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勞模事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你是否在尋找“傳承非遺勞模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傳承非遺勞模事跡精選篇1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蜀繡又名“川繡”,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來到安靖街道蜀繡公園七彩繡坊,這里似乎隔絕了鬧市的喧囂,繡坊內,曹永琴正專心致志地繡著一張大幅雙面繡作品,借著一針一線的勾勒,圖案在繡緞上越發生動起來。1981年出生的曹永琴已經從事蜀繡工作28年,現為成都市靖繡緣蜀繡有限責任公司繡工,先后被評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郫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曹永琴回憶,初中畢業后自己便開始在繡花廠打工,從事一些簡單的服飾花紋制作,后來由于市場需求變化,工廠停業,被迫選擇了離開。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之自己刺繡技術水平有限,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2008年迎來了一次轉機,這年,“第二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安靖分會場活動舉辦,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目光,蜀繡之鄉安靖又煥發了新的生機,曹永琴也彷佛看到了美好的未來。后來安靖街道舉辦了以解決農村婦女再就業為目的的蜀繡技能培訓班,為有一定基礎和喜愛蜀繡的婦女同胞創建了再就業和創業機會,曹永琴積極報名參加了培訓班,重新拾起繡花針,再次回到她喜愛的蜀繡中來。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刻苦專研,曹永琴逐步掌握了蜀繡基本針法和技法,并能熟練地繡制蜀繡單面繡、雙面繡,其中尤其擅長繡制芙蓉錦鯉。2011年,安靖成立了蜀繡高級制作工作室,因為技術出眾,曹永琴被選入工作室從事蜀繡工作。經過近兩年的重點培訓學習,曹永琴在刺繡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不論是刺繡的針法、技藝,還是從對蜀繡作品的藝術理解上,都在同期參加刺繡工作的同事中脫穎而出。
從事蜀繡工作這些年,曹永琴完成蜀繡作品百余幅,在工作中還不斷幫助別人,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其他姐妹,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2015年獲得成都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6年獲得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工藝項目(蜀繡)比賽優秀獎;2018年獲得第六屆四川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2018年獲得“太陽神鳥杯”天府·寶島工業設計大賽銀獎;2022年獲得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22年獲評郫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非遺勞模事跡精選篇2
胡楊是個土生土長的侗族阿哥,自幼喜歡畫畫,18歲時拜師學藝,開始接觸明山石工藝品的雕刻。
每一項非遺技藝都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沅州石雕的特色在于其取材于芷江明山石,明山石色彩艷麗,石質溫潤,自古便被看作是制作石雕的上好材料,分為紫袍玉帶、紫袍金帶、金絲帶、明山天眼等種類,每一塊都有其獨特的形狀和色彩,各自的神韻和靈氣也截然不同。據史料記載,明山“紫袍玉帶”石所制之硯,在南宋、明清時期曾作為貢品敬獻朝廷。
“在我看來,每一塊石頭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次創作都是與石頭的對話,只有找到契合點才能雕出形意兼得、富有靈性的好作品?!焙鷹钫f。多年的雕刻使他跟石頭之前形成了默契,能夠在雕刻過程中將圖案巧妙地與石頭本身的色彩結合起來,讓創作的石雕作品顯得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
胡楊介紹,選料、審料、整料、設計、打坯、修光、上蠟,這是完成一件石雕作品必需的工序,每個步驟都缺一不可。“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藝品,雕琢它也可能要花費很長時間?!?/p>
二十余載光陰,虛心好學的胡楊潛心研究雕刻技藝,不斷提升雕刻難度,熟練掌握了沅州石雕的鏤空雕、圓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尤其擅長俏色巧雕技藝、宮作硯雕技藝和海派硯雕手法。其作品一類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仿古類作品,一類為極具田野氣息的創意類作品。
在胡楊的工作室里,擺滿了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其中有一件作品名為《海屋添籌》,胡楊介紹,這件作品原材料珍貴,當初拿到這塊石頭的時候他就愛不釋手,決定好好構思一番,最終,他根據石材特點,借助傳統神話故事為藍本,充分利用了石料的色彩紋理,雕刻了三個長壽仙人作為主人公,取壽比南山之意,從構圖到后期成品花了大約50天時間。
