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
杰出人物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你知道哪些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精選篇1
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后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盡管有才干,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雙方爭執不下,最后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么也不提供。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來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精選篇2
熟識著名電影演員魏鶴齡的人都知道,他有個愛打瞌睡的毛病,只要一停歇下無論在什么場合,他都能立即睡過去。為此,他曾鬧出不少笑話。抗戰時在重慶,他演話劇《重慶二十四小時》,他飾演的角色是受傷躺著的。一次演出時,他真的在舞臺上睡著了,該他說臺詞時,竟是鼾聲,惹得觀眾捧腹大笑。
解放初,魏鶴齡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周恩來一見他就關心地問道:“老魏啊,你還打瞌睡嗎?還忘臺詞嗎?”原來,當時在重慶工作的周恩來也知道魏鶴齡的這個毛病,記得這段趣事,并始終關心著他。
魏鶴齡憨厚地一笑,老老實實地點了點頭。
周恩來關切地拍了拍他的肩頭,要他注意身體,多為人民演戲。
事后,魏鶴齡回到上海與夫人袁蓉談起這件事,他眼中噙著熱淚:“周總理的記性真好,連我愛打瞌睡、愛忘臺詞的事他都記得,而他要記的事又是那么多……”魏鶴齡什么都容易忘,唯獨周總理對他的關懷永不忘。他一直牢記著周恩來的“”囑咐,抱病演出,演了不少好影片、好話劇。毛澤東與周恩來曾兩次接見他,并同他一起合影留念。在接見前,魏鶴齡生怕在這樣重要的時刻也會打瞌睡,他叮囑趙丹等同被接見的老朋友,務必在他欲打瞌睡前重重地擰他一把!有年夏天,周恩來請赴京開會的魏鶴齡和幾個電影界人值同去家中做客。飯后,演員們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周恩來也與大家一起跳舞,見大家高興,他心中也格外舒暢。
一曲舞罷,周恩來忽然發現魏鶴齡一人孤單單地坐在一邊,似乎睡意又起,便走過去關心地問:“老魏,為什么不跳舞?”魏鶴齡驚醒了,他尷尬地答道:“我穿著短褲,與別人跳舞不禮貌。”
周恩來看了看他,笑了:“老魏啊,你干嘛不早說呢?”他立即讓人把自己的一條長褲取來,讓魏鶴齡換上。當魏鶴齡也起舞在歡樂的人群中時,總理抱著雙臂笑得那么歡暢……
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精選篇3
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所以如此熟悉中國人民的.生活并進行成功的描述,完全得益于她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經歷。她在中國度過了將近40年,而這40年是她一生最難以忘懷的歲月。
賽珍珠一貫對中國社會的狀況和發展很關注,她住在南京時,手邊有一份英文雜志,叫《中國評論周報》,她每期必看,而且一頁頁看得非常仔細。其中,新辟的一個閑話中國政治、社會、日常生活的專欄《小評論》引起了她的注意,《小評論》專欄作者林語堂對事物新鮮獨到的觀點,銳利確切的筆鋒引起了她的興趣。
1933年一個晚上,林語堂邀請賽珍珠到家里吃飯。他們談起了以中國題材寫作的外國作家。林語堂突然說:“我倒很想寫一本書,說一說我對我國的實感。”賽珍珠十分熱忱地說:“你完全可以做得到。我盼望已久,希望有個中國人寫一本關于中國的書。”
1934年,賽珍珠讀罷林語堂《吾國與吾民》的手稿,喜出望外,忍不住拍案驚呼:“這是偉大著作!”并親自為該書撰寫近4000字的序言。林語堂對賽珍珠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在《吾國與吾民》自序中說:“我首先應該感謝賽珍珠女士,她自始至終給我以親切的激勵,付印之前,她替我通篇審閱過我的原稿。”《吾國吾民》是林語堂與賽珍珠的首次合作,它的成功,使兩人彼此名利雙收。
1936年初,林語堂接到美國夏威夷大學請他去執教的邀請,加上賽珍珠的不斷催促,林語堂于是決定赴美生活一段時日,用來專心寫作。到美國后,林語堂攜妻女暫住在賽珍珠在賓州的家里,和賽珍珠夫婦結為至交。
1937年3月初,也就是林語堂到美國整整7個月后,他開始用英文寫作《生活的藝術》,該書次年成為全美國最暢銷的書,高居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個星期之久。林語堂之所以在美國文壇有一定的影響,與賽珍珠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林語堂和賽珍珠一起創作過劇本,還打算共同把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翻譯成英文,后因難度太大而改變初衷。林語堂便借鑒《紅樓夢》的藝術形式,于1938年8月8日至1939年8月8日寫成了70萬字的《京華煙云》,立即把《京華煙云》完稿的消息打電報告訴賽珍珠夫婦,賽珍珠在回電中盛贊林語堂說:“你不知道你的創作是多么偉大。”《京華煙云》獲1975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50年代林語堂為了研制第一架中文打字機樣機——“明快打字機”向賽珍珠夫婦借錢碰壁,這件事對林語堂的刺激很大。盡管如此,他很快又用東方君子和西方紳士的氣度找到了心理平衡。《蘇東坡傳》寫成后,他不僅將書稿仍交賽珍珠夫婦的莊臺公司出版,還將其后一部長篇小說《唐人街》也交給了莊臺。1953年,林語堂的長篇小說——與《京華煙云》及《風聲鶴唳》構成小說三部曲的《朱門》由莊臺出版了,這是莊臺出的林語堂第13部著作,也是他在莊臺出的最后一部著作。
林語堂的作品都譯成十多種不同文字,許多書非常受歐洲南美歡迎。賽珍珠及其丈夫沃爾什都是他的好友,不僅鼓勵他用英文寫作,而且多年來給他的作品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或許,沃爾什因此認為林語堂的作品的外文翻譯版稅,莊臺公司收費應該高于通行的標準,林語堂也應該“知恩圖報”。一般來說,書的海外版及外文翻譯版的版稅,原出版公司只抽10%,而莊臺公司居然抽50%。不但如此,書的版權應該屬于作者,而林語堂由莊臺公司出版的書版權均屬于莊臺公司。這樣一算,這么多年來,林語堂著實吃虧不小,他說,“過了一二十年才發現朋友開書局也是為賺錢的。”
林語堂遂請律師辦手續將他所有的書的版權劃歸自己。沃爾什夫婦大感驚奇,賽珍珠打電話給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問:“你的父親是不是瘋了?”20年后,林語堂回顧往事還生氣地說:“我看穿了一個美國人。我二人的交情,可以說情斷義盡了。我決定就此絕交。”
