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非遺匠人事跡大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你是否在尋找“2023非遺匠人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2023非遺匠人事跡大全篇1
一條路七拐八拐,喻遠莉終于回到了江西省湖口縣流泗鎮(zhèn)的家?。父親喻芳澤把她叫回來,是要教她編一條她從未見過的草龍。
父親喻芳澤是湖口的一位草龍匠人。幾十年來,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草龍上。編扎草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喻芳澤這樣的老藝人,編一條長28米的草龍,也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
相傳,草龍起源于隋唐。每年秋收之后,農民都會用稻草扎一個5到21節(jié)的草把,用木棍擢住,草繩串起來,編成草把龍的樣子,以此表達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景。
隨著時間的延續(xù),草把龍經過不斷改進,工藝越發(fā)精巧細致。每一年,當熟悉的鼓點響起時,流泗鎮(zhèn)的舞龍隊就帶著湖口人的記憶和希望,穿梭在街頭巷尾和山林田野。
2023非遺匠人事跡大全篇2
器物需要打磨,心思需要沉淀。
在一切求快的時代,要沉靜下來做事是很難的。對年輕人來講,更是如此。
出生在灘頭年畫世家的鐘星琳,從小便在年畫的世界里長大。爺爺鐘海仙、奶奶高臘梅、父親鐘建桐都是灘頭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她對年畫的感情之深,不言而喻。
然而近年來,灘頭年畫的市場急劇萎縮,傳統(tǒng)藝人也紛紛改行。老一輩手藝人的相繼去世,更是給灘頭年畫帶來了致命一擊。這讓鐘星琳感到十分著急:灘頭年畫,是她爺爺奶奶做了一輩子的事情……
身為“90后”的鐘星琳知道,年畫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年輕人的關注。于是她另辟蹊徑,學習營銷知識,借助新媒體推廣渠道,開發(fā)以年畫為基礎的各類文創(chuàng)產品:文化衫、宮燈、挎包、紅包、對聯等等,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也讓灘頭年畫散發(fā)出新的活力。
2023非遺匠人事跡大全篇3
儲鐵藝,儲氏鐵畫傳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1972年出生于蕪湖,由外祖父儲炎慶取名鐵藝,意為“鐵畫藝術”世代相傳發(fā)揚光大。1988年入行師從張家康(安徽省非遺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1996進入鐵畫研究所,師承儲金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蕪湖特色 鐵畫鍛制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
鐵畫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并逐漸享譽四海。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天池與蕪湖畫家蕭尺木相互砥礪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歷史。蕪湖鐵畫源于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藝術特征,是純手工鍛制藝術。它以鐵為原料,經紅爐冶煉后,再經鍛、鉆、抬壓焊、銼、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國畫的神韻又具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
蕪湖瀕臨長江,交通便利,曾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來鐵冶業(yè)就十分發(fā)達。發(fā)達的冶鐵業(yè)和高超的鍛技,為蕪湖鐵畫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礎和條件。
儲氏鐵藝 世家傳承
儲氏鐵畫為繼承祖輩家傳手藝,集生產與經營為一體,主要生產鐵畫、工藝畫和大型壁畫、裝飾畫,公司擁有雄厚的生產和開發(fā)能力,以蕪湖鐵畫第五代正宗傳人儲金霞為首,第六代傳人儲鐵藝為代表的新生代,儲氏鐵畫不但繼承了鐵畫大師儲炎慶的技藝,融合現代工藝制作理念而發(fā)展成鐵畫行業(yè)領軍企業(yè)。自謀出路,在繼承的基礎上,承擔著鐵畫技藝傳承新人的重任。
儲炎慶(1902----1974),安徽樅陽人。為新中國鐵畫藝術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儲炎慶12歲學鐵匠手藝,在安慶,蕪湖鐵匠鋪幫工。在蕪湖受聞湯天池制造鐵畫啟發(fā),1921年入唯一能鍛造鐵畫的沈義興鐵鋪做工,試制鐵畫出售,后租店開設了儲永昌鐵鋪,以打鐵,制鐵畫為業(yè)。
陳列在人民大會堂的巨幅鐵畫作品《迎客松》,是儲鐵藝的外祖父儲炎慶帶領眾多鐵畫匠人耗時兩年時間完成的。據師傅介紹,整個“迎客松”密密麻麻有幾萬根松針,在當時沒有點焊機,全部都是通過手工一根根鍛打出來,然后加工成松花、松枝,為了把迎客松變現得更加真實立體,每一根松針都長短不一、形態(tài)各異。此外人民大會堂亦藏有儲炎慶主持創(chuàng)作的作品《梅山水庫》、鐵書法《 沁園春-雪》
