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
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那么你知道有哪些愛國人物事跡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1
關德興,藝名新靚就,開平赤坎鎮蓮蓬塘村人,生于1906年(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他是一位品德高尚、藝術造詣極深的粵劇著名“小武”、“須生”,又是電影名演員。他與薛覺先、馬師曾齊名。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在美國舊金山,原與一家戲院簽訂三年演出的合同,但剛演了一年時間,即向院主請辭,決心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參加當地僑胞掀起的支援祖國抗戰的演出捐獻活動。院主為他的愛國熱誠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
關德興通過各種方法,奔走海外及省港各地,為抗日救亡開展宣傳義演,把募得的金錢、食品、棉衣、藥品等等寄回祖國,支援抗日。他不僅義演募捐,連自己心愛的小汽車也賣掉,全部獻給抗日戰爭,人們都稱贊他是“愛國藝人”。
抗日戰爭期間,關德興參加“勝壽年”劇團在美國三藩市演出,忽然傳來淞滬之役我十九路軍將士重創日本侵略軍的喜訊,當地華僑即掀起了一個為抗日勇士捐獻“一碗飯運動”(每人少吃一碗飯,支援前方士兵,救濟難民)。關德興為了響應此舉,便與“勝壽年”劇團同仁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他制造了一只直徑達兩米的特大飯碗,由兩人扮成難民,抬著大飯碗走在前頭,演員們分別扮成兇殘的日本兵和中國的難民,關德興則化裝成一名山東大漢,肩挑兩個大筐,筐里坐著幾個難童,啼哭呼救,以此宣傳抗日,結果獲得了巨額捐款,而關德興則為了這次活動而勞累致病。
抗戰八年,關德興為抗日募捐而不斷舉行義演,因此影響了自己的入息,難以養家,他的太太因為債務過期無法清還,被人控訴而關進監牢。慈善會的友人,都主張從他所募得的款項當中提取一、二成替他還債,但關德興嚴詞拒絕。那債主聽聞此事,深受感動,自動請求華民政務司把關師奶釋放,撤消原訴,暫不追索欠債。
1942年,關德興隨劇團轉移到廣西梧州,因為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深得當時第七戰區司令官的好評,受委托組建廣西動員委員會粵劇宣傳團;隨后又調到韶關,改稱廣東動員委員會粵劇宣傳團。
關德興的演技和武功,名不虛傳。他在演出《神鞭俠》一劇中,形象十分威武,手操一條丈多長的軟鞭,在舞臺中間點燃三支白蠟燭,他站在舞臺右側,距離蠟燭丈余遠,喝一聲,“啪”的一聲,鞭隨聲到,就打熄左邊的'燭光。要左打左,要右打右,百發百準。燭光熄了,而蠟燭依然不倒。接著,他又叫人把三支蠟燭重新點燃,聲言要一揮鞭打熄三支蠟燭。這時,臺上停鑼息鼓,臺下鴉雀無聲。只見他那長鞭飛起,矯若游龍,“噼啪”一聲響,三支燭光同時熄滅,但三支蠟燭依然不倒,觀眾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關德興擅長演關公戲,尤其是扮演關云長,惟妙惟肖,享有“生關公”的美譽。他不但扮相酷似關云長,而且具有北派的功架,又有南派的唱腔。他曾長期與名演員高飛鳳合作(高飛鳳是著名粵劇花旦),演出《岳飛》、《戚繼光》、《神鞭俠》、《水淹七軍》、《大俠甘鳳池》、《武松殺嫂》等名劇。關德興還有一門絕技是使用“金雞獨立”武藝。他可以表演單腳站立一兩個小時;還可以在“金雞獨立”時,叫高飛鳳快速跳扎,關德興再用腳背把她接住承起。
1946年,關德興率團赴上海演出,當時京劇大師梅蘭芳和京劇著名演員麒麟童、林樹森等均親來迎接。京、粵兩大劇種進行藝術交流,剔除門戶之見,雙方都演得很成功。
關德興不僅粵劇藝術水平很高,電影藝術的造詣也頗深,他是香港武打片的始創者。他曾拍了數十部很成功的影片,武打片尤其轟動。
日本投降后,關德興仍奔走于海內外,為孤兒及殘疾人募捐。后來移居香港和美國,只要是籌款善舉,他必然參加。1991年7月我國華東、華中地區十八省、市發生了特大水災,政府向世界各國發出呼吁,希望援助災區災民,80多歲高齡的關德興先后參加7月17日、7月20日香港翡翠電視臺和亞洲電視臺的籌款活動。他唱了一曲以后,向觀眾叩了九個響頭,以致前額受了損傷,還聲淚俱下,說:為救災民于危難,肌膚受損何足惜。聞者深為感動。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2
他,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在隆中便已為劉備構畫了一副戰略藍圖。他,就是三國時期,那聰明絕頂,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一位好丞相。
