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跡
大家要學習吳孟超,學習他的敬業精神,學習吳孟超的一片仁心,學會關愛他人,體貼他人;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跡【篇1】
仔細讀過吳孟超院士的資料,感動之余,不禁為他高尚的人格、無私的胸懷、崇高的境界所折服,他為共產黨員立起了標桿。廣大黨員干部應當認真學習吳孟超的先進事跡,在學習中要注意“知不足”、“不知足”。
在愛黨愛國上“知不足”。由于對祖國懷著深深的愛,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___開始后,因受華僑身份牽連,黨支部停止了他的組織生活。但他仍然深深地愛著黨,堅持交黨費,寫思想報告。然而時下,有的黨員干部擺不正自己同組織的關系,干一點事就向組織要回報,剛剛提拔就向組織要求再“進步”;有的受不得半點委屈,有少許不如意,便滿腹牢騷。與吳孟超院士相比,這些黨員干部的 “委屈”要小得多,甚至是微不足道。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吳孟超的愛黨愛國情懷,進一步加強黨性鍛煉,堅定理想信念,把為黨爭光、為國爭氣,作為自己的崇高信念和終身追求。
在服務群眾上“知不足”。當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經費緊張時,有人建議醫療費漲價,卻遭到吳孟超的強烈反對,“老百姓熱愛共產黨,擁護共產黨,說到底就是因為這個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發展為了誰?如果大樓建高了,蓋好了,而老百姓卻看不起病,我吳
孟超不會開心啊……”為了給病人省錢,他做了三條規定:只要確保療效,用藥能用便宜的不用貴的,能用國產的不用進口的;不準給病人過度檢查等。當前,少數黨員干部群眾意識淡薄,對待群眾“冷、橫、硬、推”,有的甚至與民爭利。廣大黨員干部應當像吳孟超那樣,堅持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以讓群眾得實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做事情,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愛崗敬業上“不知足”。吳孟超對技術可謂是精益求精,爐火純青——他創造的“吳氏刀法”以精準見長、快速著稱,心到刀到,如行云流水。即使這樣,他仍不顧89歲高齡,堅持每晚在臥室繼續工作,雙休日經常到病房查房,撰寫論文,并且每年主刀完成近200臺手術。廣大黨員干部應當學習吳孟超的敬業精神,立足本職工作,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能力,兢兢業業、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不辜負組織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跡【篇2】
吳孟超曾一度沒有坐鎮門診。但陸續有患者攔路求醫,而且,多是跑了許多醫院,沒人收治的,怎么辦?
已經配合吳孟超做了5000多臺手術的護士長程月娥這樣說過:“吳老的門診病人都是條件最差的。”我問什么意思?她說,一是病很重,二是很窮。我再細問,知道這“窮”的含義包括一看就知道這是包不起紅包的,何況病很重,說治不了,不收你,不算錯誤。但到吳老這里,吳老就收下來了。
看到有這樣的病人求醫無門,吳孟超覺得是自己的恥辱。他恢復了他的“星期二門診”。設在星期二,因吳孟超作為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的院長,周一有必要的院務工作,星期二上午安排門診,可見已非常重視。他還經常外出主持學術會議,參加重大疑難疾病會診。盡管如此繁忙,他仍堅持看門診,碰到外出誤了“星期二門診”的,他回來后要補上。
他的“星期二門診”共12個號,掛號必須實名,而且需要患者過去的病歷。這么做是為了杜絕號販子炒號,否則吳孟超的一個號幾千元都有人要。如果說他堅持的“星期二門診”是先進事跡,這里其實是有憂傷的。這些“星期二故事”折射出,貧富差距在以貨幣的形式改變著不同人群的命運。不斷進步的先進醫學,更好的醫療環境和優質服務,是向富人傾斜的……吳孟超能改變什么嗎?每周12個號,他能做多少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有人建議吳孟超的掛號費理當高一些,吳孟超不同意,而是始終與其他專家號一樣。吳孟超籌建肝膽醫院,得到了多方支持,但經費仍有缺口,有人建議,你們醫院的肝癌治療費與其他醫院相比低不少,放開一點,錢就來了。吳孟超說,醫療費長個一兩萬,對有錢人不算啥,可對不少老百姓來說,就會有人進不了醫院的門,上不了手術臺,甚至失去生的希望。
吳孟超還盡量給病人開便宜的藥,不做不必要的重復檢查。他還要求本院醫生都要想方設法為患者減輕負擔。如今做手術,可以用器械縫合,方法簡便,但要增加費用。吳孟超說:“咔嚓”一聲,一千多元就花掉了,這可是一個農村孩子讀書一年的費用!這個90歲的科學家堅持用手工縫合,是不是有點像個納鞋底的鄉村婦女?正是這個形象,聯系著一種偉大的傳統。
吳孟超被推薦參評國家最高科技獎,上級派人對他進行考核,確定第二天上午和他談話。機關考慮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的手術。吳老得知后,堅持手術不能推遲。考核組的同志感到不解:這是個什么病人,怎么這么重要?第二天下午談話時禁不住問了一句:“吳老,上午在給誰做手術啊?”吳孟超說:“一個河南的農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窮,鄉親們湊了錢才來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對他們都是負擔。實在抱歉,讓你們等我了。”考核組的同志聽了肅然起敬。我們還能說什么呢?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跡【篇3】
在中國歷史上,最令人驕傲的外科醫生莫過于華佗。他用“麻沸散”給病人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華佗被尊為“外科鼻祖”。華佗家族是個望族,到華佗出生時已衰微。其名“佗”,有負載之意,寄寓著家族期望他振興門庭。長大后的華佗卻肩負起另一種重擔。他處在東漢末,戰亂頻仍,疫病流行。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粲曾有《七哀》詩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華佗不只是外科醫生,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還精于藥學,“麻沸散”便是在此基礎上的創造。他是個想盡各種方法去解決生民病苦的醫生。所以一生不愿做官,愿奔走民間,行醫客旅,拯救了無數生命。
