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名人軼事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鎮(zhèn)人;關于徐悲鴻的名人軼事你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徐悲鴻的名人軼事匯總,歡迎大家分享。
徐悲鴻的名人軼事
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他的畫,尤其是他畫的馬,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徐悲鴻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法國巴黎徐梁畫院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繪畫。那時,清朝政府雖然垮臺了,換上來的北洋軍閥政府也同樣腐敗無能。在外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不僅在經濟上很困難,就是政治上,也還像過去一樣,常常遭到外國人的侮辱和歧視。
就在徐悲鴻考進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時候,有一位富有的外國學生十分無理地向他挑釁,說:“你們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們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什么大材。”
徐悲鴻聽了這句話,非常氣憤,他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著這個富有的外國學生,毫不示弱地對他說:
“先生,你不是說我們中國人不行嗎?那好,現在,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比試比試!等到學習結業(yè)時,看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才!”
從此以后,徐悲鴻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繪畫,為祖國爭氣,為中華民族爭光。為了實現這個崇高的目的,他不僅十分認真地學好了學校里安排的所有課程,還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到羅浮宮、凡爾賽宮和巴黎各大博物館去臨摹世界名畫。而且常常是帶著一塊干面包和一壺水去的,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閉館時間決不出來。許多法國畫家看到他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都很感動。有一位叫做達仰的法國畫家說,他從這位沒有奴顏媚骨的中國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國人的堅強毅力和對未來的信心。從此,他就主動邀請徐悲鴻到他家做客,并且還主動把自己的畫室借給徐悲鴻,讓他安心畫畫。
一年以后,徐悲鴻就畫出了一幅很好的油畫,受到了法國有名的藝術家拉蒙先生的好評。以后,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幾次比賽考試中,徐悲鴻都賽過了當時在這個學校里學習的各國學生,多次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
不久,徐悲鴻又在巴黎展出了自己的油畫《遠聞》《悵望》《簫聲》和《琴課》等。由于這些油畫技法高超、構思新穎,且出神入化地表現了畫中各種人物不同的性格,轟動了整個巴黎的美術界。許多觀眾看過之后,都稱贊:“中國人真了不起”!就連那個曾經向徐悲鴻挑釁過的外國學生,這時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徐悲鴻終于用自己的努力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徐悲鴻常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他面對那位外國學生的挑釁所表現出來的中國人的傲骨,是多么可貴啊!
徐悲鴻慧眼識才名人故事
徐悲鴻是在近代美術界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他同時又是一位杰出的藝術教育家。他一生為人正派豁達,慧眼識才,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和幫助了數以千計的美術人才。著名畫家齊白石和傅抱石,曾被郭沫若稱作畫壇上的“南北二石”,而其中傅抱石能屹立畫壇,正是由于徐悲鴻的伯樂眼光和一顆愛才之心。
徐悲鴻是1933年在南昌發(fā)現傅抱石的。當時,徐悲鴻正任南京大學藝術系教授,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正是他的責任和追求。
那年夏天,徐悲鴻帶著自己的學生到廬山寫生,歸來時途經南昌。他只是小住幾天,就這樣寓所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造訪,只要有空閑,他都熱心接待,這其中以青年美術愛好者居多。一天上午,一個看上去瘦弱的年輕人前來拜訪他。年輕人很興奮地走到他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年輕人身上穿著一件舊長衫,腋下夾著個小包袱。徐悲鴻請他坐下。他沒坐,而是小心地打開包袱,拿出來幾塊圖章和幾張畫。徐悲鴻看了圖章的拓片,讓他大為驚奇,這些圖章非常精美,完全有藝術家的水準。徐悲鴻拿在手里反復欣賞,細看邊款署名是:趙之謙。徐悲鴻納悶了,就問道:“這些圖章……”年輕人面露愧__,喃喃地說:“是我仿的。為了生活,我仿趙之謙的圖章賣。”徐悲鴻說:“你完全不必要仿。你自己刻得很好嘛!”年輕人沒有再說什么。徐悲鴻又看了他的畫。他畫的是山水,張幅不大,卻氣勢恢宏。才一層卷,仿佛有一股靈氣撲來。徐悲鴻對著畫幅,久久凝視。徐悲鴻被年輕人的藝術才氣征服了。
徐悲鴻問:“你現在做什么事?”
年輕人回答:“在小學里為別人代課。”
徐悲鴻又問:“你進過美術學校?”