諸葛亮,字孔明,本是隱居于隆中的一位智者,后被劉備三顧茅廬所感動,成為了蜀漢的丞相,也為劉備出過許多計謀,助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
在我的眼中,諸葛亮是一位智者。他未出山時,便已在茅屋中得知天下大事。而且他還似乎知道劉備會來請他出山,便在隆中為劉備構畫了一副戰略藍圖,并且助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為蜀漢丞相時,他多次運用了過人的計謀,助劉備建立了蜀國,打下了基業,并與魏、吳兩國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他多次用智,多次打敗了曹操,其中最有名的是赤壁之戰,他聯名了東吳,在赤壁之戰中讓陸遜詐降,假裝給曹操“獻計”——當時曹操手下有百萬人馬,卻都是北方人士,不識水性,只要水上一有比較大的.風浪,便站立不穩、頭暈目弦、大吐不止。準確說就是暈船——讓他把所有的船用鐵索連起來。曹操一試,果然風浪對船的影響變小了。之后,他又向周瑜立下軍令狀,向上天“借”來東風,用火攻大敗曹操,結果使曹操元氣大傷,從此再無一統三國之力。
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有血有肉、感情豐富卻又遵守軍法的人。在蜀漢的后期,蜀國已經沒有以前的戰力,武將也不多了。就在這時,敵軍來襲,諸葛亮身邊的一員武將馬謖自告奮勇,諸葛亮便命他去守住街亭。但馬謖卻不懂用兵之道,把兵力全部都集中到一座山上,被敵軍用火計攻破,丟了街亭。當時,按軍法是要處斬的,可是他當時想到馬謖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但軍法嚴明,不得不行。馬謖便請求他照顧好自已的家人。諸葛亮悲傷地答應,含淚斬了馬謖。如此真情,卻因軍法嚴明而痛失一將,揮淚斬馬謖,這就是他有血有肉、感情真切之處。
同時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的丞相。他一生為國家的奉獻巨大,名傳千古。在蜀國后期,劉備病逝,無能的劉禪繼任,而他率師去伐魏,在出兵之前寫了《出師表》一文,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一篇表文,表明了自已對蜀漢的忠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有一位詩人曾這樣評價他。
諸葛亮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美名流傳千古,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忠臣,他為蜀漢奉獻了自已的一生。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3
與唐代詩人王之渙慷慨悲涼的“春風不度玉門關”相映照,玉門關外,何止是楊柳撩起的春意呢?我上小學時就讀過這首詩,小小心田,對英雄無限景仰。
后來我去新疆,在照忠祠見到左宗棠題寫的集唐句門聯:日暮鄉關何處是,古來征戰幾人還。
我知道,我的這位老鄉自從請纓西征,白發臨邊,就沒有打算過還鄉的。他在給家人的信中抒發了這樣的抱負:“天下事總要有人干,國家不可無陜甘、陜甘不可無總督,一介書生,數年任兼折,豈可避難就易哉!”他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縱然是萬丈深淵,也百折不回,寧愿馬革裹尸。一個人一旦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他就榮辱皆亡,名利皆亡,他的人格就偉大了,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左宗棠本來是一個文人,然而卻是一個為政而活的文人。戎馬倥傯間,留下了不少的對聯和詩意,憂國憂民之情,讀來蕩氣回腸。左宗棠是一個官吏,然而卻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官吏。他的官做得夠大的了,從一個布衣到一品大員,威風八面。假如他拿著俸祿,魚肉百姓,或者換一種活法,那么,中國歷史就會少了一個民族英雄,我們今天可能會站在歷史的彼岸嘆息祖國的河山殘缺。
一個民族成員的人格不僅反映了這個民族的品格與精神風貌,而且直接影響到這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與其說是破碎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說是左宗棠創造了這一段歷史。第一次赴京會試,二十二歲的左宗棠就打量西北,關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墾。他寫詩說:石域環兵不計年,當時立國重開邊,橐駝萬里輸官稻,砂磧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煩他日策,興屯寧費度支錢?
