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吃什么食物最好
末伏,又叫終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今年末伏已從16日開始,共10天。關于末伏吃什么食物最好該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末伏吃什么食物最好,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末伏吃什么食物最好
出伏容易秋乏,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堿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有助于消除疲勞。蔬菜是堿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產生的酸性物質,消除疲勞。
1、西紅柿
西紅柿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含的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
2、茄子
茄子能散血止痛,有收斂、止血、利尿、解毒的作用。外用可敷治腫毒,擦洗凍瘡。茄子生吃能解蕈毒。茄子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P的含量很高。
3、馬鈴薯
土豆富含鈣、磷、鉀等礦物質。尤其是鉀元素含量豐富。鉀離子有助于預防高血壓,吃后可刺激腸道蠕動,它富含的膳食纖維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因此食用土豆可以起到緩解便秘的功效。
初伏中伏末伏哪個最熱
中伏最熱
俗話說熱在中伏,2023年中伏從7月21日開始,總共20天。在這個三伏的40天里,一般來說,中伏的20天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
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末伏養生四要點
1、立秋仍要防“秋老虎”防暑降溫要繼續
入秋之后,盡管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怠慢。首先,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二是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后,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三是飲食營養要加強。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于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適當吃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能清暑熱,又可補益,可放心食用。
2、立秋還須防治“空調病”
炎熱季節,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首先,立秋以后,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里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湯。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易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3、食品、衣物防霉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在70%以上,就很容易產生霉變。食用霉變的食物后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易霉變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后,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后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
4、警惕多發咽喉炎
立秋了,年輕人成了咽喉炎發作的主力軍,大多是受涼引起的咽部紅腫。咽炎、喉炎多發與天氣變化有關。秋天空氣變得干燥,溫度也逐漸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盡量減少說話。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如果出現咽喉腫痛的現象,可以及時服用一些清熱解毒類的中藥,比如穿心蓮等。一般穿心蓮制劑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蓮浸膏,其包含了穿心蓮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其中穿心蓮乙素的含量不足1.5%。
綜上所述,大家需要掌握的秋季養生的要點是很多的。不過,大家也不要嫌麻煩,畢竟自身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否則被這樣那樣的疾病找上門來,將會受到很嚴重的折磨。
出伏什么意思
要想知道出伏的意思,科普君得從三伏開始說起:
我們常說的三伏天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所以出伏的意思,指的就是出了伏天,伏天結束,秋天快要來臨。元代的竹蓑笠翁有詩云:“蠶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葉尚憂風”,是古詩文中對出伏的一道記載。
出伏以后就真的不熱了嗎?
出伏一般與處暑節氣時間相近,一般來講,出伏就代表著出了伏天,炎熱漸消;而處暑節氣更代表著暑氣告一段落,天氣應會越來越涼爽。
出伏之后,北方會明顯感覺到涼爽,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區,涼意還不是很大,而且往往在處暑尾聲會受到秋老虎的來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
近幾天,北方地區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天氣變涼爽了,特別是早晚的時候,穿短袖短褲都會感到有些涼意。南方地區的高溫天氣雖有好轉,但仍有部分地區處于高溫狀態。據中國氣象局消息,受東移南下冷空氣影響,26日起我國南方的高溫天氣將逐漸減弱并結束。
專家提醒,由于前期南方受持續高溫影響,此次冷空氣將帶來降雨降溫,多地氣溫降幅較大,公眾需注意適時增添衣物。
伏天雖結束,謹防秋老虎
其實,按往年的情況看,往往在處暑尾聲的時候,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會再次遭受高溫天氣,也就是傳說中的秋老虎,所以今年還是不能忽略了預防“秋老虎”。
“秋老虎”炙烤西安 民眾“冬病夏治”倚石“熱療”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
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2個月不等,但“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季節交替,預防疾病不容忽視
專家提示,出伏后,氣溫波動較大,晝夜溫差加大,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怎樣預防這些疾病呢?
感冒
夏秋交替,晝夜溫差較大,抵抗力較差的人群和小孩極易患感冒。
支招:夏秋之交需注意防寒,注意室內通風,多吃新鮮蔬果,保證足夠的睡眠休息。特別注意不能因為貪吃涼就大吃冷飲、洗冷水澡、久吹空調。
腹瀉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壞,是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若有不慎,會出現胃部不適、消化不良,甚至引發腹瀉。
支招:夏末秋初,抵抗力較弱的人群,在消暑同時,注意保護脾胃。減少冰鎮食物的攝入,以清淡常溫食物為主。
呼吸道疾病
秋天氣候變化復雜,早晚溫差開始增大,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乍熱乍涼的刺激,抵抗力減弱,給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機。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癥狀也往往會加重。
支招:及時增減衣服,加強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老年人鍛煉要量力而行,可以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活動。
過敏性鼻炎
秋季天氣干燥,各種過敏因素容易“招搖過市”,刺激人的鼻黏膜,引發過敏性鼻炎。如果出現連續打十幾個、二十幾個噴嚏、鼻塞很厲害、流清鼻涕,并可能伴有頭疼等癥狀,那大多是已經中招了。
支招:預防過敏性鼻炎的.發生,首先得知道是自己對什么過敏,然后“敬而遠之”。在日常生活中,溫差較大時要注意添衣服,加強保暖;房間內空氣要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平時少與花粉、寵物等接觸;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