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成功的故事參考
每個名人背后都有激勵人心的奮斗故事,他們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世界名人成功的故事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世界名人成功的故事參考匯總,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名人成功的故事
北大怪才張充和成為清華校長
同樣也是數學考零分,卻得以破格跨進北大校門的,還有合肥才女、“張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張充和。
張充和3歲前就學會了背唐詩,七八歲開始學做對子、寫詩。
1933年9月,19歲的張充和來到北平,參加姐姐兆和的婚禮。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二年夏天將舉行大學入學考試的消息傳了出來。親人和朋友都勸充和參加,她自己也覺得不妨一試。當時的大學入學考試,主要包括四個領域——國文、歷史、數學和英語。對于前兩門,張充和信心十足,因為自幼基礎打得牢。加上她曾在父親的學校中學過一年英語,又在上海中學里學了一年,所以覺得英語也并不難掌握,但充和之前從未接觸過數學,她看不出學證明題和代數方程式的意義何在,也不明白該從何入手。
1934年,數千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北平。考試當天,家人為充和準備了圓規和曲尺。“我沒用,”她說,“因為我簡直連題目都看不懂。”
張充和的數學考了零分,但國文、歷史、英語成績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更是拿到了滿分,總成績相加,居然超過錄取分數線。
此時,胡適已升任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在看到張充和作文的第一時間,他立刻大喊:“這個學生我要了!”但當時的北大規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錄取”,胡適便跑去找到數學改卷老師,請對方無論如何在張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幾分。誰知這位老師也很堅持原則,反駁說“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給。胡適只好找到校務委員會拍桌子吵架。北大終于答應破格錄取張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當年錄取的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
當時北京有報紙報道了此事,不過說該生名“張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連她的中學文憑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寧夏當中學校長的朋友幫忙出具的。充和這樣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給家人丟臉,二是不想讓北大方面知道她與兆和是姐妹,從而聯想到沈從文。張充和的姐姐張兆和是沈從文的夫人,而沈從文與胡適私交甚篤——胡適這種“舉賢不避親”的做法若放在今日,大約輿論會一邊倒地批駁他徇私舞弊吧。
一代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故事
梅蘭芳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取得了世所公認的成就,成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最卓越的代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他被邀請參加了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中國文聯和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京劇院院長。
他經常參加國內外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從事藝術研究,還認真培養青年演員。他的學生,不但有京劇演員還有不少地方戲的演員。同時,他仍然經常演出。全國各地都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到那里演出。他理解人民的要求,在十年的時間里,走了十九個省,讓觀眾實現了“看看梅蘭芳”的愿望。
1959年,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時候,梅蘭芳排演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個新戲:《穆桂英掛帥》。那年,他已經是六十五歲的高齡了,可扮演出的穆桂英仍然是神采奕奕,為建國十周年增添了喜慶氣氛。
梅蘭芳在晚年患有心臟病,可他不顧這些,一心要為更多的人演戲。1961年夏天,六十七歲的梅蘭芳應邀到新疆參加鐵路落成典禮,并進行演出。
一想到此生能到大西北為人民演戲,他很激動,做好了各種準備。不料就在這時候,他的心臟病發作,住進了醫院。新疆去不成了,他十分著急。
8月4日,周恩來來醫院探視梅蘭芳,對他說:“梅先生,我正在北戴河開會,聽說你病了,特意趕來看你。”
梅蘭芳有些著急地說:“新疆有條鐵路剛剛落成,約我參加通車典禮,火車票都買好了,可我卻去不成了……”
“不要急,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養病。等病好了,還愁沒有工作干嗎?”周安慰說。
不幸,四天之后,梅蘭芳因病去世了。他為中國人民創造的藝術精品永遠是民族的瑰寶。
周的感人故事
1946年1月,周恩來同志從延安乘飛機去重慶。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員,還有葉挺的女兒小揚眉,她才11歲。
飛機飛得又快又穩。透過云層,可以看到積雪的山峰層層疊疊,好像波濤洶涌的大海。突然,飛機遇到一股強烈的寒流,機翼和螺旋槳上都結了冰,而且越結越厚。不大一會兒,機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飛機像凍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墜,還失去了平衡。機翼掠過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著山尖了,情況十分嚴重。機長命令機械師打開艙門,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減輕飛機的重量,還要大家背上降落傘包,做好跳傘的準備。
大家正忙著,忽然聽到小女孩的哭聲。周恩來同志立刻站起來,從搖擺不定的機艙一頭,幾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來小揚眉的座位上沒有降落傘包,她急得哭了。周恩來同志馬上解下自己的傘包給小揚眉背上,還親切地鼓勵她說:“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樣勇敢、堅強,同困難和危險做斗爭!”