中國最著名的藥王是孫思邈,他的故鄉陜西省耀縣孫家源有中國最壯觀的藥王廟,其中還有后人紀念孫思邈父母的殿堂。他的父母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們的自小多病的兒子日后會成為名垂千古的醫生。在婦女的命運令人心酸的時代,孫思邈的醫學巨著《千金要方》把《婦人方》列在卷首,接著是《少小嬰孺方》,由此也為中醫婦科和兒科發展為專科奠定了基礎。何謂千金,孫思邈在《序》中寫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有心觀察可一再看見,歷史上那些醫學圣手,都因有一顆深切關懷平凡生命的偉大心靈,才會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地去鉆研醫術治病救人,才積累起高超醫術。這樣的醫生就是蒼生大醫!
吳孟超繼承了這種偉大的品德。已經90高齡的吳孟超孜孜不倦地為建設中的安亭新院奔忙,其實是在為自己去世之后的肝癌防治事業深謀遠慮、鞠躬盡瘁。他期望通過這個巨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中心,把中國和世界上有志于這項事業的人才會聚于此,通過30—50年的努力,找到阻止肝癌形成和治療肝癌的根本途徑,最終戰勝肝癌!所以,我以為吳孟超就是為了戰勝肝癌而來到這個世界的。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跡【篇4】
吳孟超先進事跡 60年前,他搭建了我國第一張肝臟手術臺,從此再也沒有離開;年屆九旬,手中的柳葉刀游刃肝膽,精準不減當年;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在“感動中國20__人物”評選中,一生與患者肝膽相照的吳孟超院士以德才兼備的大醫風范當之無愧地獲選。繼20__年1月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后,這位至今依然堅守在醫療一線的老科學家再一次感動了中國。
吳孟超奠定了我國肝臟外科解剖學基礎,開創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帶領中國肝臟外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更加讓人感動的是,他始終將裘法祖老師的教誨裝在心里,為將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可以不顧個人的榮辱得失。他每每向學生強調:“一個好醫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裝的是人。”他每次接診,都與病人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冬天查房,他總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熱,再去觸摸病人的身體,還常常用額頭去感覺病人的體溫。做完檢查,他也不忘順手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擺好床下的鞋子。每年大年初一,吳孟超都早早地來到病房,給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聲祝福。他還在醫院里定下規矩: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便宜的藥,盡量減少重復檢查。
很多人覺得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吳孟超事業的頂峰了,可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絲毫不肯停步,又聯合湯釗猷、顧建人等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發病機理與防治”的建議案,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目前,他正在領導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新院,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他說,過去的自己是一個實踐者,現在的自己更是一個肝臟外科未來事業的“搭臺人”,而他的同行們則敬佩地稱他為“無影燈下的常青樹”。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跡【篇5】
很多人都想知道,吳老的手術成功率為什么那么高,為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術,更不是靠運氣。他真正的過人之處,是他對待每一臺手術都極其認真負責。
盡管吳老醫術高超、經驗非常豐富,但他對每一臺手術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不管這個病人是誰,不管病情輕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結果多么肯定,他都要在動手術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醫生做一次術前病灶確認,上手術臺之前,還要在看片燈上再次查看病變部位,驗證一下,好做到萬無一失。
當遇到比較復雜的病情時,吳老一定要召集專家會診。一次會診不滿意,就再來一次,甚至換一批專家會診,充分吸納各個方面的意見,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預見到,把各種應對措施都制定好,他才會上手術臺。
我想,這就是吳老的手術為什么總是做得那么好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我每次跟他上手術臺,心里就很有底氣。
去年冬天,上海有個肝癌病人,在一家醫院做手術,腹腔打開后,醫生說,這個腫瘤靠腔靜脈太近,沒法切,我們這里正好有肝源,建議做肝移植。病人經濟條件不允許,醫生就把刀口又縫上了。他的家人不甘心親人就這樣等死,找到了吳老。
吳老仔細研究了病人的資料,覺得切除腫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他沒有輕易動手,而是兩次組織專家會診,并把病人的親屬請到會診現場,詳細地了解病人的情況,每次會診都用去了很長時間。吳老這樣嚴謹負責,幾次把病人親屬感動得流淚,他們說:“吳院長,我們先來找您就好了。你們這樣認真,我們到這里看病,就是治不好,也認命了。”
手術開始了,這時,我注意到吳老十分從容,上臺、開腹、探查、剝離、切除……流暢地操作著,一切就像以往做過的無數例高難度手術那樣,最后是有驚無險,成功地把腫瘤切了下來。走出手術室,摘下口罩的時候,吳老輕輕地說了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就這輕輕的一句,忽然讓我非常感動,沒有百遍千遍的琢磨,哪有吳老所說的“容易”?
