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里的民俗軼事
關于“非遺”,人們往往側重于對于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非遺里的民俗軼事合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非遺里的民俗軼事篇1
01
曹雪芹傳說
曹雪芹(西山)傳說是主要流傳于北京香山、壽安山、金山—被稱為“小西山”一帶、以曹雪芹其人和《紅樓夢》為題材的民間傳說,屬于“人物傳說”。
曹雪芹(西山)傳說是香山地區民眾的集體口頭創作,流傳時間已有二百余年。內容涉及曹雪芹的生平經歷、性情品貌、出眾才華以及《紅樓夢》的人物原型、創作環境等,表達了人們對曹雪芹及《紅樓夢》的喜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家和作品對社會的影響。
曹雪芹死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他的傳說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逐漸把當地的風土人情、山川景物、歷史故事和人物典故也附會到傳說中來,加諸于曹雪芹身上,使曹雪芹作為偉大作家之外,又具有了若干行俠仗義的“機智人物”的色彩。
02
天壇傳說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清兩代帝王在此祭天、祈谷和祈雨。天壇的傳說因天壇建筑和皇帝祭天大典而萌生和發展。“天人合一”宇宙觀的融入,使天壇建筑群具有神圣而獨特的寓意,成為相關傳說發生和繁盛的重要驅動因素。
天壇傳說在北京市民中廣為流傳,特別是在天壇周邊的地區金魚池、法塔寺、四塊玉、天橋等地,尤其盛傳不衰,是北京本土文化的一支奇葩。天壇傳說大致包括天壇建立傳說、景物傳說、民俗傳說、壇根兒傳說、相關人物傳說五個部分。
天壇傳說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價值。其一,它體現了“天為陽,地為陰”、“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一系列中國人的宇宙觀。其二,無論是與天壇建筑和功能相關的,抑或是陰陽相濟的哲學觀念,與帝王形跡、與禮俗相關的傳說,都是從平民百姓的立場所作的闡釋與演繹。其三,天壇的傳說傳播途徑多種多樣,在傳播中具有廣泛性和延伸性。
非遺里的民俗軼事篇2
“一張紅紙,一把剪__,就能剪出各式各樣的紙花,真神奇!”日前,在__蘇南京博物院__蘇民俗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學生邢梓晗向記者講述了他參加南京“文博之夏——我是小小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夏令營的趣事。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中小學生學習、保護非遺的熱情,__蘇各地開辦了形式各樣的非遺夏令營,非遺傳承人直接走進夏令營面對面向孩子們講解非遺知識。
“在夏令營里,我學了泥塑、__扎和手工布藝。”邢梓晗高興地向記者講述夏令營中五__繽紛的活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泥塑,老師說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聽老師講,現在學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如果我們這一代沒人學,很多非遺絕活以后就只能存在博物館里了。”邢梓晗說,他在夏令營的課堂上聽老師講了很多民俗文化故事,不但長了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收獲很多。“以后,我要把這些傳統文化繼承下來。”
非遺里的民俗軼事篇3
盤是族的說唱音樂,產生于樂八紀,關于它的起原,有兩種說法:首種認為它是江湖藝人根據某種戲劇所創造的,另一種則認為是來源于薩滿教儀式中的歌曲。盤索里是朝鮮語的直譯音,“盤”意思為在大庭游樂或表演場所,素里”意思為聲音或歌聲,總的意思就是廣眾面前演唱的歌。朝鮮族盤索里流傳在中國東北三省,主要傳承于鐵嶺、開原、昌圖等地的朝鮮族聚居區
在鐵嶺傳承盤索里,最有影響力的人是民間藝人李柱奉,他把自己所掌握的盤索里的主要唱段和唱法傳授給村里的鄭樂瑞等人;鄭樂瑞又把所學到的盤索里傳授給洪華峰等人,后來洪華峰培養了自己的長子洪永吉和金禮浩等多名弟子。盤索里具有一人多角,“化入化出”,以唱為主,說中有唱,唱中帶說的表演特色。由于盤索里富有敘事性,便于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懷,逐漸成為朝鮮族群眾十分喜愛的音樂形式。高水平的盤索里是多種藝術的綜合,演唱者一人在鼓手的配合下,僅用自己的歌聲、說白、身體動作和作為道具的一把扇子,便能夠描繪世界萬物的沖突與和解、善與惡、美與丑的關系。總之, 盤索里是把音樂、文學、表演融為一體的特殊音樂。
鐵嶺市朝鮮族文化藝術館申報的盤索必須具里于2011年5月被列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然后在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作為朝鮮族說唱音樂,朝鮮族的盤索還有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承。盤索里產生于十八世紀中葉,經過二百多年的醞自的釀,到本世紀初升華為朝鮮民族唱劇,成為唱劇音樂基礎和母胎。盤索里這一名確稱,并不是開始就有的,之前有打令、臺唱、雜歌、聲調、廣大聲調、唱樂、歌臺曲、唱劇調等等稱呼,后統一名稱叫做盤“索里’。
盤索里是互動性很強的音樂。盤索果走進西方成為深受朝鮮族群眾喜歡的主要原因在位上聽就可它有較強的互動性。各個民族都有區別方音樂,在其他民族的文化心態。因為朝族有要坐在席位參與意識、群體意識、竟爭意識、自我盤索里聽眾樂意識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不,可以說把參加文化活動當作一種樂趣,更看作是種民間藝表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機會。因此,不分女,不分年齡,不分職業,都愿意參與文“一聽藝活動,而且在適當的機會要投入到表于眾放在當中。再者,參與盤索里表演的演員常以會捧場的獨特的幽默語言和舞蹈動作,調動大家的唱才可情結和互動性,使觀眾情不自禁地參與特點.