年輕人回答:“沒有。我是自學的。”
徐悲鴻請年輕人坐下,又問了些學畫方面的事情,并要他再拿一些畫來看看。白天人太多,叫他晚上來。臨走的時候,徐悲鴻請年輕人留下名字。
年輕人回答:“傅抱石。”
傅抱石回到家里,簡直像范進中了舉人一般,對著妻子高叫著:“見到了!見到了!”并讓妻子把家里的畫都找出來,激動地說:“悲鴻大師要看。”他挑出自己比較得意的幾張畫,卷在一起,小心地包在包袱里,好不容易等到吃晚飯的時間,傅抱石便急匆匆地來到徐悲鴻的住處。徐悲鴻不在。有人告訴他:“徐先生留了話,晚上去赴個約會,10點鐘才回來。”傅抱石站在門口,一直等到10點鐘。果然,徐悲鴻回來了。留下了他的畫和地址,又叫他回去。
第二天,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傅抱石在家里坐立不安,焦急難耐。他想立刻就知道悲鴻大師對他的畫的看法。他甚至想以此來判斷自己選了美術這條路究竟是對還是錯。他的父母沒有給他留下什么,小小年紀就為生計奔波,曾在一個修傘匠那里當學徒,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僅僅憑著自己的愛好,他練習刻字,一直練到可以在一塊玉米粒大小的象牙上,刻出整篇《蘭亭序》。后來,他又學治印,學畫畫。他是想把自己的未來,付給水墨丹青的。但是,南昌雖然是大畫家八大山人居住過的地方,而今日卻找不到一位能夠指津引路的人。他已經29歲了。俗話說三十而立,他必須馬上決定自己安身立命的道路。
雨,依舊下著,心緒不寧的傅抱石忽然聽到巷口有人說話,而且提到自己的名字。他急忙將頭伸出窗外,向外看去,驚喜地叫了起來:“來了!來了!大師來了!”說著就沖了出去。把冒雨來訪的徐悲鴻接進屋來。這時,妻子不見了,他叫了兩聲,也不見妻子答應。他沒多考慮,忙把徐悲鴻讓在床邊坐下。他不知道說什么好,站在那里,呆呆地看著自己心中敬仰的大師。徐悲鴻和顏悅__地說:“傅先生的畫,我都看了。頂頂好!頂頂好!”傅抱石此時激動得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徐悲鴻又說:“你應該去留學,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傅抱石像是在做夢,更不知該怎么回答。徐悲鴻環(huán)視了這間簡陋的屋子,又看了傅抱石窘迫的神,明白了一切,接著說:“經費困難,我給你想辦法。總會有辦法的。你愿意到法國去嗎?”傅抱石激動得幾乎失聲。
這時,櫥門響了,出來一個人。徐悲鴻嚇了一跳。傅抱石也很奇怪。原來出來的人正是傅抱石的妻子,因怕見大師而藏到櫥子里。傅抱石正想責怪妻子,妻子已伸手拉著傅抱石,一起跪在徐悲鴻面前,說:“您老對抱石的恩德我們來生也報答不了。請受我夫妻三拜。”徐悲鴻急忙起身攙起傅家夫婦。
為了傅抱石留學的經費,徐悲鴻去找當時的“__西省主席”熊式輝。徐悲鴻對熊式輝說:“南昌出了個傅抱石,是你們__西的榮譽。你們應該拿出一筆錢,讓他深造。”正忙于政務的熊式輝當然不會對這事感興趣,徐悲鴻拿出一張畫來,說:“我的這張畫留下來,就算你們買了我一張畫吧。”經過在場的人勸說,熊式輝勉強同意出一筆錢。但這筆錢不夠傅抱石去法國留學的費用。傅抱石只好改去日本。
傅抱石后來的成就,徐悲鴻沒有把人看錯。傅抱石常對人說:“沒有悲鴻大師,就沒有我傅抱石。”
徐悲鴻簡介
徐悲鴻自幼隨父徐達章習詩文書畫,1912年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5年在上海從事插圖和廣告繪畫。1916年入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回國后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
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并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29年移居南京,于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為南京大學,1962年在臺灣復校)任教。
1933年起在世界各地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此后重返南京,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曾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
徐悲鴻17歲時父母為他娶親,但他不滿這門婚事離家出走,后被父親抓回來結婚。18歲生長子取名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為他改名為吉生 ; 后來徐悲鴻的太太在家鄉(xiāng)病逝,留下長子,由祖母養(yǎng)育,7歲時因天花而夭折。徐悲鴻不愿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學畫。認識老師兼同鄉(xiāng)蔣梅笙教授,同時認識他二女兒蔣碧微(棠珍),蔣碧薇原已安排好許配給蘇州查家,在徐悲鴻到法國前與他私奔。1927年12月26日,徐悲鴻和蔣碧微生子徐伯陽,[1]后來生了長女徐靜斐。1930年,徐悲鴻在國立中央大學戀上18歲的學生孫韻君(多慈)。和孫多慈分手后 ; 當時蔣碧微已成為有妻女的張道藩的情人,致28年後夫婦分手。[2]廖靜文是徐悲鴻的學生,徐悲鴻身體不好的時候照顧他,1946年嫁給比自己大28歲的老師,同年生子徐慶平、后來生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鴻直到他去世,結婚只有7年。
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他提倡“盡精微,致廣大”,對中國畫,提倡“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曾創(chuàng)作《九方皋》、《六朝人詩意圖》、《中國負傷之獅遙望美國飛虎飛將軍》[1]、《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歷史畫,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畫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徐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