將軍莫更紓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
收復新疆了,左宗棠曾專門到福建林則徐祠拜謁,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沒有忘記完成這一使命是林公當年的囑咐和期待,他甚至以陶澍、林則徐的繼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寫對聯: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卅載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復重來。
正是這位注重于經世致用而不是嫻熟八股的.人,擔當起了匡復社稷主權的重任。左宗棠的歷史存在,深邃地透視出民族之魂。左宗堂精神、左宗棠人格,典型又真切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精髓。可以說,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傳統文人的精神典范。
我們深情地呼喚左宗棠,呼喚忠烈品格,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都需要英雄品格的凈化。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4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際,領兵抗敵,欲挽狂瀾于既倒,不幸兵敗被俘。在獄中他備嘗艱苦,斷然拒絕元人的誘降,至死不屈,最終英勇就義。他堅貞的民族氣節,萬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氣歌》氣勢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對后人的啟發很大。
宋理宗時期,奸相賈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團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統一全國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兒子趙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貫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歲的趙顯登基,成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將伯顏率大軍威逼臨安,形勢危急,朝廷急忙下詔,要各地派兵勤王??墒歉鞯貛缀鯖]有人響應,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義軍一萬余人。
文天祥,號文山,少有大志,博覽群書,二十歲中進士,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主考官王應麟稱贊他“忠肝如鐵石。”開慶年間,蒙古軍隊侵宋,文天祥屢次上書,主張抗敵,斥責權貴們惑主誤國,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歲正當盛年時就正式退休。當時有朋友勸他:“你這一萬多烏合之眾,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會有什么好結果?!蔽奶煜榧ぐ嚎犊鼗卮鹫f:“我豈能不知!但我這樣做了,天下義士忠臣就會聞風而起,奮勇保衛國家。”但文天祥帶兵到臨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難,終于未能上前線抗敵,卻被朝廷派到蒙古兵營,去與伯顏談判投降之事。
當時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謝太后作主。謝太后見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朝內又無抵擋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顏軍營求和投降。伯顏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與宋室丞相等級的人談判。右丞相陳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夢炎則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張世杰見朝廷輕率投降,氣得從海上出走,另尋機會組織反攻復國。謝太后無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臨危受命,來到元軍大營中。一見伯顏,雙方就唇槍舌劍交鋒地論起來。文天祥義正辭嚴地說:“你們蒙古若想消滅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結果,因為我們南方的廣大軍民一定要同你們抗爭到底。”
伯顏威脅說:“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實實投降,只怕今日饒不得你?!?/p>
文天祥毫不退縮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為國,哪怕刀山火海!”伯顏非常惱怒,就將文天祥囚禁起來。
不久,謝太后和趙顯終于投降,他們繞過文天祥,另派賈慶余為右丞相去元營求降。文天祥仰天長嘆,把賈慶余痛斥一頓,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稱臣已成事實。
但是伯顏并沒有善待謝太后和趙顯,反而將他們當俘虜押往元大都,并將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經鎮江時,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備,同他的隨從杜滸等十二人連夜逃脫。他們先到真州(今江蘇儀征),后過揚州,本想聯絡各地宋兵,抗元復國。但因為當地宋將輕信元朝的挑撥,懷疑他是元兵的奸細,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繼續往南奔走。最后到溫州時,文天祥聽說張世杰在福州擁立了新皇帝端宗趙昰,就又趕到福州。后來他作為朝廷的大臣,積極招募人馬,組織抗元,連續轉戰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敗元軍,先后收復了不少縣城。
端宗死后,張世杰、陸秀夫、文天祥又擁立了趙昺,繼續在南海一帶抗敵。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軍元帥張弘范大舉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轉移五坡嶺。軍中正在吃飯時,元兵突然來到。宋兵作頑強抵抗,最后全軍覆滅,文天祥被俘。
