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生平簡介
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區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銳,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李叔同的生平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叔同的生平簡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歌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吧?
這首歌叫《送別》,聽起來很古風,但它的曲子卻是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只因為它配的詞太好,所以才被中國人從民國一直傳唱到如今。
為它配詞的,是民國全能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名岸,字息霜,號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李叔同出生就有異兆。
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從此李叔同將這根松枝帶在身邊,終生不離。
而且,他從小就愛看佛經,經常在家里披著床單當袈裟玩Cosplay,因此大家都認為李叔同有佛緣。
但青少年時代的李叔同似乎還沒有覺醒佛性,反而顯露出一腔血性。
維新變法時,李叔同很興奮,他積極鼓吹新說,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以示對變法的支持。
沒想到維新變法百日而亡,李叔同也因為自己的莽撞被當做維新黨,被迫舉家遷居上海。
那一年李叔同19歲,他在上海進入南洋公學學習。
南洋公學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是一所實行現代教育體系的大學。李叔同在這里接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同黃炎培、邵力子等一同受業于蔡元培先生。
上學期間,李叔同曾參加科舉考試,因其文章大談時政,力主改革而未及第,于是他對從政失望,立志以藝術救國。
1900年,李叔同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創辦《書畫公會報》,每星期出1期,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第一份專業書畫報。
本來憑借這份資歷李叔同也可以過得很逍遙,但1905年,母親王鳳玲的過世讓他仿佛突然清醒,他改名李哀,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同年4月,李叔同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習繪畫,曾向日本著名油畫家黑田清輝學畫,繪畫風格受印象派影響。課余,他還為《醒獅》雜志撰寫了《圖畫修得法》與《水彩畫法說略》。
1910年李叔同畢業回國,在天津直隸模范工業學堂任圖畫教員。
辛亥革命后,李叔同赴上海任太平洋社主筆,主辦《太平洋報畫刊》。又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
不久,浙江兩級師范學校改組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經亨頤開設高師圖畫手工專修科,聘請李叔同主授專修科圖畫和全校音樂(聘一個人做兩份工,校長好算計)。
李叔同就是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期間寫下了著名的《送別》這首歌的。他在這所學校,培育出了漫畫家豐子愷、國畫大師潘天壽、音樂教育家吳夢非、書畫家錢君陶、著名音樂家劉質平、畫家李鴻粱等今后大名鼎鼎的人物。
同時期,李叔同還加入了被稱為“天下第一印社”的西泠印社,還組織了“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1915年,李叔同還兼任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圖畫音樂教員。這時候的李叔同,事業穩定、文名卓著,家有嬌妻美妾(原配俞氏,未休妻再娶的日本夫人春山淑子嚴格來說只能算是妾),怎么看都是成功人士,人生圓滿之時。
沒想到才過了3年,1918年李叔同就跑到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修的是佛家里最嚴苛的律宗,法名演音,字弘一,從此再不畫畫。
無論是好友的規勸,還是妻子的眼淚,都挽不回李叔同的心。
對此,李叔同的學生豐子愷曾給出了解釋:
“他嫌藝術力道薄弱,過不來他精神生活的癮。”李叔同把人生的追求分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靈魂生活。
安于享受物質生活的,是凡人大眾。精神生活指學術文藝方面,然而當一個人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文藝的豐盛和知識的充裕以后,他就會向往靈魂生活。
李叔同少年享受過富貴的物質生活,青年擁有過豐盛的藝術生活,要追求靈魂生活,就只有靠宗教了。
李叔同是一個文藝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
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都開國人之先。
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編輯了《木刻版畫集》,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
他也是最早將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的人,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
哪怕出家后,他也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如此牛人,不得不服。
著名作家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文青領袖、小資代表、著名女作家張愛玲親口承認:“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李叔同留存的作品不多,油畫真跡可能只有三幅:藏于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半祼女》、藏于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李叔同自畫像》,還有一幅下落不明。
除此之外,可以看到的他的西洋畫作品還有炭筆素描《少女》和水彩畫《山茶花》等。
李叔同的人物評價
他是中國 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 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并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李叔同的作品有哪些
1、南京大學現在的校歌創作于1916年,是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南高師)的校歌。2000年后,這首南大最早的校歌重新確立為南京大學的校歌。這首校歌由李叔同先生制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先生作詞。
2、《春游》是由李叔同創作的,我國近代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李叔同以五線譜發表了三聲部合唱曲《春游》,《春游》是中國近代音樂運用西洋作曲方法寫成的第一部合唱作品。1993年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
3、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別》,則取調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4、《三寶歌》作于1930年。由擅于音律的弘一大師(李叔同)譜曲,太虛大師再依曲作詞。兩位高僧共同圓滿此極為稀有的三寶歌,因緣可謂殊勝。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5、《夕歌》大約作于1902年,由近代音樂、美術、教育家李叔同先生填詞。歌的曲調采自當時全國流傳的民間樂曲《老六板》,旋律深沉而寬廣,一字一板,渾厚自然。早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到處流行“學堂樂歌”,《夕歌》就是最負盛名的“學堂樂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