朝鮮族說唱藝術盤索里是在民間產生,在民間流傳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曲調優美,說唱結合的特征,富有藝系紡術感染力和表現力,表達了朝鮮族人民對訓生活的熱愛,是傳承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動載體。但是因其發聲方式、表演技巧難度動較高,并且受到現代音樂的沖擊,因此,朝鮮族說唱藝術的傳承人寥寥無幾,又在五十年代后期的____中盤索里的傳承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_____之后,盤索里的傳承雖然得到恢復,但很快又受強勢文化的激烈沖擊,傳統的、民俗的、民族的民間藝術出現生存危機,再加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活躍在鐵嶺地區的老一代民間藝術傳承人相繼過世。面臨配合下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狀況,民間藝術處于失傳的邊緣。
作為盤索里的項目保護單位,鐵嶺市朝鮮族文化藝術館制定了項目的保護規劃,具體內容有:第一,加強朝鮮族盤索式,里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建立和完善數字化藝系統檔案;第二,開展盤索里技藝傳承培訓,以多種方式開展技藝傳承及培訓活要動;第三,組織開展盤索里的展示展演活度動,并參加省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第四,研究朝鮮族盤索里的傳承保護工作,編輯出版《朝鮮族盤索里理論和演唱表演教程》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2012年開始在鐵嶺市朝鮮族高中和開原市朝鮮族中學建立了“盤索里”教學基地,讓非遺項目走進校園,從中小學生抓起,培養新一代的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隊伍,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代代相傳。
非遺里的民俗軼事篇4
皮影戲是通過燈光照射影身產生影子表演的一門戲曲表演藝術。它是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演奏和表演于一體的綜合藝術。
四川皮影有川北土生土長的“土皮影”、有清末陜西渭南傳入的“廣皮影”(又稱“渭南皮影”)和閬中市流行的“閬中皮影戲”。以“閬中皮影戲”為最優。“閬中皮影戲”系閬中民間皮影大師王文坤及祖輩根據“土”、“廣”皮影的特點,揚長避短,獨創一派的新型皮影。其特點是皮影造型美、身影適宜,結構均衡,雕刻技法嫻熟,線條流暢細膩,鏤空留實得體;面部橢圓,頭帽胡須不固定;服飾多采用川北民間傳統流行花紋圖案裝飾,造型十分精致優美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人攔門表演多人,邊提影邊說唱,形態逼真。唱腔除借用川劇五大聲腔外,還博采民間流行的山歌、小調以及佛教、道教音樂,深受川北人民群眾喜愛。
皮影始于漢,興于唐、宋,普及于元、明;清初至民國時期是它的極盛時期。閬中皮影流行于以閬中市為中心的南充、廣安、巴中、廣元等地區的36個縣(市)區,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
閬中皮影戲長期扎根于川北民間,它和川北民間風俗習慣、社會風貌、人文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多方面反映川北人民熟悉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人情、世相、風土、生活和意趣。有極大的欣賞價值(曾先后赴奧地利、香港、成都、重慶等演出)和收藏價值。奧地利總統看了閬中皮影后稱贊:“這才是真正的東方藝術!”
非遺里的民俗軼事篇5
藏醫藥浴法,藏語稱“瀧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風、空“五源”生命觀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觀及疾病觀為指導,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傳統知識和實踐。
藏醫藥浴法是將全身或部分肢體浸泡于藥物煮熬的水汁中,然后臥熱炕發汗,使腠理開泄,祛風散寒、化瘀活絡,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療法。 藏醫經典《四部醫典》中,列有專章講述藥浴療法。
2018年11月28日,中國“藏醫藥浴法”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這一遺產項目既體現了相關社區民眾通過沐浴防病、療疾的民間經驗,也是以《四部醫典》為代表的傳統藏醫理論在當代健康實踐中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