很快她發現無法阻止兒子天性中的某種渴望。10歲時,貝利和伙伴們自組“9月7日街道俱樂部”,主要在小鎮街頭踢球,同時還靠擦皮鞋給家里掙錢。11歲時,巴西前國腳布里托發現了貝利的天賦,后來輾轉將他帶到了圣保羅州的Bauru競技隊,從1953年到1956年,貝利在該隊踢了三年。后來,又是布里托將貝利帶到了桑托斯隊,球王從此開始了他的征服之旅。
奧運冠軍的名人故事
像很多初出茅廬的選手一樣,張怡寧的心氣很高,又特愛表現,一心想打精彩的球。對手越強,她打得越起勁,而面對不知名的選手,她喜歡先讓球,然后再慢慢扳回。她喜歡這種力挽狂瀾、后來居上的感覺,多酷呀!
在2004年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團體賽中,中國隊先是以2∶0領先對手。張怡寧是第三個出場,她一心想打些漂亮的球,贏得更精彩,結果反而不斷失利,一場本沒有多大懸念的比賽,卻被張怡寧給打砸了。接著是奧運會預選賽,她也打得不好,結果被取消了已經獲得的悉尼奧運會參賽資格。
一下子從世界亞軍的位置上跌到谷底,張怡寧感覺天都變成陰沉沉的了。苦悶彷徨之后,張怡寧靜下心來,認真回想自己打球走過的路:從小打球都很順,只憑感覺和興趣,過于注重形式,因此忽視了許多基本的東西。張怡寧下決心從頭開始,把自己當作一個新人,從正手、反手這樣的基本動作開始練起。那年年底去歐洲比賽,張怡寧一改過去的作風,對每場球都準備得細致充分,哪怕對手只是一個歐洲青年賽的冠軍,她也嚴陣以待,利用一切機會去了解對手的情況。于是張怡寧一路過關斬將,直到殺入決賽和歐洲強手鮑羅斯相遇。苦戰五局,張怡寧贏得了最后的冠軍。國外的媒體也用“Cool”來評價這個面無表情的冠軍。
酷,不是裝出來的;酷,更需要的是實力。
張怡寧一直堅持寫訓練日記,從沒間斷過。至今為止,她一共寫了多少本日記,張怡寧自己也不記得了。每一次比賽前,她都在日記中仔細分析對手的特點,設想在形勢有利時該怎么打,情況不利的時候該怎么打,遇到突然的情況又該怎么打。對一切都了然于胸,準備充分后,賽場上的張怡寧當然不會有什么情緒波動了。
體育名人鄧亞萍勵志故事
鄧亞萍是乒乓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先后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成為唯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并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
童年的鄧亞萍,因為受當時體育教練父親的影響,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沒能向她敞開。于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后,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扎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換成了鐵牌。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這不但要使身體備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閃、展、騰、挪一步,都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家常便飯!但他從不叫苦,不喊累!負責訓練的父親,有時心疼得掉眼淚!付出總有回報,由于鄧亞萍的執著,10歲的她便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
進入國家隊后,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里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定練到晚上9時,她練到11點多。鄧亞萍為了訓練經常誤了時間,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隊里練習全臺單面攻時,鄧亞萍依舊往腿上綁沙袋,而且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時!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打來,鄧亞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絲不茍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個。
每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濕透了鄧亞萍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濕一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臺再練。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從頸到腳,鄧亞萍身體很多部位都是傷病。為對付腰肌勞損,她不得不系上寬寬的護腰,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只好忍著,實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針封閉,腳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層紗布接著練。就算是傷口感染,擠出膿血也要接著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