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那么你知道哪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精選篇1)
劈柴警枕的馬雅可夫斯基
夜,已經很深了,馬雅可夫斯基還在緊張地工作著。可是睡魔糾纏得越來越厲害,他覺得頭很沉,眼皮象是要被膠水粘住似的,怎么也睜不開。實在沒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橫下心來躺一會兒。
他跑到廚房里拿來了一大塊劈柴,放在床上,將頭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嚕呼嚕地睡著了。帶棱帶角的劈柴,將后腦勺的皮肉壓了一條深深的印痕,他在睡夢中略微翻動了一下身子,便覺得腦袋疼痛難忍,驚醒過來,于是一躍而起,又重新繼續他的工作了。
這就是馬雅可夫斯基獨創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謂別出心裁。那時他在羅斯塔做革命宣傳工作,工作極度緊張,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嚴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沒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里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后還要“加班”。有時實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會兒,為了怕睡過去忘記醒來,就想了個用劈柴作枕頭的辦法。
馬雅可夫斯募對待工作從來就是這樣勤奮、頑強、堅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節,他住在芬斯基海灣庫阿卡拉的別墅里,創作一首長詩。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庫阿卡拉海岸上來了,這里有許多又圓又滑的大石頭從水里露出來。人們看見他站在這些大石頭上,從這一塊走到那一塊,有時停下腳步,吸幾口煙。然后又邁步走著,時而放慢腳步,時而又加快腳步,時而眉心緊皺;時而又顯得悠閑輕松。就這樣連續三個、四個、五個鐘頭,不住地吟詠著,挑選著需要的字眼,組成合適的詩句。想出兒行詩來以后,就把它寫在香煙盒子上,或者干脆記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腸”,繼續工作。
馬雅可夫斯基寫作著名長詩《列寧》時,首先專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寧的傳記和有關的回憶錄,以及列寧本人的論文和演說,然后進行緊張的寫作。
據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詩人阿謝也夫回憶,當時“他跟誰也不說話,免得分心注意別的事情。他上別墅去住,在那里獨自住了三個月。他感到自己在這個巨大的主題面前負有很重大的責任。”
另一位目擊者回憶說:“他正在寫作長詩《列寧》,旅行皮箱里放滿了列寧的著作和論述列寧的書,在海濱浴場上,飯館里,散步時—到處都掏出一個黑漆布面的小冊子。微動著嘴唇,哼哼哪卿地寫出了涌入腦海的詩句。”
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勞動之后,長詩完成了。當馬雅可夫斯基在群眾中朗誦之后,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報紙當時是這樣報道的:“大廳里擠滿了人。長詩博得整個大廳的熱烈鼓掌。開始討論時,許多同志都說,這是歌頌列寧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絕大多數發言者都不謀而合地一致認為:這部長詩完全是我們的。馬雅可夫斯基寫了這首長詩,是做了一件無產階級的大事。”
勤奮刻苦的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經贊揚他說:“馬雅可夫斯基過去是,而且現在還是我們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
一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精選篇2)
(1)王亞南睡三腳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的時候,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之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
(2)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候,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之后,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一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精選篇3)
董必武的閱兵式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歲高齡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項決定:重新開始學習俄語。
這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董老擔任著國家的重要職務,工作極為繁忙,況且年紀又大,記憶力也差了,學習外語該有多困難啊!