元兵將文天祥押去見張弘范。張弘范欽佩文天祥的骨氣,以禮相待,想讓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軟禁在軍營中。當時張世杰正領兵在山抗擊,張弘范知道張世杰最欽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說:“我自己無力救父母,難道可以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厚著臉皮,反復地威脅利誘,文天祥便將船過零丁洋時所寫的一首詩給了張弘范,詩中最后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睆埡敕蹲x過詩后,苦笑一聲,只好下令強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軍中擺酒慶賀,張弘范又勸降文天祥說:“現在宋室已經滅亡,你文丞相已經盡忠盡孝。如果你能像對宋朝那樣忠心對待元室,你還會當丞相?!蔽奶煜槌镣吹鼗卮穑骸皣椅覠o力救亡,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還有罪,何況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張弘范只好派人將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絕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當時,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羅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積翁去勸降,后來又親自召見文天祥,問他還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我受國家重托擔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賜我一死?!焙霰亓也辉笟⑺蛯⑺艚谠己枚嗄?。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寫下千古傳頌的《正氣歌》。他在詩中列舉了歷史上那些堅持正義的忠臣義士,認為他們都是正氣的表現,是自己效法的榜樣。其中有兩句: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民間的義士聚積了兵馬數千人,揚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為絕后患,終于下令處死文天祥。臨刑時,文天祥朝南跪拜,從容地說:“我的事情到此完結了?!比缓罂犊土x,時年四十七歲。他的妻子為他大殮時發現,他的'衣帶中有一篇文章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的書,學到了什么?從今以后,我真正做到無愧于己了?!?/p>
文天祥有一個信念:精忠報國,不管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在他看來,個人的財產、家庭、名利、官位,與國家和民族大業相比,算不了什么。他有愛國的情感和信念,團結民眾,組織義軍,全力抗敵,成為人們敬仰的對象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氣節和崇高品德,也成為了當時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5
鄧世昌,一個沉睡了千年的大地驟然蘇醒的名字,他用自己的鮮血,譜寫著一曲壯麗而偉大的生命之歌!
1894年的9月,那是一個令多數人難以忘懷的日子。日本的戰船駛入了中國的境內進行挑釁,北洋海軍迅速出擊,同日本的戰艦交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戰艦燃起了熊熊大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鄧世昌依然選擇了與敵人同歸于盡,命喪黃泉。鄧世昌壯烈的犧牲了,無怨無悔的走了,他沉沒于波濤中,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無私的'獻給了祖國!
鄧世昌,一位令我崇敬的愛國人物,雖然,黃海海戰奪走了他的生命,卻使他的名字與精神永遠的沉淀在人們心中
描寫愛國人物的作文精選:愛國人物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國的'工程師,他不僅優秀,而且還愛國,對工作一絲不茍。中國的第一條自己修筑的鐵路,是由詹天佑和學生,工人們一起修筑的。
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愛國之才呢?因為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嘲笑,毅然的接受了任務。詹天佑再動工的第一天,就對工人們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蟾拧畈欢唷@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笨吹竭@,我從“精密”“不能馬虎”“大概”“差不多”這些詞中,體會到了詹天佑對于工作,總是一絲不茍,不能有一點兒差錯。想起我自己,我是個馬大哈,常常把作業,筆袋水壺忘帶。比起詹天佑,真是大巫見小巫啊!如果讓我去修筑鐵路,依我那壞習慣,我想鐵路十年后還沒開通。我一定要該掉著壞習慣。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好好學習。長大以后,一定要報效祖國媽媽!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6
一曲胡笳救孤城
在中國歷史上,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陷入重重包圍的軍隊轉危為安的人,屈指算來,僅有幾個。而西晉時的劉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琨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將領、音樂家和文學家,也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西晉末年,匈奴騎兵經常南下騷擾中原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劉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聞雞起舞,發憤圖強,希望能收復失地,還老百姓一個安寧的生活。
公元307年,劉琨帶領部下一千余人離開洛陽,歷經艱難險阻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當時的晉陽由于戰亂頻仍,已是一座空城。劉琨到了那里,安撫流民,加強城防,重視農業,發展生產。很快,晉陽城恢復了活力,到處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匈奴騎兵再次興兵南下,圍攻晉陽城。一夜之間,五萬匈奴兵把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劉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趕緊修書一封,命人快馬加鞭送出城去,請求救援;一面在城內嚴防死守,各個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進攻。
