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天可以吃什么去濕氣
高溫潮濕的天氣中,皮脂分泌增加,容易導致皮膚出油、毛孔粗大等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入伏天可以吃什么去濕氣,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入伏天可以吃什么去濕氣
苦味菜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往往使人精神委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此時,吃點苦味蔬菜大有裨益。苦味蔬菜中含有豐富的具有消暑、退熱、除煩、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堿、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苦瓜、苦菜、萵筍、芹菜、蒲公英、蓮子、百合等都是佳品,可供選擇。
酵素
入伏給身體補充酵素,可以幫助我們清理體內毒素,改善伏天易出現的身體不適感。食用瑞他命酵素原液,便可以凈化血液,排出腸道毒素,增強肝臟解毒能力,使體內的毒素得到排出。另外,孝素還有調理腸胃的效果,可以改善便秘,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適合日常養生以及伏天養生食用。
食醋
入伏后天氣轉熱,排汗量也隨之增加,多吃點醋,能提高胃酸濃度,幫助消化和吸收,促進食欲。醋還有很強的抑制細菌能力,對傷寒、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有預防作用。夏天人易疲勞、困倦不適等,多吃點醋,很快會解除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
去濕氣最好最快的方法
膳食祛濕
1、紅豆薏米粥
紅豆薏米粥是祛濕的常用方法,紅豆有著祛濕補血的功效,薏米能有效祛濕,將紅豆、薏米洗凈泡半小時以上,然后將兩樣放入電飯煲中煮,最好紅豆先煮,后再煮一遍放入薏米,因為紅豆很難煮爛。紅豆薏米粥是非常適合女性食用的,能補血祛濕,長期食用皮膚會紅潤。
2、赤小豆黑豆漿
將赤小豆、黑豆、黑芝麻放入水中泡半小時以上,然后將赤小豆、黑豆、黑芝麻放入榨汁機中,放入適量的水然后榨豆漿。赤小豆祛濕,黑豆、黑芝麻補腎,黑頭發,赤小豆黑豆漿能祛濕還能幫助黑發,女性食用不僅能祛濕氣還能防止脫發白發。
3、鯽魚湯
用鯽魚、加上豆腐、蘑菇只放鹽,一起熬制成湯,鯽魚有著祛濕的功效,鯽魚湯非常適合水腫患者食用。女性食用鯽魚湯不僅可以去濕氣,產后女性還能增奶,調理身體。每個年級的女性都可以多喝鯽魚湯,能祛濕還能治療睡眠不足,緩解精神緊張,抗衰老。
運動祛濕
1、慢跑
慢跑是一種有氧運動,在國外慢跑是女性養生的第一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有效的祛濕氣,慢跑可以祛濕還能預防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老年疾病。年輕女性慢跑可以幫助緩解衰老,提高睡眠,增加皮膚彈性。
2、跳舞
跳舞是一個特別適合女性的運動,研究也表明了中老年婦女跳廣場舞有養生保健的功效,年輕女性,特別是長期坐在電腦前的女性可以去跳舞,不僅能運動去濕氣,還能美化體型,保持身材,預防腰間盤等疾病,提高女性魅力與氣質。
水果祛濕
1、蘋果
蘋果性味甘甜,蘋果性平,蘋果能健脾還能祛濕氣,女性多吃蘋果能抗氧化,緩解衰老。蘋果中有多種維生素,日常女性多吃蘋果可以提高抵抗力,預防疾病。
2、冬棗
冬棗含有及其豐富的維生素C,并且有很好的祛濕養脾的功效,女性多吃冬棗可以很好的祛濕并且幫助開胃,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入伏以后吃什么對身體好
1、餃子
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入伏這天吃餃子,是希望能平安度過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餃子
2、雞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相對來說,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倒是很有幾分科學根據。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這樣一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蘊寒,防止秋發寒病。
3、蘿卜
“頭伏蘿卜二伏菜”,從傳統意義上講,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儲存的大白菜和大蘿卜,所以種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蘿卜就顯得很重要。所謂的頭伏蘿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個10天稱為頭伏,這個季節就要種蘿卜了,第二個10天稱為二伏,這時就要種白菜了。
4、火腿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欲,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5、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眾所周知,羊肉是發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卻迎難而上,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紅油辣椒的羊肉。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當地人認為此法能“以熱治熱、發汗排毒”。“伏羊節”是徐州的傳統節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后的一個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小暑和入伏有什么區別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入伏指的是三伏天的開始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華字典中“暑”為熱,但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熱,而是炎熱。小暑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有句成語:“寒來暑往”。小暑、大暑與小寒、大寒都是直接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小暑、大暑是反映夏天暑熱程度的節氣。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今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3日。“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初伏是關于日歷法的一種說法,指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按中國的日歷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初伏從夏至日后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三伏天養生小常識
清淡飲食配綠茶,多吃苦味重調理。食療藥膳要以清熱解暑為宜。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其他如清拌茄子、綠豆南瓜湯、苦瓜菊花粥均為消暑佳肴。而炎熱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
另外,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堿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作用,三伏天氣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飲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飲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煩惱、提神醒腦,還可以增進食欲、健脾利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