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到來意味著什么
在我國分為了二十四個節氣,而每個節氣代表的意思都有所不同,立秋也是其中一個節氣,那么立秋意味著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于立秋的到來意味著什么,歡迎參閱。
立秋的到來意味著什么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的特點
立秋,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風暴、干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開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氣候過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熱與涼的分水嶺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悶熱”,仲秋后趨向“干燥”、“涼爽”氣候特征。這是一個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
立秋節氣的含義
立秋節氣是滴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8月7日、8日或9日。從文字角度來看,“秋” 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涼風至是說,這一時節的風會使人感到涼爽,不同于暑天時刮來的熱風;白露生是說,早晨會有霧氣產生;而寒蟬鳴是說,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就一只流傳了下來。
2023年立秋是早秋還是晚秋
按上一天之中的早晚區分:2023年為早立秋
一天之中以中午為界定,若是立秋的時間是在上午的話,那么這就是“早立秋”。若是立秋的時間是在下午的話,那么這就是“晚立秋。2023年立秋是2023年8月8日02:22:41,屬于凌晨,因此是早立秋。
按農歷歷法上的早晚區分:2023年為早立秋
按照農歷的說法,若是農歷六月立秋,則就是“早立秋”,若是農歷七月立秋,則就是“晚立秋”。2023年立秋是8月8日,農歷六月廿二,因此是早立秋。
立秋三候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
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