42天后,病人平安出院了,他拉著吳老的手說:“我這條命是您給的,您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救命恩人!”
我上學的時候就聽說,吳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稱“中國第一”的手術,來醫院手術室后,又親眼看見他做了許多別人從沒做過的手術。很多人說,他有做手術的天賦。我很清楚,比他的天賦更為寶貴的是,他總以開放的胸襟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他那虛懷若谷的精神,讓我們深受教育。
吳老有個學生叫陳訓如,在成都的軍區昆明總醫院工作,最早在我國應用腹腔鏡開展腹部手術,并取得明顯效果。吳老感到這項技術很好,提出派人去學習。有人說,在國內,我們醫院是領先的,有必要去學他們的嗎?吳老說:“不能這么講,只要是先進的、對病人有用的,我們都應該學。”陳訓如聽說吳老要派人來學習,連忙打電話給吳老說:“您就別派人來了,還是我去上海給您匯報吧。”吳老說:“這項技術你運用得早,你就是老師嘛!這次我派人先去學,過些日子,我也要去學的,你可不要留一手啊!”正是在吳老的倡導和帶動下,我們醫院在國內最早把這項技術應用到肝臟手術上。
1994年2月,一位19歲的大學生遭遇車禍,被急送到我們醫院,當時昏迷不醒,已處于休克狀態。經診斷,這位大學生腹部閉合傷、肝臟破裂、顱腦外傷,生命危在旦夕。吳老和專家們緊急會診,感到病人傷得這么重,如果實施開腹手術,他將難以承受。吳老決定立刻施行“腹腔鏡下肝破裂修補手術”,經過多名醫生的全力搶救,只用了90分鐘,就補好了全部裂口,止住了肝臟出血。學來的這項新技術,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
讓我特別佩服的,還有吳老那種面對險情不回避的敢于擔當的精神。外科醫生在手術中,遇到處理不了的意外情況,需要其他醫生來救場,這是免不了的事。不過近些年,由于醫患糾紛增多,擔心出了問題責任不好劃分,愿意主動救場的醫生漸漸少了。但在吳老這里,不管哪個醫生求援,他都是隨叫隨到。他還專門定下一條規矩:“任何時候、任何人,只要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不管我在干什么,都要及時向我報告,我會立即趕來支援。”
記得一天中午,吳老剛做完一臺大手術,出來路過2號手術間時,從里面跑出來的護士告訴吳老:手術大出血了,正在搶救!吳老一聽,轉身就沖進房間,只見手術臺上病人的腹腔內都是血,止血的紗布已經用了200多塊,地上4個2500毫升的大玻璃瓶都裝滿了血,眼看情況就要失控,看得出來,主刀醫生有點頂不住了。吳老立馬上臺,果斷剪下兩根紗布帶子,沿著血管瘤和正常肝組織的分界線,迅速把出血部位捆扎起來,巧妙地緩解了出血。要知道,用紗布帶子捆扎肝臟的出血部位,這絕對是一個非常規動作,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做的。那一幕,至今想來都讓人驚心動魄。事后我問吳老:“您當時想沒想過,如果搶救失敗,可能毀了你一世英名啊!”吳老一聽這話,臉就板了起來:“是我的名聲要緊,還是救病人的命要緊?”那一刻,我覺得,吳老雖然只有1米62的身高,可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