儲金霞,她是鐵畫大師儲炎慶之長女,蕪湖鐵畫第五代正宗傳人。1945年11月出生,蕪湖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9 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1996年任鐵畫研究所所長。2002 年聘為皖南工藝美術研究院院士。2006年,加入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任金屬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民進企業(yè)界會員、聯誼會理事。2007年,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2023非遺匠人事跡大全篇4
王登書,男,苗族,生于1968年2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新州鎮(zhèn)高榜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平苗族泥哨當代杰出手藝人,2016年12月被評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018年5月被評為黃平苗族泥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2011年6月11日王登書本人親手制作的“黃平苗族泥哨作品四套”,由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王登書制作的黃平苗族泥哨題材廣泛,最富盛名的泥哨題材是以民間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圖案,其注重動物頭部特征塑造,強調神似形略,藝術風格變形夸張,工藝上又制作精美,樸實可愛,生動傳神,獨具特色。
原生態(tài)非遺——黃平泥哨
黃平泥哨又名“泥叫叫”。黃平泥哨是流行在黃平一帶的苗族民間玩具,系黃平縣石牛寨苗族泥塑藝人吳國清在傳統(tǒng)泥俑、陶俑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小型彩塑泥捏,至今已七十余年歷史。
黃平泥哨以當地優(yōu)質黃泥做基本原料,通過純手工藝搓捏成型、木屑鍛燒、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其題材廣泛,有飛鳥走獸、蝶蟲蛙魚、家禽六畜等。色彩一般以黑底點紅綠為主,兼雜黃、白、藍等色。近似當地苗族婦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繡花塊,最負盛名的泥哨題材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圖案。泥哨造型注重動物頭部特征,強調神似形略,形成夸張變形的藝術風格。每個泥哨下部均留有一個吹氣孔和一個回氣孔,能吹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黃平泥哨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與極高的收藏價值,亦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苗族泥哨的制作,是用當地特有的粘土經手工捏成大體形態(tài)后,抹上生菜油定型,然后用竹簽、竹筒等簡易工具壓出眼、口、鼻等細部,再用硬模按上所需的小裝飾紋樣,陰干后用木屑或谷殼鍛燒為低陶后,再施以彩繪,罩以清漆而成。”王登書這樣描述。
2008年,黃平泥哨(泥塑<苗族泥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3非遺匠人事跡大全篇5
吳名駒,男,出生于1975年9月,海口市龍橋鎮(zhèn)挺豐村委會保明村人,2009年年獲“海南民間藝術大師”稱號;代表作:椰雕《江山如此多嬌》、木雕《秋趣》、《華鳳還巢》。
天南貢品——椰雕
椰雕是以椰殼、椰棕、椰木為原料,用手工雕刻成各種實用產品和造型藝術品。椰雕是海南島的特產之一。椰雕因舊時官吏常以它進貢朝廷而得“天南貢品”之譽。椰雕工藝品樣式新穎,造型古樸,畫面雅致,質地輕巧,融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體,具有濃郁的海南風格。雕刻工藝包括有平面浮雕、立體浮雕、通花浮雕,還有帶棕立體雕刻和貝殼鑲嵌雕刻等多種手法。椰雕是海南旅游工藝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6月7日,椰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東郊椰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
吳名駒更多事跡:
2014年11月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海南椰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013年評為首屆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
2016年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
2016當選為海南省第六屆文聯
2019年被評為南海工匠
2019.12 被省人社廳獲批為“吳名駒技能大師工作室”
2020年當選為民盟海南省委員會文化專委會委員
2020年認定為海南省C類人才 (領軍人物)
2020年榮獲用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證
2021年擔任人社廳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