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粽子的寓意和象征
2023年6月22日是端午節,具體的放假時間是6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端午節粽子的寓意和象征,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粽子的寓意和象征
粽子的寓意:求取功名
粽子中“棕”和“中”發音相近,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在古代如果一個書生要準備考取功名,可以在端午的時候贈送粽子給他吃,并且祝福他順順利利的中舉。現如今,我們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時候,祝福學生們考試順順利利,獲得一個好的考試成績。
粽子的寓意:求子
早在晉代,粽子就已經成為了端午節必備的食物,粽子的發音和“中子”類似,在古代的習俗中,人們比較講究這種諧音的祝福語,多吃粽子就寓意著能多得兒子。在古代制作粽子時,除了以糯米為原料以外,還會加入一些具有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藥材,比如益智仁、赤豆等。
粽子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入汨羅江之后,人們為了擔心河中的蛟龍等兇物傷害屈原的尸體,就將糯米裝入竹筒中,然后投入江中吸引兇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著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習俗中,人們制作粽子時選擇用紅繩將其捆綁,然后放在小孩子的兜里,這樣就寓意著給小孩子護身符。
粽子的由來
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擲粽子于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每年如此,以表示崇敬和懷念。除此之外,端午節的粽子還有驅趕蛟龍、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曾經有這樣的記載,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屈原,夢中人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
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粽子。
端午包粽子步驟
蛋黃肉粽
原料:圓粒糯米、熟咸鴨蛋、綠豆、豬肉、生抽、黑胡椒粉、鹽、油、箬葉、棉繩
做法:
1、糯米提前一夜浸泡;豬肉切稍微小的塊,加黑胡椒粉,生抽,鹽,糖少許,油拌勻,腌制一夜;綠豆提前一夜浸泡;鮮箬葉洗凈。
2、泡好的米和綠豆混合,剝出蛋黃,把蛋黃做餡,可以把剩余的小部分蛋清加入米里混合。
3、取兩片葉子交錯重疊,卷起,放米,放肉,放蛋黃,放肉,再蓋米,包成粽子。
4、鍋里燒足量水,水開后下粽子,大火半小時,轉中火至少1.5小時,關火后可繼續燜1—2小時即可。
紅豆蜜棗粽
原料:糯米、紅豆、蜜棗
做法:
1、紅豆泡十二小時以上;糯米泡五小時以上。
2、糯米和泡好的紅豆混合。
3、粽子葉里放好糯米紅豆和蜜棗,包成粽子,煮熟即可。
豆沙粽
原料:糯米1000克、豆沙400克
做法:
1、粽葉提前泡好;糯米泡2小時。
2、粽葉卷成筒狀,裝一點糯米,放一點豆沙進去,壓實,表面在放一部分糯米壓實,粽子包扎纏緊。
3、起鍋燒開水,下鍋煮2小時即可。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端午節習俗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習俗3、折疊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習俗4、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習俗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簡介
端午的由來,眾說紛紜,有“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等,但“屈原說”最受認同。
紀念屈原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出生于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他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為報殺父兄之仇,助吳伐楚,五戰五勝攻下楚都。其后,越國也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進讒言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讒言,賜伍子胥自盡。伍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伍子胥
當我對所有事情都厭倦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某個地方生活著、存在著,我就愿意去承受一切。你的存在對我很重要。——《美國往事》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國初期,社會上扔有“躲端午”的習俗。端午節的另一類民俗活動,就是為了驅災辟邪的目的而發展起來的。
與夏季時令相關說
有學者考證,端午的起源、形成與夏季的時令有著密切的關系。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他援引隨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