胡楊對待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即便如此,他仍然說:“每件作品完成后再回頭看,總有不滿意的地方,總覺得還可以更好。”
胡楊的雙手上布滿了刻刀磨出的厚厚老繭,他說,這是修煉技藝的印記?!拔覀兪炙嚾艘岢そ尘?,一天不練手就會生疏,要長時間學習,再苦再累也要堅持,這樣才能出好作品?!焙鷹钫f。
憑借永無止境的追求和日復一日的雕琢,2009年胡楊首次為沅州石雕行業獲得國家級銀獎,2010、2016年其先后2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至今,他的作品共獲國家級金獎6個、國家級銀獎6個、國家級銅獎5 個、省級金獎3個、省級銀獎5個。
傳承非遺勞模事跡精選篇3
從外出務工到創業成功
1990年,年僅22歲的李紹玉與丈夫王光榮辭別大山里的家鄉到上海務工,憑著在家鄉學到的量體裁衣縫紉技術,夫妻倆很快在上海第五襯衫廠趙巷分廠找到了工作。
李紹玉憑著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精神很快掌握了服裝行業的各項技術,逐步成為了公司的骨干。李紹玉說:“為了學會更多的技術,積累更多的經驗和知識,1993年我們去了上海童裝廠。因工作出色,技術過硬,很快被公司提干當上了裁剪車間工段長。職務晉升不光是收入增加,更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想要學的東西?!?/p>
通過幾年城市生活的熏陶,繁華的上海讓從小就不服輸的李紹玉想著:“外出打工只是為了生計,不能做一輩子的打工妹,而是要利用在外學習的技術、積累的資金回到家鄉去創業發展?!?/p>
在上海堅持打工14年的李紹玉,2004年,與丈夫王光榮毅然決定回家鄉創業,告別了繁華的大都市,帶著夢想和技術回到了家鄉彭水縣城。她與丈夫商量著拿出在外積累的全部積蓄購置縫紉培訓設備,開辦了服裝培訓中心——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榮玉職業技術培訓中心。
從創業到帶動鄉親就業
李紹玉夫妻倆根據自己學到的技術特長,自己當老師,丈夫每天下鄉招收學員。招到學員后,李紹玉就負責培訓學員,并手把手地傳授縫紉技術。
因為要真正學會熟練的縫紉技術,不是三五天的事,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學習的成本就相對較高,學員交的費用也就較高。在當時便成了招收學員的一大難題。
俗話說“算路不往算路來”,培訓中心成立后沒有幾個學員,就等同虛設。高額的房租和生活開支又是必須的費用,全部積蓄都投在了這上面,怎么辦?
李紹玉想到上海的那些服裝廠缺工人,可以通過培訓后直接輸出到那些廠里去就業,這樣就好招學員了。于是,她轉變思路,決定做“培訓+就業”的訂單式培訓。
有了比較穩定的就業渠道,李紹玉和丈夫充分利用鄉鎮趕集天,在場上發宣傳資料做宣傳,進村入戶招收學員。同樣,還是王光榮負責招收學員和輸送學員到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企業上崗就業,李紹玉負責專業技術培訓。幾年下來,李紹玉通過開展“訂單式”培訓,培訓上崗就業達3000多人,而且輸出的這些人都能熟練地掌握操作、制作技術,很受用工方青睞。
為了帶動更多的鄉親就業,李紹玉成立了苗家刺繡公司,建立非遺苗繡扶貧就業工坊3個、苗繡展示展覽體驗館1個、苗繡傳習所1個、鄉鎮居家靈活就業聯絡點2個。她通過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培訓,累計培訓苗家刺繡學員達2000余人次,帶動500多個貧困家庭居家就業,實現脫貧增收。
2018年,保家鎮的貧困戶張小容參加了苗家刺繡培訓班,李紹玉覺得張小容心靈手巧,在苗繡方面有很大的天賦。于是,在李紹玉的精心指導下,張小容很快就學會了苗繡技藝,2019年,張小容被安排在蚩尤九黎城景區的“苗繡工坊”上班,她繡的作品賣的錢加工資收入,當年就使她的家庭脫了貧。
讓非遺苗繡“活”起來
苗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手工藝術。隨著科技和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苗繡這項主要由純手工刺繡的民族技藝正在逐漸消失,被人們漸漸所忽略和遺忘。在李紹玉的心中,一直有個讓非遺苗繡“活”起來的夢想。
2011年4月,李紹玉成立了以“彭水苗繡”非遺文化為主的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彭水苗繡”技藝的推廣與傳承,并且積極開展“彭水苗繡”技藝培訓,李紹玉自己也是公司主要的技術員。她心想,現在有了舞臺,一定要讓“彭水苗繡”活起來。
于是,她除了做好公司內部的技術培訓以外,還把精力用在彭水貧困家庭苗繡技藝的培訓上,讓貧困家庭的子女有一技之長,有增收致富的門路。
在彭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李紹玉所在的公司把苗繡技藝培訓班開到了貧困群眾的家門口,每次親自到場指導,手把手傳授技藝。同時,在李紹玉的建議下,榮玉苗家刺繡公司長期在彭水各個鄉鎮、街道設置苗家刺繡固定教學點,免費現場培訓“彭水苗繡”技藝。
