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硕宋绻?jié)的習俗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走親訪友
端午節(jié)又稱“閨女節(jié)”,同中秋節(jié)一樣,是一年之中娘家人看閨女的兩個特定日子。相傳,古時端午是看閨女家的夏糧收成,中秋是看閨女家的秋糧收成,娘家人擔心閨女在夫家受苦,看閨女也就是看生活情況怎樣,是否還需要幫助。節(jié)前,娘家人的爺們帶著粽子看閨女。長輩看女兒,同輩看姊妹。還有侄子看姑的,一看老人健康狀況,二看表兄弟們是否孝順、厚待長輩?,F(xiàn)在,人們的生活已不成問題了,走親訪友主要是聯(lián)絡感情,拉近親情,增進友誼;其次是互相探討過家的譜氣,尋找致富生財門路,但看閨女作為一項傳統(tǒng)習俗延續(xù)下來。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用鍋煮熟,端午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的嫩蘆葦葉或寬幅竹葉,安丘西南山區(qū)用的是一種叫“菠蘿葉”的寬幅樹葉子,這些都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里面包裝的食料來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在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子。
祛病保健
(1)門邊插艾蒿,祛病驅邪。艾蒿是一種草本藥物,有香氣,有很強的殺菌能力,端午節(jié)采挖的艾蒿成色最佳,一次采挖晾曬保存,可享用多年。古人用艾蒿煮雞蛋吃,可以防病治病。心事是很難隱藏的,
把嘴巴捂住它就會從眼睛里冒出來。
(2)佩戴“五毒兜肚”,小兒免生疾病。就是端午節(jié)這一天,農村婦女為兒童縫制“五毒兜肚”,圖案為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蜘蛛五種毒蟲,將五種毒蟲繡在兜肚上給小兒佩戴,可以免生疾病。嬸嬸、大娘還將這種兜肚作禮品送給小字輩。
(3)“躲午”避災。古人認為五月初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未滿周歲的孩子要到姥姥家過端午,稱為“躲午”,意為有外公外婆保護,即躲開病魔惡鬼的侵害。
(4)帶繡荷包,系五彩線。系五彩線亦稱“纏五絲”。孩子的生母和姑姑給孩兒繡五彩荷包,系紅黃藍白黑五彩線,分別戴在頸、手臂和腳脖上。五彩線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共同抵御災病。也有說五彩線系死五毒,以保康健。
等待第一場大雨發(fā)洪水時,將五彩物件拋入水中,意為讓大水沖走瘟疫災病。還有將五彩線拋入水中變蚯蚓的傳說。據(jù)漢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五彩,辟五兵也?!庇謸?jù)清顧祿《清嘉錄》記載:“結五色絲為索,系小兒之臂,男左、女右,謂之長壽線。”
各個地方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什么
1、福建
福州端午節(jié)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黃酒、荷葉包、米粉肉等。家宴后,幼兒穿新衣、紅肚兜,佩戴用各色絲線織裹樟腦丸做成的諸如粽子、燈籠等形狀別致、色澤鮮艷的香袋,還要洗菖蒲湯,有的孩子還要在口鼻之間貼一塊雄黃煙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帶著到江邊看龍舟競賽。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2、重慶
重慶素有“巴渝大地”之稱,所謂“巴”就是蛇,古時重慶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紀80年代起,重慶人選擇在一年之中的端午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慶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響,蛇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征,婦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會繁殖后代,類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巨人的腳印生了后稷”的傳說。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進入到身體里便會與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濫殺,也不能在自己家里烹煮,一般情況下是在打谷場上煮一鍋蛇羹,全村人分享。
3、廣西
廣西南部地區(qū),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jié)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干時就堆放到平地里燒,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制容器里用清水沖濾。最后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
經過浸泡后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4、廣東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大,外形別致,狀如錐形。品種很多,有蛋黃粽子、什錦粽子、燒鴨粽等獨具南國風味,久負盛名。潮州的雙拼粽,自成一派,一頭用咸料,一頭則用甜料,一粽兩味,故稱“雙拼粽”。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5、江蘇
端午這天,揚州人作興吃“十二紅”。哪“十二紅”?紅燒魚、紅燒肉、紅燒雞、紅燒老鵝、熗黃瓜、熗萵筍、熗蘿卜、刀豆、莧菜、咸鴨蛋、雪里蕻、燒大粉或粉絲。
“十二紅”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這天,開浴室的均用菖蒲、艾葉燒水。水池里放了菖蒲、艾葉,水里發(fā)出陣陣香味,精神振奮,渾身舒爽芬芳,坊間稱“洗艾水”。這一風俗有的浴室至今尚存。老百姓家也要買菖蒲、艾葉回來插在門上,據(jù)說有驅瘟除穢之功。
6、安徽
安徽省各地,城鄉(xiāng)都是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粽為親鄰間饋贈的禮品。皖西懷寧一帶還吃“端午粑”。這種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fā)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別有風味。和縣一帶,節(jié)日中午飯,謂之“賞午”,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葷食。中午時,插筷子于庭中,以驗正午。
當涂一帶,吃粽子,還吃“五紅”菜,就是蝦子、黃鱔、咸鴨蛋、莧菜、雄黃酒。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炒蠶豆給小孩吃,說是“炒蟲蟻”,小孩就不會被蟲蚊干擾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帶,有諺語說:“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
7、浙江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面食,因為端午時節(jié),正是當?shù)匦←湷墒熘H,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jié)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jié),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jié)。每年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端午節(jié)的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jié)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忌惡日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3、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些地區(qū),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的,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jié)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