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名人軼事
勞動者之所以成為大國工匠,是因為他們尊重勞動,堅守勞動,視勞動為生命;大國工匠名人軼事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大國工匠名人軼事(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國工匠名人軼事精選篇1
10億元,對于多數人而言絕對是個天文數字;而對于馮新巖而言,是扎根一線奮斗23年交出的真實答卷。這個數字,是由他在行業內創造的一個個奇跡累加而成的。
23年來,馮新巖不斷總結經驗,獨創了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望聞問切”異常診斷體系。利用這套體系,他先后診斷超高壓、特高壓設備嚴重缺陷百余起,從未失手,避免因設備故障可能導致的損失超10億元。在查找帶電設備隱患方面,他的技術達到業內頂尖水平。
2018年,某換流站的運維人員在日常檢測中發現,一臺換流變壓器內部有放電現象,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造成換流變壓器損壞。換流變壓器是電網系統內單件最值錢的“家當”,一臺造價就上億元。大家一方面擔心隱患處理不及時造成設備嚴重損壞,給國家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另一方面擔心如果立即停電檢修,特高壓入魯“大動脈”暫停運行導致的能源負荷損失不可估量。
這時,馮新巖主動請纓,展開了隱患排查,在最短時間內查明了隱患原因并推斷出隱患位置。得益于馮新巖的精準判定,設備廠家提前準備好了備品備件,僅用半天時間就將隱患處理完畢,避免了設備返廠檢修造成的上千萬元損失。這次故障判定和采取的應對舉措,受到了設備廠家和國內變壓器專家的高度評價。
過硬技術“內功”的練就,離不開他孜孜以求的創新精神。多年來,馮新巖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累累碩果:獲得發明專利112項,發表論文86篇,編寫標準26項,出版專著16部,獨創16項特高壓帶電檢測新技術,攻克30項特高壓帶電檢測技術難題,創新項目獲得全國總工會創新補助金支持,成果累計創效達3.6億元。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被山東省總工會命名為“山東省勞模創新工作室”。他帶領的QC小組多次獲得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和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等榮譽稱號。
大國工匠名人軼事精選篇2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徐立平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
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于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后遺癥,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發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在無比艱難的兩個多月里,徐立平和隊友們挖出了300多千克藥,且成功排除發動機故障,而他由于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結束后雙腿幾乎無法行走。
像這樣危險的任務,徐立平已不記得完成多少次了。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發明設計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
28年過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輕,同時進廠的工友們都已離開或調換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堅守,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干吶!”
大國工匠名人軼事精選篇3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業的“狀元”。從學歷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職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為了一位“焊接大師”呢?不靠別的,靠的就是執著、敬業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許,在老王走向“大國工匠”的道路上,經歷了許多挫折、坎坷和磨難,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阻擋老王那顆敬業奉獻的心。因為這樣,老王最終成為了焊接行業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風采人物的桂冠,應當戴在老王的頭上。
當前,我國正從“生產大國”向“制造大國”轉變。一個制造強國的誕生,必須出現千千萬萬個像老王那樣的“大國工匠”,只有這樣,創新的中國夢才能實現。
2015年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播出了《大國工匠》系列節目,介紹了八位身懷絕技的“大國工匠”。他們是:長征火箭“心臟”的焊接人高鳳林,憑借高超的技藝,用“工匠精神”鍛造了“中國品質”;鏨刻工藝美術師孟劍鋒,在上百萬次的鏨刻中,沒有一次疏漏;深海載人潛水器零件裝配專家顧秋亮,裝配的零件絲毫不差,人稱“顧兩絲”;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錢,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未出現過一個次品,被稱為航空“手藝人”;在液化天然氣船上“縫”鋼板的焊接大師張冬偉,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紙一樣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如果有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后果。面對如此艱辛的任務,他做到了萬無一失;撈紙大師周東紅,經他撈的宣紙,成了國內著名書畫家青睞的上乘紙品;高鐵研磨師寧允展,其負責手工研磨的空間只有0.05毫米,技術難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首席鉗工管延安,其安裝的精密設備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對接,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順利進行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上這些技師是戰斗在一線的勞動者,他們以高超的技藝、精湛的技術、敬業的品德和靈巧的雙手,,在平凡的崗位上成為了“大國工匠”,他們是真正無愧于時代的模范先鋒。
