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歷史人物故事軼事
歷史人物是指那些在歷史發(fā)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人。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名人歷史人物故事軼事大全五篇,歡迎大家分享。
名人歷史人物故事軼事篇1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史載寵冠諸王,大意是說李泰在所有兒子中是唐太宗寵愛的。能讓史官說出這番話,還記錄下來,那么李泰的受寵應該就是實打實的了。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寵呢?
在李世民還沒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淵封為衛(wèi)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繼位之后,年僅9歲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開始了他寵冠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長,按照規(guī)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為李世民舍不得這個兒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頭銜,全都是實權在握的官職。
有了官職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卻還讓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說雖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權,卻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東都洛陽“并坊地”以賜兒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還占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畝”,李泰于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還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園,也被唐太宗賜給了李泰。
據(jù)說李世民一天沒有見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會召見李泰。如果因為有事兒不能見面,也會讓專門馴良的一只叫“將軍”的白鶻送信,一天要往返數(shù)次。
李泰生的有點胖,讓唐太宗有些擔心。但是他的擔心和一般父母的擔心不同,別的父母可能會擔心肥胖影響身材體格。而李世民是擔心自己的兒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為此下令允許李泰乘小轎子上朝。
李泰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受寵,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對待。四歲的時候李欣便被接到宮中教養(yǎng),被養(yǎng)在長孫皇后身邊。長孫皇后待他猶如親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還曾經(jīng)多次為了李泰和他重視的大臣對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齡等人。據(jù)說與魏征、房玄齡等不合的官員,上報唐太宗,說魏征和房玄齡經(jīng)常私下談論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聽了之后,當即大怒,絲毫懷疑也無,直接讓人將為魏征等宣進宮中。也不聽魏征等人的說法,搶先就對兩人一陣痛罵。
李泰受寵,寵俸優(yōu)渥,就連朝中大臣都看不過去了。曾經(jīng)多次上諫,請求唐太宗不要過度。但是卻唐太宗卻都置之不理,該如何寵李泰就如何寵。
而唐太宗賜給李泰的東西之中,經(jīng)常會有許多連太子也不能使用的東西,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為唐太宗的過度寵愛,生出錯覺。認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長,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儲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兩人對上,以至于演變成兄弟相爭。最后將李承乾逼上謀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實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寵愛的兒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對兩人的寵愛卻有所不同,李承乾因為是帝國未來繼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養(yǎng)。但是李泰卻只是一位王爺,以后不繼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當作普通孩子寵愛。有什么好東西都想到給他,不怕他學壞。
李世民絕對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寵愛的兒子們會因為帝寵,而鬧翻以至走上絕路。
名人歷史人物故事軼事篇2
劉宗敏是誰?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將之一,為李自成南征北戰(zhàn)打江山,李自成屢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勵和收拾殘局。甚至后來為了能夠激發(fā)農(nóng)民軍士氣,當場將自己的兩個妻子斬殺。
其實說起劉宗敏,相比于他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人們往往更關注于他睡了吳三桂寵妾陳圓圓,并最終導致吳三桂徹底降清一事。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并不認識劉宗敏,只以為是李自成強占了陳圓圓,最后逼得吳三桂大開山海關的。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本文只為大家介紹歷史上真實的劉宗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劉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農(nóng)民。明朝末年,官場黑暗,土地兼并嚴重,地主豪強剝削農(nóng)民,政府還屢次強占租稅,許多人因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劉宗敏的父親便是因為官府強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稅,所以最后上吊自盡了。劉父一死,就只剩下劉宗敏與母親相依為命。
劉母一介無知婦人,又拖了一個小孩子,無以為生,最后就只能帶著劉宗敏乞討為生。那個年代,吃不起飯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卻少之又少。
劉母帶著劉宗敏乞討,肚子填不飽,衣服也穿不暖。母親是偉大的,每每乞討到了食物,第一個先給劉宗敏。冷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衣服拿給劉宗敏。
所以最后劉母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從此之后劉宗敏就曾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劉宗敏后來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過。
十四歲的時候,劉宗敏來到山東,跟隨一個鐵匠開始學習打鐵。那個時候的師徒關系和現(xiàn)在可不一樣,尤其以學藝的學徒日子最難過。
劉宗敏就這樣熬啊熬啊,最后學徒出師,有了一門手藝,日子也就好過多了。李自成隊伍行軍在此的時候,劉宗敏毅然參軍。
