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科學界名人軼事是指什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篇1】
荷蘭有位名叫楊瑞恩的眼鏡匠,每天都忙著磨鏡片。
有一天,調皮的孩子們把磨好的鏡片帶到二樓去玩。有個孩子把兩片鏡片疊起來看東西,驚奇地大叫著:
“多奇怪呀,那么遠的鐘樓怎么跑到眼前來了?”
孩子們輪流看著,一個個都驚奇地叫起來。
楊瑞恩聽到孩子們的叫嚷,跑到樓上來,拿過重疊的鏡片一看,頓時驚呆了:明明是在遠處的鐘樓,怎么會一下子跑過來了呢?
孩子們的意外發現,引起了楊瑞恩的研究興趣。經過不斷的鉆研和改進,他終于發明了望遠鏡。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篇2】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后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于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于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篇3】
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于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么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里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愿,也顧不得什么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并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后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篇4】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后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贊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被人們稱頌為“力學之父”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熱學上,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數學上,他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定理和萊布尼茲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遜。對于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我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他還對人說:“我只像一個海濱玩耍的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著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兒,真理的大海還是沒有發現。”
揚名于世的音樂大師貝多_,謙虛地說自己“只學會了幾個音符”。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自己“真像小孩一樣的幼稚”。
法國化學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學成就時,他對慕基人之一。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歐文斯學院專門為他設立了有機化學的新教授職位,格拉斯大學選他為名譽博士,這許多榮譽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謙虛為人。
肖萊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稱他:“是世界上最謙虛的人。”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篇5】
世界上的大科學家,都是平凡人,他們可能生活在我們身邊。這本書帶領著我走進了科學名人們的世界,他們有的是數學大師、有的是物理學大師、還有的是化學大師……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他們生活中的小故事,學習到他們在科學道路上的小故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在1666年,23歲的牛頓總被一個問題所困惑,經過了蘋果掉地的事件,于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這個故事告訴我,要對平常的事物有好奇心,要勤于思考,通過努力_自己的想法。我二年級上語文課時,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對老師的問題也不思考,現在回過頭來想,我與科學家牛頓的學習方式相差太遠了,他那么愛學習,那么愛思考,而我呢?卻跟他相反,我要向牛頓學習,以他為榜樣,勤于思考,經常動腦。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也讓我感受深刻,這個故事講:有一天,魯班一個人上山尋找木材,經過了手指被草葉劃破口子的事,魯班發明了鋸子,幫助木匠們更加容易地采集木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許一件小事,一次小的經歷,但它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我覺得魯班是一個留心觀察生活的小事和勤動腦的人,我要向他學習,用我們的眼睛多去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從中學習,領悟到對于我們有益知識和技巧。
我們要以科學家們為榜樣,從他們的經歷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素質,有意識的培養良好的學習方式與生活習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祖國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篇6】
費雪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已經小有名氣,一些大學爭相聘他去當教授。但是費雪卻另有打算,他認為貝耶爾教授是一位非好的老師,在他身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當時貝耶爾教授接到慕尼黑大學聘請他去那里講學的通知。費雪便謝絕了一切聘請,跟隨老師去了慕尼黑大學,當了一名助教。費雪的親朋好友知道他的計劃之后,都認為“放著教授不當,去當助教,有點不合情理”。那時,慕尼黑正流行傷寒病,親人們就更反對他去那里了。費雪認為,能從師貝耶爾教授是很難得的,因此他不為親友的勸阻所打動,決心隨老師前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大學的頭三年里,費雪沒有教學任務,他有很多時間專心于研究工作。在貝耶爾教授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苯肼項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項目是合成糞臭素。實驗多次失敗已經夠倒霉的了,再加上糞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煩人。但是費雪一心撲在實驗上,盡管他衣服、頭發和皮膚上都粘上了糞臭素,散發著惡臭的氣味,但他對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記了身上還有什么氣味。當費雪成功地合成糞臭素,高興地跳起來時,才發現實驗室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因為實驗室里沖天臭氣,熏得誰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難”去了。
在德國,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會或看歌劇,費雪也是一位愛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樂廳、歌劇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一天,正好城里有歌劇演出,實驗結束后費雪把實驗室收拾好,就動身前往歌劇院。他一進歌劇院就發現一些人離他遠遠地,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象有人發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終于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里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這時費雪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來,趕快離開了劇場。回到家里,費雪認真洗過澡,又從里到外換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象是從皮膚里散發出來的一樣。費雪有點懊喪,看來歌劇看不成了。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么。
科學界名人軼事有哪些【篇7】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氫彈和原子彈的研制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職務。他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宇從小就是好朋友。
他們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老師,都住在清華園。很小的時候兩個人就在一塊兒玩,后來還在一個中學讀書。他們倆都很聰明,但是性格不同,楊振宇比較機靈,鄧稼先沉穩老實。可是他們都很敬重對方,比對方的優點為榜樣互相學習。這樣兩人成了好朋友。
長大以后,他們都在美國留學,并且都學習理論物理學,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鄧稼先畢業后不久返回祖國,支持祖國的科技建設,楊振宇則繼續留在美國搞科學研究。
鄧稼先回國以后,被派去領導和組織原子彈的研制工作。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1964年10月2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楊振宇知道了這個消息后很為自己的祖國高興,同時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鄧稼先是否也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但他知道這是國家機密,如果問鄧稼先,會讓他為難的,所以就一直沒問過。
1971年,楊振宇回國,鄧稼先到首都機場迎接分別整整二十年的老朋友,兩人一見面就沒完沒了地聊了起來。但是由于鄧稼先從事的工作都是國家機密,兩人的談話總是點到為止,盡量不涉及這方面的問題。可是楊振宇十分想知道鄧稼先是否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究,于是就繞著彎子問他:“聽說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專家中有美國人,有這么回事么?”
這個問題讓鄧稼先很為難。如果回答說“沒有”,就證明了自己很了解參加原子彈試驗的成員,這實際上是承認了自己也參與了原子彈的研制;如果回答說“不知道”,又是在欺騙老朋友。于是他就想出一個既不泄密,也不欺騙朋友的辦法,說:“我以后再告訴你吧。”
于是,鄧稼先把這個問題向上級匯報,最終得到____的批準。鄧稼先這才如實地答復了老朋友的問題。
鄧稼先就是這樣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無論是對待國家還是朋友,都以誠為本。
1986年,鄧稼先病逝,楊振宇為失去這樣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從美國發來的電報中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