通過多年的努力,“彭水苗繡”已經在彭水大地落地生根,成為不少家庭增收致富的項目,其作品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品。由于李紹玉在苗繡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巨大影響,2017年12月,李紹玉被命名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表示,“彭水苗繡””這一承載數千年苗族歷史文化的傳統手工工藝,一定能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遍地開花,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被評為勞模我深感榮幸,我還將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要比以前做得更好。要起一個勞模的帶頭作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苗繡中來,帶動更多的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增加收入?!崩罱B玉說。
傳承非遺勞模事跡精選篇4
“我們揚美古鎮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素有‘小南寧’之稱。我們的特產美食豆豉、沙糕和梅菜并稱‘揚美三寶’,現在給大家展示的就是經過‘三腌三曬’制作的梅菜?!睋P美梅菜制作技藝傳承人“八姑”梁彩麗熱情地向稅務干部介紹。梁彩麗不僅是非遺文化傳承人,也是揚美村脫貧致富帶頭人,她毫無保留地向村民傳授梅菜和五彩椒制作工藝和銷售技巧,還在自家新建的樓房創辦揚美古鎮“黨建+旅游”示范點——“八姑議事堂”,通過特色農產品銷售和特色旅游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也因此,梁彩麗先后榮獲南寧市勞動模范、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范、廣西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梁彩麗高興地向南寧市江南區稅務局的青年干部講述揚美村致富振興的故事:“揚美有很多很好的農產品,因為沒有包裝、沒有品牌一直賣不出好價錢,作為黨員,能為大家富起來貢獻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到揚美村旅游開發和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我感到十分自豪。”
近年來,揚美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動歷史文化傳統村落的振興與發展,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深入了解揚美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村民努力實現鄉村振興的故事后,江南區稅務局的青年干部與“八姑”梁彩麗共同研學____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論述,交流如何發揮稅收職能助力鄉村振興、在這其中青年要做出怎樣的貢獻等。青年稅務干部韋晶晶在交流中表示,“新時代對當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青年以何種姿態面對,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稅務青年,我將團結稅務青年把握機遇、努力奮斗,為新時代稅收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交流學習結束后,南寧市江南區稅務局青年稅務干部向勞動模范“八姑”梁彩麗獻上鮮花,真切表達對“八姑”以身作則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敬佩,并立志學習先鋒模范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全情投身到稅收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中。
傳承非遺勞模事跡精選篇5
五一前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齊派”制箋技藝傳承人、全國勞動模范鄧永久踐行新時代勞模創新工作室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組織勞模團隊在傳承傳統手工木版水印制箋技術的基礎上, 整理出“齊派”制箋技藝并成功申報非遺創新成果。
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遷都于此,更名盛京?!褒R派”制箋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永久根據齊白石弟子周鐵衡(父子)創作的渾河晚渡、皇寺鳴鐘、輝山晴雪、天柱排青、柳塘避暑、塔灣夕照、花泊觀蓮、萬泉垂釣盛京八景,采用梨木手工雕版并運用傳統技藝手工刷印將其制成箋紙,實為沈城文創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文溯閣《四庫全書》箋緣起明末十竹齋主人胡正言創立木版水印箋紙。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鄭振鐸兩先生輯箋成譜,使制箋技藝得以中興。時序更迭,昔日文人案頭用于書寫信札及詩稿的箋紙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再受世人矚目。
2021年11月,全國勞動模范鄧永久和他的新時代勞模創新工作室本著文創服務沈陽地域發展,本著以地域文化特色為文創本源的宗旨,借鑒清代七大藏書閣之一——盛京文溯閣所藏《四庫全書》經、史、子、集裝幀為箋紙創作素材,運用“齊派”制箋技藝,遴選汪六吉精品宣紙,刷印制成四色文溯閣《四庫全書》箋,為沈城又添一重要文創產品。文人墨客喜用箋紙遼沈地區文化名人對盛京八景箋、四庫全書箋高度關注,對鄧永久傳承傳統手工木版水印制箋技藝,弘揚箋紙文化,創新推出具有遼沈風格的箋紙產品給予熱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