有一句名言這樣說道,“十樣會不如三樣好。三樣好不如一樣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術競爭力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愛崗敬業的“大國工匠”,因為他們不僅能創造性地勞動,而且還具有“高精尖”的技術。“中國制造”若要走出亞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術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質的今天,我們希望各行各業涌現出更多的“大國工匠”,這些“大國工匠”不僅能干一行愛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絕大多數勞動者,都能在“大國工匠”的引領下,共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大國工匠名人軼事精選篇4
“精品與廢品的距離只有0.01毫米,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僅在于能否全情投入。”秦世俊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激勵自己每天刻苦鉆研技術,為此,他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與汗水。
當不少同齡人下班去休閑娛樂時,秦世俊把自己關在屋子里鉆研數控技術。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他發現一個就消滅一個。所有的節假日、全部的業余時間都被他用來學習。專業書籍啃了十幾本,學習筆記堆起半米多高。為了自學制圖和編程,他報考東北農業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課程,并順利畢業。
2004年,在全國同工種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過關斬將,取得哈爾濱市第一名和黑龍江省第四名的好成績,破格晉升為高級技師,拿到通往全國賽場的“入場券”。大賽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可公司的生產任務卻進入攻堅階段,權衡過后他毅然放棄比賽,回到了自己的崗位。對于這樣的選擇,秦世俊毫不后悔:“大賽給了我歷練和成長,但我肩負的責任更重要。也許在別人眼里,哈飛就是一個企業,但在我眼中,這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家,我的本事和成績是哈飛給我的,在它需要我的時候我必須堅守崗位。” 此后的7年時間,他沒有再參加任何比賽,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公司的科研生產中。
扭軸是直升機的關鍵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難度大、時間節點緊,這個零件成了“燙手的山芋”,車間里一時沒人敢接招,但秦世俊選擇迎難而上。長長的軸體需要與機床平行裝夾,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會產生傾斜。為了解決零件的裝夾問題,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夾緊工裝。
為了不耽誤正常生產,他把試驗安排在午夜12點以后,經常一干一個通宵。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終于,經過3天近20多次的改進,這套工裝終于在軸體的中間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撐,保證了加工精度,并將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
在加工某型機關鍵件時,由于法國專家對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動請纓,與法國專家交流,反復思考、試驗,最終確定了加工方法。法國專家兩人倒班跟蹤生產,而他卻是一人“全天候”作業,當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爐時,挑剔的法國專家也不由地豎起了大拇指。
打破傳統、勇于創新已經成為秦世俊的思維習慣,多年來他實現技術創新、小改小革1000余項,創經濟效益超1000萬元。《逆向思維、反向采點加工腹板法》《為兩臺不同型號的車銑中心機床制作轉換夾具》《某型機主漿旋翼泡沫提效》等一個個大型技術攻關項目成為秦世俊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
大國工匠名人軼事精選篇5
“跟著師傅學技術,很過癮。”鄭志明的徒弟們對記者說。
鄭志明非常注重“傳幫帶”,在培訓技能人才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秘籍”。他發明的“調芯鉆孔法”“研推修銼法”是鉗工技能比賽中的“殺手锏”,徒弟們憑借這份“獨門心法”,多次在市、區級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這些年來,鄭志明每年免費授課200多課時,先后帶出了50余位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公司特聘專家等高技能人才。
謝評周就是鄭志明一手帶出來的“高徒”。他從一名一線裝配鉗工快速成長為工匠人才,31歲的他已經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的技能專家。
謝評周曾問過鄭志明:“您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
鄭志明哈哈一笑說:“我希望到我退休時,別人介紹我,不是夸我,而是夸我的徒弟,說‘這就是某大工匠的師傅’。”
除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徒弟們也被他敢于向技術難題“亮劍”的精神鼓舞。
以鄭志明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承擔著數十個攻關項目,為廣西的汽車生產源源不斷地提供新技術、新設備。
一位“智慧”工匠的身后,站著一群為廣西汽車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貢獻才智的高端技能人才。車間班組里的“傳幫帶”一直是工人成長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