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末伏之后還熱嗎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節氣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末伏之后還熱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知識點,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末伏之后還熱嗎
末伏天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稱的“秋老虎”,白天熱,早晚還是涼爽的。當然也會有例外,但那畢竟是少數年份遇到的反常現象。
末伏養生吃什么好
1、烙餅攤雞蛋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進入末伏,難熬的伏天進入尾聲,天氣開始轉涼,簡單方便的烙餅成了受歡迎的食物。在餃子、面條、烙餅這三種面食當中,以烙餅的烹調方式最好。因為烙餅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過水,各種可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最小。
2、鴨肉
秋初末伏,吃肉不僅讓人覺得有些油膩,還容易上火氣躁。因此,在肉類的選擇上應首選性質偏涼,或性平的肉。俗話說“防苦夏吃吃鴨”。這是因為鴨肉性涼,具有健脾益氣,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鴨肉還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
3、黃瓜
老黃瓜可謂消暑熱的一大“法寶”。老黃瓜指的是熟透了的黃瓜。黃瓜的瓜皮本來是青綠色,但成熟時間久后會逐漸變為黃色,故又稱為老黃瓜。其清熱消暑能力強,且寒涼性少,是中伏天應對暑熱天氣的良好食材。
4、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秋令時節是鮮藕應市之時,吃些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對老年人來說,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欲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5、綠豆粥
夏日炎炎,不少主婦會熬一大鍋綠豆湯給家人當水喝。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但對于手足涼、腹脹腹瀉等體質虛弱的人,最好不要過多飲用,可選擇熬綠豆粥這種稍溫和的吃法。煮綠豆粥的時候不要加入堿。綠豆富含B族維生素,它是綠豆解暑特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彌補出汗時的營養損失。堿會嚴重地破壞多種B族維生素,同時,綠豆中的類黃酮抗氧化成分也會因為加入堿而損失。如果希望把粥煮得黏一些,可以加入少量燕麥片或糯米來“增稠”。
6、酸梅湯
到了夏季三伏天,能喝上冰涼的酸梅湯可謂是神清氣爽,而酸梅湯里有個很重要的食材,就是烏梅。中醫認為,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主治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酸梅湯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7、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肴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作用。
但要注意,綠豆芽性偏寒涼,吃多了易損傷胃氣,慢性腸炎及脾胃虛寒者、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但烹調時配上一點姜絲,或搭配些偏溫性的香菜、韭黃,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
8、鯉魚
鯉魚能除濕開胃、利水消腫,因此特別適合在三伏天這種濕熱的環境中食用。另外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同時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適合兒童、孕婦、老人等各類人群的肉類食品。
末伏過后氣候特點
1、氣溫變化
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于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華南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
2、南方“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對于剛剛走出三伏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三伏天末伏養生常識
1、規律生活:按時就餐,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吃肥甘厚味,可以多吃些富含葉酸的綠葉菜以及豆類、燕麥等。
2、保證睡眠:最好午睡一會兒,時間不宜過長,20分鐘~30分鐘即可。
3、少吃生冷:雖然仍在伏天,但是要逐漸減少吃涼的食物,保護胃腸的同時也在保護血管。
4、極泉穴護心:極泉穴可以緩解心痛、胸悶等各種心臟疾病引起的不適感,經常彈撥“極泉”能調暢氣血,進而寬胸理氣,養護心肺。方法: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第一要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彈撥時力度應柔和,動作應連貫,一般彈撥10次左右。
5、保護脾胃:飲食要清補,適當多吃酸,可收斂肺氣、防秋燥。適當補充水分、維生素和無機鹽。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注意:吃扁豆時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三伏天在哪個節氣 ?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以三伏天不屬于二十四節氣。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三伏天中的“伏”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
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天和節氣之間其實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只不過三伏天期間正好在夏天小暑、大暑、處暑這三個節氣的階段,同為夏天最熱的時間。
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有10天),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有10天),總稱為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