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
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
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需要全社會立即行動起來,查錯糾偏,厚植基礎,形成合力。
在科研領域,要倡導學術民主,堅守誠信底線,反對浮夸浮躁、投機取巧,反對“圈子文化”,著力構建健康的科研生態。
在政府層面,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正確發揮評價引導作用,大力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切實為科研人員提供有力保障,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在社會層面,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講好科學家故事,隆重表彰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和國家脊梁,在全社會營造尊崇科學和科學家的輿論氛圍,以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引導更多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志存高遠,長大投身祖國科技事業,真正肩負起未來建設者的重任。
什么是科學家精神?
從錢學森、鄧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到黃大年、南仁東……一長串耳熟能詳的名字,雖然年代不同,研究領域不同,但他們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忘我奮斗的感人事跡,凝聚成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共有的寶貴精神品質——科學家精神。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的奮斗史。
科學家精神,首先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首要因素,也是科學家精神中最需要大力弘揚、大書特書的精神。《左傳》云:“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而最高的“德”就是對祖國最深沉的愛。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前赴后繼,用自己的言行和科研成果,詮釋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科學家精神,還包括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科技工作者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決心,要努力在更多領域實現由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要在獨創獨有上下大功夫,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同時,科技創新必須是在唯實求真基礎上的創新,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躁。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回憶自己跟隨老一輩科學家突破兩彈一星的激情歲月時說:“我至今記得科研樓走廊里‘三老’和‘四嚴’的標語——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嚴格、嚴肅、嚴謹、嚴密。”“三老”“四嚴”說到底就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精神,這永遠是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此外,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都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內涵。
如何詮釋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在橫向維度,擁有完整話語體系和邏輯框架: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基石,創新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求實是科學家精神的本質,奉獻是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協同是科學家精神的支撐,育人是科學家精神的源頭;在縱向維度,“六大要素”均為歷史演繹的產物,并經受了時代檢驗和理論論證,具有鮮明的譜系化特征。以愛國主義為例,愛國固然是一種對祖國懷有深沉熱愛之心的崇高情感,固然是對祖國和人民發自內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然而在不同歷史語境下,愛國主義精神呈現“民族危難、科學救國”“民族獨立、科學報國”“民族復興,科技強國”等不同的時代主題。由此可見,中國科學家身上的愛國主義詮釋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與國家發展深度關聯,與民族命運緊密呼應,具有“與時代同向,與祖國同行”的鮮明價值取向與時代特征。推而言之,剝離科學家精神的歷史屬性論科學家精神,研究、闡釋和弘揚科學家精神難免流于空談。因而,做好科學家精神的時代主題演化,是回歸科學家精神理論本源的必然要求。
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內涵
科學精神的內涵包括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而最重要的是質疑,也就是批判性思維。
科學精神是求真,也是實事求是,求真不是簡單對錯,而是在人類知識最前沿進一步求真,去探索。施一公認為,相較于科學問題的解決,提出問題才是科研的關鍵。問題的提出包括對一個老的科學問題的重新描述,嶄新的描述是真正對世界有貢獻的。
獨立和合作亦是科學精神的內涵所在:
獨立和合作看似矛盾,實際是完全統一在一起的。所謂獨立,重大的科學發現往往來自于少數人甚至個別人,而這些人在重大科學發現的過程中經常會經受一些磨難,遇到不同的意見,他們必須堅持自己的觀點才能成功,所以我們需要獨立的思考。但是科學的發展,經常需要合作,這種合作不止局限于團隊內部的合作,更依賴于團隊之間的合作,甚至跨時代,跨行業之間的合作。
科學家精神的價值引領