董老想了個巧妙的辦法,他將俄文生詞,每五個寫在一張卡片上,并風趣地稱作一個小隊,每十個詞稱作一個中隊,每二十個詞稱作一個大隊。又把兩個大隊稱作一個聯隊。生詞寫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釋寫在背面。隨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樣,先認第一小隊,再認第二小隊,接著將兩個小隊合起來認,作為中隊檢閱多記熟了之后,再認第三、四小隊,然后將三、四小隊合并作中隊檢閱,以后再將兩個中隊合并作大隊檢閱。用這種“檢閱”法記單詞,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記憶力差,一個生詞往往花了好大的氣力才記住,可是過一會兒又忘了,董老就反復地認、記、背。有時因為咳嗽得很厲害,醫生讓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堅持給生字標重點,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間斷學習。
董老說:“我決不灰心,就是這樣搞,記生字,每天總有可能增加兒個。”
十幾年后,董老保存下來的外語卡片,上面抄錄了一萬零五百多個單詞,甚至連劇目單、會議簽到卡上面也寫下了外語單詞。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董老長期艱苦的努力,終于達到了能閱讀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僅俄文版《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一書,董老就讀了四遍,抄錄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張,記錄單詞二干九百二十八個。
“學習當如卒過河”,這是董老八十七歲時留下的名句。在學習的道路上,象中國象棋中的過河卒子一樣,一步一步,奮勇直前,這不正是董老學習精神的最好寫照嗎!
一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精選篇4)
徐特立:太老師和小先生
一九一九年下半年的一天,又一批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踏上了法國的土地。在這批學生中有兩個格外引入注目,一個胡子老長,看上去足有四十出頭,而另一個則乳毛未脫,頂多也不過十二、三歲。小的叫老的“太老師”,老的卻稱小的為“小先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那位年長的就是徐特立同志,年幼的名叫熊信吾,是徐老的學生的兒子。現在這一老一少競成了同學。
當毛澤東等同志發起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時,徐老是一個有二十多年教齡,并在湖南教育界享有聲望的老先生了,但他毅然決定參加留法,當一名老學生。許多親戚朋友都紛紛前來勸阻:“你這么大的年紀了,何苦還要跑到外國去當學徒呢?”
徐老答道:“你們都說年紀大的人不用再求學,這不對。要懂得,年紀大的人大多數在社會上有些權柄,倘若全不求學,不增進新的學識,那么,社會上就會受害非淺。”
親友們感到奇怪了:“你現在不是已經很有學問了嗎?”
徐老謙和地一笑,然后說道:“我現在有的學識,還大大不夠用。今年我四十三歲,不覺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歲就到了。至續了六十歲,還同四十三歲時一樣的學識,這十七年的時間,不是白過了嗎?到了六十歲再懊悔,那就遲了。”
徐老登上了赴法的征程,途中,他抓緊學法文,積極為勤工儉學做好準備。十三歲的熊信吾學過一年法語,徐老就請小熊當“小先生”。
到法國以后,徐老在圣俠門鋼廠一邊做工,一邊學法語。他年歲大,記憶力差,同伴們都擔心他不易學好。可徐老自己卻滿有信心,總是樂呵呵地說:“我今年四十蘭歲,一天學一個字,一年學三百六十五個字,七年可學兩千五百多個字,到了五十歲時,豈不就是一個通法文的人了嗎?假若一天學兩個字,到了四十六歲半,就可以通一國文字。我盡管笨,斷沒有一天一兩個字也學不會的。”
徐老學習外文比其他人要困難得多,因為他缺了兩顆門牙,發音特別吃力。他就問老師,問同學,反復苦練,還經常向法國的小朋友請教:“小朋友,我讀一個音給你聽聽,如果讀得不對,請你來糾正,好嗎?”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呀念呀,直念到法國小朋友點頭表示滿意為止。
徐老刻苦頑強的學習精神,博得了法國教師的好評:“我教了二、三十年的書,還沒有見過這樣發憤學習的學生。”
一年多以后,徐老就闖過了法文關,考上巴黎大學,開始學習數學等專業課程了。
一些名人的讀書小軼事(精選篇5)
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的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后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于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是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只要讀上一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為了滿足如饑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后,他就帶上干糧,到書鋪里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一冊又一冊書,跑了一家又一家書家書鋪。就這樣,他終于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由于王充的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后,對于某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著手寫書。為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里,都安放了筆、紙,想一點,寫一點,走到哪里,寫到哪里。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于寫成了充滿著批判精神、閃耀著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