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燒紙什么時候燒最好
中元節是中國歷來以久的一個節日,全國各個地方都有著有這一天里祭祖的習俗,除此外還有很多風俗習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元節燒紙什么時候燒最好,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中元節燒紙什么時候燒最好
一般晚上9點以后,12點之前
中元節燒紙時間一定要選在天黑透時再去,一般是晚上9點以后,12點之前。
燒紙錢是鬼節期間最為隆重的祭祀活動,根據地域的不同,燒紙錢的時間各有不同,有的地區會提前燒紙錢,在七月十四這天燒。但一般來說,七月十五晚上的燒紙錢活動最為隆重。
傳說七月十五晚上子時,閻王爺就要把鬼門關上,因此那些孤魂野鬼們就會趁機搗亂,人們為了防山神野“鬼”入屋,家家戶戶在屋里屋外燒紙錢,點上香和蠟紙將自家房屋圍住,小孩晚上不得出門,以防亂中被野鬼抓走。
中元節禁忌
1、床頭掛風鈴
風鈴的聲音很特別,很多人都喜歡,而貴兄弟同樣喜歡這樣的聲音。傳說如果在床頭掛風鈴的話,很容易招來好兄弟,而順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會做出些什么來都是情不自禁。
2、勿夜游
八字輕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游,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幽魂孤鬼都出來游蕩,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說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
3、勿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好兄弟燒些紙錢,然后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會同意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在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4、勿偷吃祭品
在鬼節這一天人們會為鬼兄弟準備一些祭品,因此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勿晚上曬衣服
在鬼節當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為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勿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節當天晚上還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勿游泳
鬼節這一天忌下水,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勿亂看
俗話說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們難得出來一趟自然是興奮異常的。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
在八卦靈異學中,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里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門口擺放榕樹。
10、勿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節這一天。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古書中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后,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等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于日常生活中復合儒、佛、道三教,將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稱為鬼節,稱農歷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且佛教也是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中元節祭祖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中元節燒包袱有什么講究
1、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遠”。
2、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著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
3、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不得隨意拆看。
4、卷上一卷錢紙,用白紙包好,寫上“挑夫專用”。“挑夫”即陰間的“郵遞員”,如果沒有挑夫,冥錢是無法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