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精選篇4
為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才有。那些為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斗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為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為祖國富強而奮斗。他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只有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后,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里裝著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價值。
中國現代杰出人物事跡精選篇5
謝晉元團長帶領八百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五十萬名中國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一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迷夢。
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戰起,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當時的上海是東亞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里,日軍先后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血肉磨坊"。
戰爭相持至十月底,日軍登陸杭州灣,大上海全部陷于敵火包圍之中,中國統帥部以拖延時間之戰略目的已達,為從長遠計,決作戰略上之轉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萬國軍退出上海戰場。謝晉元團長奉命守閘北繼續作戰,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巨任務。
謝晉元,廣東蕉嶺縣人,黃埔軍校四期學生,他臨危受命,率兵轉守蘇州河北岸,并選定四行倉庫為據點,單線作戰,帶領八百名官兵誓死奮守,孤軍為了表明決心,大家都預立遺囑,交人帶出,以明心志。四行倉庫實際是金城、鹽業、中南、大陸等四個銀行的聯合棧庫,位于蘇州河北岸,倉庫樓高六層,建筑堅固,為閘北一帶、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軍發覺我軍全線撤退,立即跟蹤追擊。日軍在閘北正向前搜索之際,不料忽被四行倉庫屋頂之彈雨掃射,日軍一時人仰馬翻,亂成一片,此時日軍尚不知彈雨從何而來。之后發現四行倉庫內留有國軍,于是對倉庫實行三面夾攻,雙方沖鋒肉搏,戰況激烈。謝晉元團長親率下屬于四行倉庫外布陣迎戰,痛殲日軍,殺敵無數。
一時全閘北各地之敵軍,分路向四行倉庫集中圍攻,其中有敵軍二十余人,在蘇州河畔夾攻,這時有一位在六樓守望的壯士看見,立即全身縛滿手榴彈,突由六樓平臺對準敵人躍下,一個大炸彈自天而降轟然爆炸,煙硝飛揚中,二十余敵兵化為泥灰肉醬,而我壯士亦血肉橫飛,忠勇殉國。隔岸民眾看到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稱快,但也為這個英勇壯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在蘇州河畔眼見對岸日旗遍布,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便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送進四行倉庫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曉,謝晉元團長率領所屬肅立天臺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當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報,都報道四行孤軍奮斗和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全體市民,冒險潛入倉庫向孤軍獻旗種種細節。
自四行倉庫屋頂懸掛國旗后,全國人心振奮,并且轟動世界。日軍_見全球輿論贊揚國軍,痛憤之極,所以向公共租界_提出嚴重威哧,要求迫令孤軍投降,或撤入租界繳械。一方面向孤軍發動猛攻,自早到晚,連續四次進攻,但均遭孤軍擊退,敵人傷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敵軍又大舉進攻,用小鋼炮及機關槍向四行倉庫密集射擊。并有敵機數架在上空助戰。孤軍沉著應戰,逐一殲滅。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少將,因見我軍英勇作戰,深受感動,除了購贈糧食送給八百壯士充饑外,他更親自進入四行倉庫拜會謝晉元,建議孤軍自租界撤出,英國駐上海領事愿給予協助,但謝團長答道:"我們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們蔣委員長的命令,否則我們寧愿戰死。"
后來,各國使節團透過外交關系,正式提出照會,要求我政府下令撤離孤軍,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國僑民。中國_再三考慮,以八百壯士已完成掩護國軍主力撤退的任務,決定電令倉庫守軍撤出并轉進租界,四行倉庫守軍只得服從命令,揮淚撤離。
三十一日凌晨,謝晉元率部冒死突圍,日軍水陸射擊,八百壯士且戰且走,英軍司令在橋頭接應,數萬市民隔岸聲援,情緒沸騰,幸而謝團長沈著應變,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搶越橋頭,雖有傷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軍們成功奮守四行倉庫,完成了掩護五十萬國軍撤退的任務。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謝晉元在上海租界軍營內,突遭四名漢_持刀刺殺,當場倒地殉國。一代民族英雄與世長辭,但他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光榮戰績,震驚中外,名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