大家看到周恩來同志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傘包讓給了小揚眉,都要把自己的傘包讓給周恩來同志。周恩來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不要管我!大家要沉著,不要慌張……”
就在這時候,飛機沖出了寒流的包圍。在陽光的照射下,冰甲開始融化了,整塊整塊的冰嘩嘩地往下掉。飛機漸漸升高了,繼續快速平穩地向前飛行。“咱們脫險啦!”機艙里一片歡騰。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么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包。這個繡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么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窯洞,從重慶紅巖,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激勵人心的名人故事
列寧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小時候是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問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他和幾個小朋友挖到了一個屎克螂的窩,里面有很多圓圓的糞球。有個同學問:“屎克螂為什么要把糞球滾到窩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來,他把列寧給問住了,他答應第三天把答案告訴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請教,又找來好多書籍查找。
第二天,他帶來了答案:原來是屎克螂把狼卵產在屎球上,幼蟲孵出來后,即把屎球當食物。同學們都滿意地笑了。
萬斯同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貝多芬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
“你的。”朋友回答說。
“我的?這么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后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于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
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決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名人經典簡短勵志故事
富蘭克林小時候,有天在家門口遇到一個扛著一把斧頭的男人,男人停下來后和氣地說:“小家伙,你好,請問家里有磨刀石嗎?”富蘭克林回答說有后,男人接著說道:“你真是個善良的孩子,那我可以借你家的磨刀石來磨磨這把斧頭嗎?”
聽了這番贊語,富蘭克林說:“當然沒問題了。”說完立刻扭轉身從家里拿來了磨刀石。
“一看就知道你是個聰明仁義的好孩子,我走一路累得夠嗆,你能幫我把斧頭磨上幾分鐘嗎?”
男人的贊語再次讓富蘭克林聽得心里甜絲絲的,于是就答應下來,使勁兒地幫他磨起斧頭來。眼看著上學的時間快到了,但富蘭克林依然未能把斧頭磨好,可他說不出停下來的話,就決定放棄上學而幫男人把斧頭磨好。
等斧頭終于磨好后,富蘭克林想著男人一定會好好感謝他一番,不料他卻沖富蘭克林吼道:“你真是個笨手笨腳的孩子,這么長時間還沒有磨好,把我的事情都給耽誤了!”
富蘭克林氣極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辛苦幫男人做事情,得到的回報竟是一頓斥責。
不過這件事給了富蘭克林受用一生的警示,日后他向別人講述這件事的時候,最后會這樣說:“面對別人的奉承和贊譽,首先要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
卡梅隆
導演卡梅隆對電影公司老板說:“我要在一條船上拍‘羅密歐與朱麗葉’,給觀眾看片長三個小時的愛情故事。”卡梅隆指的就是關于電影《泰坦尼克號》當初的構想。可電影公司老板一聽就搖頭,因為卡梅隆以前擅長拍的是功夫片,而且片長最多也只有兩個小時。可是卡梅隆堅持自己的設想,他問老板:“我過去拍的片子有哪一部不賺錢?你告訴我。”老板張口結舌答不上來,事實上,卡梅隆拍的片子,每一部票房都非常好。
基于卡梅隆以往成功的經驗,老板最后松了口:“好吧,但是我們要控制預算。”卡梅隆笑了:“預算不會很大,反正場景就那條船而已。”可誰知電影一開拍,每天的成本竟然高達25萬美金,有時甚至超過50萬美金,電影沒拍到一年,預算的錢就用完了。
老板覺得應該立刻停止投資,卡梅隆卻態度非常堅決:“電影必須拍下去,我可以不要我個人所有的報酬。”卡梅隆的這番話,意味著他將要放棄的是幾千萬美金的薪酬。老板想了想,最后終于接受了卡梅隆的要求:電影繼續拍,但用卡梅隆的導演工資投入。
后來,電影火了!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老板分給卡梅隆1億。
做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眼光,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說,他由于害怕宣傳"地球中心說"的教會的迫害,直到臨死前夕,才把《天體運行》一書公布于世。后來,喬布丹·布魯諾則無畏地公開宣傳太陽中心說,教會宣布他為"異教徒",開除了他的教籍,迫使他長期流浪異國,并千方百計地誘捕他。但是這一切,都未能使布魯諾退縮。
反動教會恨透了布魯諾,采取種種卑鄙伎倆,終于把布魯諾誘騙回國,在宗教裁判所里關了他八年多的時間。布魯諾受盡了嚴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但始終不肯放棄真理,向反動教會屈服。
1600年2月17日,教會判處了布魯諾死刑,決定在羅馬的鮮花廣場上把他活活燒死。布魯諾聽到他被判死刑后,心里平靜如常,他告訴劊子手們說: "你們對我宣讀判詞,比我聽到判詞還要感到恐懼。"臨刑前,他無畏地高喊;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知道我的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