劉琨深知晉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便守城不出。雖然匈奴人數次罵陣,劉琨都置若罔聞。他希望以拖延時間的方式來等待援軍。惱羞成怒的匈奴人卻等不了,他們數次攻城,但都被劉琨帶領的守軍頑強地擊退。匈奴人見久攻不下,索性就駐扎在晉陽城外,坐等劉琨彈盡糧絕,那時再攻城就不費吹灰之力。
劉琨在煎熬中又過了幾天,援軍還是未到。已是深夜,劉琨還在四處巡查。此時的他千鈞重擔在身,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登上城樓,看著一隊隊的巡邏士兵走過,心里稍感安心。但憑樓遠望,不遠處就是匈奴騎兵的營地,雖然燈火通明,卻寂靜無聲,顯然,匈奴人已經睡去。
劉琨深知:現在晉陽城內,糧草僅能維持半月;原本守軍才不過兩千,匈奴人幾次攻城,又損兵折將不少;援軍遲遲未到……想到這里,劉琨忍不住一聲長嘆,抒發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遠處的匈奴營地里傳來一陣騷亂,似乎被劉琨的長嘆聲驚醒??吹竭@,劉琨靈機一動,想起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的四面楚歌所懾,不戰自敗的故事。他趕緊命人拿來胡笳——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站在城樓上吹奏起來。
劉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著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憂傷的胡笳一路嗚咽著傳到了匈奴營地,好似慈祥的母親在呼喚久別的游子,又似溫婉的`妻子在思念離家遠征的丈夫。漸漸地,匈奴營地里騷動起來,許多士兵走出營地,急切地尋求聲音的來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聲吟唱,有的則黯然淚下。連年背井離鄉的征戰,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經讓匈奴士兵備感疲憊。在這異域他鄉,突然聽到熟悉的鄉音,濃濃的思鄉之情在士兵中間蔓延開來。
劉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淚流滿面,吹得匈奴士兵歸鄉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馬來報,匈奴已經撤兵北歸。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昨夜劉琨的胡笳曲,讓匈奴人軍心大亂,士氣低落,許多士兵結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領見狀,不得不下令連夜拔營起寨,退回老家。
就這樣,劉琨不費一兵一卒,解了晉城之圍。從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劉琨以他面對強敵時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稱道。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7
坐中國船去上海
1916年6月,陳毅同志和其他幾個留法勤工儉學的青年,決定乘船從重慶去上海。聯系船票的人告訴大家,有三家輪船公司的船可供選擇:一家是日本人辦的,這家輪船公司給每個乘客贈送洋傘;一家是英國人辦的,他們給每個乘客贈送床單;還有一家是中國人辦的,大概是賠了本,沒有什么送給乘客。
大家在乘坐哪家船的'問題上爭論起來。有的同學主張坐日本人或英國人的船,因為可以得點洋貨,開開眼界。陳毅對大家說:“北京青年學生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列強欺侮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重慶人民也正在抵制日貨,罷課罷市,聲援北京愛國青年。在這種時候,我們怎么能為了貪圖一點洋貨去坐外國船呢?這還有一點民族氣節嗎?”大家都覺得陳毅說得句句在理,一致決定坐中國船去上海。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8
文天祥救國
文天祥也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后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于實現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救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9
一心報效祖國
著名遺傳育種專家鄧景揚,原是在法國和瑞士經商的華僑,不惜半路出家,放棄經商,改學自然科學。
1952年,他以一個旁聽生資格,入日內瓦大學,開始學習自然科學。他已是30多歲的人了,年紀大,學習中困難重重,但是報國之心鞭策他,深夜攻讀中幾次暈倒,他也無怨無悔。1959年他榮獲了該校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先后發表了5篇科學論文,他提出的“營養物質與開花物質相互制約”的新觀點,被國際上稱為“鄧氏理論”,經常在國際書刋中被引用。
鄧景揚學成之后準備回國。他的`導師、日內瓦大學科學院院長蘇達教授聞訊后極力挽留,他反復解釋:“新中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很需要人材。我是中國人,一定要回國效力?!睂熒顬樗膼蹏鵁崆樗袆?。他放棄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工作條件,于1960年春,攜帶著種子和儀器,踏上了歸國的路程。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10
徐悲鴻賣畫
“七七事變”后,日寇到處燒殺搶掠,使數以萬計的難民逃離家鄉。徐悲鴻冥思苦想:“該如何為國家。為人民、為抗戰出一點力呢?”他決定去新加坡舉辦畫展,籌款捐助難民,同時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的道理。
1938年歲末,他來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氣。為了準備大量作品在畫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畫案前,揮汗如雨地作畫,夜以繼日地工作起來。一位華僑朋友勸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晝夜地作畫,徐悲鴻說:“我是在為祖國苦難中的`同胞作畫??!”