其實依照他的手藝,就算世道艱難,還是能吃的飽飯的。他之所以拋棄平淡的生活,選擇將自己的性命放在血與硝煙的戰(zhàn)場上,只是因為對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著這股恨意,劉宗敏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李自成的心腹大將。在大順軍許多都選擇投降官府之之時,他堅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幾十個人的時候,幫助他卷土重來。
作為一名起義將領,他立場堅定,是首領可以信賴的大將。但同時他也有著許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樣的缺點,那就是貪財好色。
劉宗敏攻破北京之后,聽說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在府上。陳圓圓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絕天下。劉宗敏早知其大名,于是上門擄走了陳圓圓,并占為己有。
吳三桂本來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聽了這個消息,立馬掉頭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并與清軍一道滅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圓圓曲》寫道“痛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而劉宗敏呢?兵敗被殺,據(jù)說還是受的凌遲之刑。貪圖一時享樂,最后誤了大事,劉宗敏可對不起李自成。
名人歷史人物故事軼事篇3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人們常常稱贊他博古通今、造詣精深。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英才。
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歲在縣試中,認識了小他一歲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fā)現(xiàn)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里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仆人都認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認識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距。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距,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由于過分刻苦,石昌化患風寒引發(fā)癆病,進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業(yè)也就無從繼續(xù),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神童,因為過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于努力,卻只成為歷史上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最高能長多高嗎?科學家說,一棵大樹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撐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厘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成自己一定要達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
名人歷史人物故事軼事篇4
十九世紀英國化學家拉姆賽,少年時代便遠離父母,只身到德國留學去了。孩子出門在外,最使父母擔憂的,就是孩子能不能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的時間。因此,在給兒子的第一封信中,父母就問:“你年齡小,又單身在外,不知你是如何安排學習、生活和娛樂方面的時間的?望兒見字,即回信詳告。”
拉姆賽立即回信詳述道:“我每天五點半起床,六點到七點自修,吃早飯。七點到八點上第一堂課。八點到九點上第二堂課。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在化學實驗室做實驗。下午三點到五點自修。五點到六點又上課。現(xiàn)在是晚上八點了,我又必須開始工作了。”
父母看了來信,心想,這孩子的好學精神固然可佳,但長此以往地這樣晝夜攻讀,會把身體搞垮的。于是,兩人商量一番后,馬上又寫信開導兒子:“你當然要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看起來,你已懂得了時間的重要性,可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合理安排的科學性。而不懂得合理安排時間,一旦搞壞了身體,那將會使你失去更多的時間。所以,學習和工作的弦不能繃得太緊,你還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娛樂,這對你今后更有效地學習,肯定會有幫助的。”以后,父母又不斷去信,幾次三番地幫助拉姆賽制訂和修改作息時間表,并再三囑咐他必須嚴格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去做。拉姆賽遵循父母的教導,終于修訂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在里面加上了跑步、打球、游泳、跳舞等項目。
從此以后,拉姆賽不僅珍惜時間,埋頭學習和研究工作,而且他原來顯得瘦弱的身體也鍛煉得格外健壯了。這一切為他日后的成才鋪平了一條堅實的道路。
名人歷史人物故事軼事篇5
宋義——遭到項羽發(fā)動兵變?yōu)槠鋽貧?/p>
料梁必敗
宋義原為楚國令尹,秦末大起義,六國復辟,宋義投到楚將項梁麾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就領兵西進,等到達定陶時,再度打垮秦軍。項羽、劉邦又在雍丘與秦軍交戰(zhàn),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項梁于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便規(guī)勸道:“打了勝仗后,如若將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xiàn)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竟又派宋義出使齊國。宋義在途中遇到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問他道:“您將要去會見武信君嗎?”顯回答說:“是啊。”宋義道:“我論定武信君必會失敗。您慢點去當可免遭一死,快步趕去就將遭受禍殃。”這時秦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zhàn)死。
卿子冠軍
章邯已經(jīng)擊垮了項梁的部隊,便認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憂慮,就渡過黃河,向北攻打趙,大敗趙軍,而后率軍抵達邯鄲,將城中百姓全部遷徙到河內,鏟平了邯鄲的城郭。張耳與趙王歇逃入鉅鹿城,秦將王離領兵將鉅鹿團團圍住。陳馀向北收集常山的兵士,獲得幾萬人,駐扎在鉅鹿北面,章邯駐軍鉅鹿南面的棘原。趙于是幾次向楚請求救援。
這時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正在楚,就進見楚懷王說:“宋義推論武信君的軍隊必敗,過了不幾天,項軍果然失敗。軍隊尚未開戰(zhàn)就預見到了敗亡的征兆,這可以說是頗懂得兵法了!”楚懷王即召宋義前來商議事情,十分喜歡他,因此便任命他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領兵去援救趙國。各路部隊的將領也都歸宋義統(tǒng)領,號稱他為“卿子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