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讀書的名人軼事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你知道是什么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堅持讀書的名人軼事參考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堅持讀書的名人軼事【篇1】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制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堅持讀書的名人軼事【篇2】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只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鉆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并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復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堅持讀書的名人軼事【篇3】
陶行知小時候十分聰明。他常到鄰村葉家玩,看到廳堂里的對聯字畫,就用竹條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讀書的年齡,家里卻無力繳納學費,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開館教書,很喜歡聰明好學的陶行知,愿意免費收他為學生。這樣,6歲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啟蒙教育的機會。9歲時,陶行知來到外婆家,外婆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吳爾寬先生的學堂伴讀,陶行知這才正式入學。在那里,陶行知練出了一手好書法。啟蒙教育結束之后,他便進入學堂,讀四書五經。
10歲時,因父親失業,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讀。他每天砍一擔柴,挑到城里賣掉后再去上學,每天往返20里,就這樣學完了四書五經。這時的陶行知已深知讀書對窮孩子來說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學習更為刻苦自覺。他聽說距黃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頭曹家,有一位滿腹經綸的前清貢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學館,便前去求學。王老先生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便免費讓他伴讀。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壓力,不能一心讀書,必須經常參加勞動。他有時替父親挑瓜、挑柴進城出售,有時幫母親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長見陶行知勤奮好學,便允許他免費入學。這樣,15歲的陶行知進入了崇一學堂。由于基礎扎實,他一入學就直接被編入二年級,畢業時,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在崇一學堂讀書期間,陶行知既學現代科學知識,又沒丟下古典文學。因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學堂的同學借來唐詩選本,在吟誦之余將一本書工工整整地抄完了。還書時,同學的父親問陶行知唐朝詩人中最推崇誰。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說::“杜詩沉郁有力,多傷時憂國之作;白詩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學的父親為陶行知有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驚奇,他認為陶行知一定會有所作為。
后來,陶行知成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
堅持讀書的名人軼事【篇4】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蘇秦的人,他家里很窮,但是他志向很遠大。他在各國游歷了好幾年,但是根本沒有人用他。蘇秦只得狼狽地回家。
他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和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
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里感到很難過。
母親也對他說:“你不種莊稼,還想著做什么大事,那不就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
蘇秦知道自己這么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但是他仍然認為自己可以做很多大事,現在不行只是因為自己的學問不夠,所以他把自己關在家里學習。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想出了一個辦法:讀書時他把頭發用繩子扎起來懸在梁上,困的時候頭發能把自己揪醒。如果還是困,就拿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來保持清醒。
就這樣,蘇秦學了很多知識,做了六國的宰相。后來人們常常用懸梁刺股這個成語來形容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
堅持讀書的名人軼事【篇5】
陳景潤先生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過,陳景潤先生捉迷藏時有點特別。他常拿著一本書,藏在一個別人不容易發現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一邊等著別人來“捉”他。看著看著,他就忘記了別人,而別人也忘記了他。
上學期間,陳景潤先生酷愛數學。當老師講解數學題時,他總是集中精神認真聽講。課后布置的習題他也認真去做。陳景潤先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得到了無限樂趣。數學是心智的比試和較量。陳景潤先生對于解題,向來不吝惜時間和精力。陳景潤先生不懂就問,別看他平時沉默寡言,但向老師請教時卻毫不羞澀和膽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師外出或者老師從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緊追上去,和老師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邊走,一邊問問題。
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沈元教授的課。沈元教授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的理論。但他一出生也沒有證明出來,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長久以來,‘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并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個形象的比喻,他把數學比喻成自然科學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講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先生。
許多年之后,陳景潤先生終于如愿以償地進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66年,他發表了《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所證明出的那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后來這條定理被命名為“陳氏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