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鴻突然病倒了,腰部劇烈疼痛,他被迫在病床上躺了下來。腰疼尚未痊愈,他又頑強地拿起了畫筆。畫展如期開幕,華僑們踴躍支持祖國抗戰,競相購買徐悲鴻的作品。畫展結束后,他把賣得的巨額畫款,全部捐獻用來救濟難氏,自己分文不取,連路費也是自己負擔。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11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p>
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12
情系蒼生無愧于詩壇圣哲,心在魏闕豈是杜陵布衣。——題記
你出身名門,卻潦倒終生;你是孤獨的旅人,靈魂的歌者;你以詩為史,兼濟蒼生。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詩圣——杜甫。
千年后的今天,獨坐窗前,聽窗外風聲呼嘯,我不由得走進了你的茅屋,領悟到你詩中的真諦。
那是安史之亂期間,戰火彌漫了整個中原大地,“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你帶著一家老小,四處輾轉奔游,在朋友的幫助下,終于定居成都,蓋起了一座茅屋。
讀著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佇立在茅屋前孤獨的少陵野老。
農歷八月,已是深秋,怒號的秋風刮過竹林,刮過塘坳,刮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憐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著你,看你拄著拐杖,佇立門前。連年的戰亂使你未老先衰。四十九歲已“老無力”的`你面對群童抱走茅草,聽著他們的陣陣嘲諷,無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獨自嘆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風剛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徹夜難眠。
剛剛過上安穩的日子,秋風又吹破茅屋,生活對你如此不公平。此時,“哀民生之多艱”的你發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訪舊半為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脫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我不禁為你推己及人的胸懷而欽佩不已!
幾百年后,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而杜甫僅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卻能心憂黎民,情系蒼生。這是一種多么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著頭的,因此他總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著頭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腳下的土地?!鼻旰?,再次品讀杜甫那首沉郁頓挫的詩作,我真正領悟了那憂國憂民的悲涼,走進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響后世,也激勵著我前進!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13
非典是2003年中國人抹不掉的共同記憶,平時很少流淚的人,那個時候也會淚流滿面。平時很少動心的人,那個時候也會怦然心動。在那充滿疑慮、充滿期待的日子,有一個人讓我們踏實、讓我們感動,他就是鐘南山。
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鐘南山以科學家的無畏一語定乾坤:非典可防可治!在疫情最嚴重時,他以一個醫生的醫德主動請纓:“把最危重的病人轉到呼研所來”,這淡淡的一聲,無異于平地驚雷般的“向我開炮!”這一聲之后,是他以66歲的`高齡,連續38小時救治患者的身影。他說:“在我們這個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鐘南山不僅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敢醫敢言的道德風骨和學術勇氣更令人景仰。中國知識分子最寶貴的精神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唯上,不信邪,敢擔責任。緊要關頭,他勇敢地否定了有關部門關于“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使廣東成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14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最終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可是,茅以升沒有理解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茖W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泵┮陨卮稹翱茖W雖然沒有祖國,可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此刻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愛國人物事跡材料簡介篇15
讀了《愛國英雄王二小》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王二小這個少年英雄,更敬佩王二小等其他抗日英雄們,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1942年10月25日,十三歲的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見鬼子進山掃蕩,王二小為了不讓鬼子發現隱蔽著八路軍和鄉親們的山溝,故意暴露自己,與鬼子周旋,并假裝給鬼子帶路,把鬼子引到八路軍的埋伏圈。那是條死路,鬼子很快就發現上當了,舉起刀,狠狠地刺向王二小的胸膛,高高地挑起,把他摔在巨石上。與此同時,槍炮聲四起,八路軍全殲了這股敵人,但王二小也英勇犧牲了。
王二小,他小小的年紀,竟會不顧自身安危,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且遇到敵人,竟然能如此冷靜、勇敢。他又怎會不知道,自己把敵人帶進埋伏圈,必定是死路一條。但是,王二小為了八路軍的安危,為了黨和人民,寧愿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的冷靜、舍己為人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我震驚了,誰不珍惜寶貴的生命呢?王二小只是一個兒童,卻為國捐軀,這讓我第一次明白,原來兒童也可以愛國!有了那些為國捐軀、舍己為人的抗日英雄們,有誰能打倒團結奮斗的.中國呢?雖然抗日戰爭勝利了,但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幫助別人,從小事做起,傳播正能量,將愛心播撒,讓希望萌芽,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越來越好。
雖然我們不知道王二小長什么樣,但我們相信,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會永遠激勵人們:少年強則中國強!國家強大的光輝背后是英雄烈士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富強,請記住這個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