1.弘揚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西學東漸以來,我國一大批科學工作者立志用科學來拯救國家,用拳拳愛國之心書寫了一部報效祖國的壯麗詩篇,他們努力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開啟了中國科技現代化進程。在新中國成立之際,我國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始終以國家民族的需要為個人發展的導向積極參與祖國建設,將家國情懷刻進了思想最深處;2018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劉永坦和錢七虎在戰亂中成長、在新中國成才,他們始終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其愛國報國忠國的感人往事深深影響著新時代青年人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們汲取報國動力與為民情懷,做到思想深處始終裝著祖國和人民,以熾熱的愛國心、堅定的鴻鵠志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砥礪奮斗,再立新功。
2.樹立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把創新當作發展的基點,依靠創新推動國家發展。回顧我國的科技發展之路,科學家始終將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上,從載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從分子培育到量子通信,他們以勇于創新、敢于超越的精神,帶領團隊攻克了阻礙科研項目進程的眾多難題。這說明,中國科技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科學家鍥而不舍的創新實踐是分不開的。創新精神是科學家打破壁壘、突破藩籬的強大動力,在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環境下,占領創新高地就是掌握國際競爭的決勝權,立足“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實現我國高科技水平自立自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以改變尖端技術被“卡脖子”的尷尬局面。在新一輪的科技競爭中,各行各業的科學家都在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努力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實現從復制者向原創者的轉變,使科技更好地為國家發展服務,從而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這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科學家身上的具體體現。
3. 構筑求真求善的求實精神。“我們要激勵更多科學大家、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創新團隊勇立潮頭、銳意進取,以實干創造新業績。”求真求實是科學發展的源流,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動力。科學家只有對學術研究始終保持好奇心與懷疑態度,才能不斷進行突破與創新。科學家精神能夠鼓舞青年學子以智慧、勇氣與批判的態度突破禁錮思想的枷鎖,以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態度積極進取,培養青年理性爭鳴的批判精神,激發青年求知若渴的探索欲望,用科學家嚴謹治學的科研態度和束身自修的學術作風引領求真、求美、求善的科技倫理觀。科學家治學嚴謹,兢兢業業,堅持解放思想,獨立思辨,并始終恪守科研道德,其中每一項科技成果的取得都傾注了科學家的智慧與心血,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科學家的求實精神,引領了良好的社會風尚。
4.發揚許黨報國的奉獻精神。奉獻是人最純真最崇高的行為,是無我的慈悲與情懷。憶往昔,無數遠在海外的科學家聽到祖國解放的號角,沖破帝國主義的枷鎖,從五湖四海奔赴新中國建設的第一線,雖然環境艱苦、條件惡劣,但是他們無怨無悔,將青春年華無私奉獻給了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與人民。看今朝,無論是在抗疫救災的一線、脫貧攻堅的戰場,還是在綜合國力的博弈中,都能感悟到科學家“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愛人民”的偉大情懷,并將個人“小我”融入國家與社會的“大我”中去,引領以奉獻為榮、以平凡為本的人生境界。我們立足時代潮頭、賡續科學火炬,用科學之火點燃中華民族復興之光。
5.形成同力協契的宏觀思維。在百年來的科學實踐中,協同精神是助推我國科技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寶貴經驗。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雜交水稻的驚世誕生、青蒿素的艱難問世、原子彈的順利爆炸等等的科學探索與科技突破,皆因成千上萬科學工作者的勁力同心、拼搏進取而取得收獲。協同合作既是推動科學進步的關鍵因素,也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導向,單打獨斗的科研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閉門造車的發展只會束縛科學的腳步。正如當下的疫情階段,我國積極搭建國際抗疫科學平臺與世界各國共享研究新數據,這是科學本身無國界的現實體現,也是超越民族的國際協同精神的時代書寫。將同力協契的科學家精神鐫寫在科研啟航的風帆上,持續增進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思維碰撞與經驗交流,著力營造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良好風氣并在團隊攻克難關的協作中體會深意。
6. 傳承甘當人梯的育人精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性格。科學家從事的科研實踐活動的動力,不僅僅源自個人的興趣、愛好,更多的是國家的使命與社會需求的驅動。做好后學之輩的“鋪路石”和“領路人”,既是青年才俊感恩前輩、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又是他們成長、成才和成功的道路選擇。對真理追求的永恒性和對未知探索的無止境激勵著人們持續拼搏奮斗。科技創新是一場“接力賽”,奮斗是一代人塑造一代人的優良品格,感恩是一代人書寫一代人的舍己情懷,責任是一代人培養一代人的擔當意識。在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目標的新征程中,需要堅定可靠的科技事業接班人接好科技創新的“接力棒”,大力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打基礎、鋪道路、指方向,實現從“零基礎”到“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