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君王事跡素材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你知道哪些中國著名君王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國著名君王事跡素材整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文帝改革風俗
北魏自從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決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谷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風俗。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么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遷都洛陽,我們也愿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后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后,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么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后,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梁武帝做和尚
北魏發生內亂以后,南方的梁朝曾經幾次起兵北伐。但是梁武帝指揮無能,不但不能恢復土地,反而死傷了無數軍民。北魏分裂后,也沒有能力再進攻南方,梁朝才有一個比較長的安定時期。
梁武帝看到宋、齊兩個朝代都因為皇族之間互相殘殺而發生內亂,他就對自己親屬格外寬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語教訓一番,從不辦罪。梁武帝有個六弟臨川王蕭宏,是個貪得無厭的人,盡情搜刮財富。臨川王府內室后面有幾十間庫房,平日鎖得嚴嚴實實的。有人懷疑里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發,說蕭宏私藏兵器,準備造反。
梁武帝聽說他弟弟要奪他的權,也有點吃驚,親自帶領禁軍去搜查。蕭宏一見梁武帝,神色慌張。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蕭宏把庫房全部打開,讓他挨間檢查,打開庫房一看,發現其中三十多間庫房里都堆滿了錢,共有三億萬以上,其他的庫房里囤積著布、絹、絲、綿等雜貨,更是多得不計其數。
蕭宏跟在梁武帝后面,心驚膽戰,怕梁武帝發現了他的贓物,一定要辦他的罪。想不到梁武帝檢查完了,轉過身來,笑嘻嘻地對蕭宏說:“阿六,你的日子過得不錯嘛!”
打那以后,他知道蕭宏不會謀反,反而對蕭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對親屬和士族百般縱容,對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誰觸犯當時的法律,就要嚴辦。如果一個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罰做苦工。這樣,貴族官僚有恃無恐,更加橫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開殺人,都沒有人敢干涉。
有一個正直的官員賀琛上了一個奏章,對梁武帝提出四條意見,說現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殘酷,百姓實在受不了:官員窮奢極侈,浪費太嚴重;奸臣當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
大造官府,沒完沒了,百姓終年服役不得休息。
賀琛說的條條是事實,但是梁武帝一句也聽不進。他口授一道詔書,責備賀琛。在那份詔書里,他把自己說成一個天底下少有的賢明君主,又是勤勞,又是節儉,把賀琛的意見頂了回去。
梁武帝也是個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里去燒香拜佛,講解佛法,說這樣做是為了替百姓消災積德。到了他年老的時候,更干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舍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皇帝做和尚,這還是破天荒第一次。可是皇帝說要出家,誰敢反對!再說,那時候佛教盛行,皇帝肯做和尚,還表示他對佛法的虔誠哩。
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宮里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后來他一想,這樣做不妥當。因為按當地的風俗,和尚還俗,要出一筆錢向寺院“贖身”。皇帝當了和尚,怎么能夠例外。第二次,他又到同泰寺舍身,大臣們請他回宮,他就不答應了。
后來,大臣們懂得他的意思,就湊了一萬萬錢到同泰寺給這位“皇帝菩薩”贖身。寺里和尚能夠收進一大筆錢,怎么不高興,當然同意他還俗。大臣們就排了儀仗,到寺里把他接回來。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個新花樣,他到同泰寺舍身的時候,說他為了表示他對佛的虔誠,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還把他宮里人和全國土地都舍了。
舍的多,贖的錢當然應該更多。過了一個月,大臣們就湊足了二萬萬錢去把他贖了回來。
說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里的一座塔被火燒了。和尚趕快報告梁武帝。梁武帝合著手掌,說這一定是惡魔干的。他又下了一道詔書說:“道越高,魔也越盛。我們要造更高的塔,才能壓住魔鬼的邪氣。”
過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們又花了一萬萬錢把他贖回來。梁武帝前后做了四次和尚(一說是三次),大臣們一共花了四萬萬贖身錢。這筆錢,當然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梁武帝熱心做和尚,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亂不堪。有個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發動了一場空前的大叛亂。
李元太原起兵
李淵本來是隋王朝的貴族,靠繼承祖上的爵位,當上了唐國公。公元617年,隋煬帝派他到太原去當留守(官名),鎮壓農民起義,開始他也打過幾個勝仗,后來看到起義軍越打越強,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緊張起來了。
李淵有四個兒子。第二個兒子李世民那時候剛十八歲,是個很有膽識的青年,平時喜歡結交有才能的人。人們也覺得他慷慨好客,喜歡跟他打交道。他看準隋朝的統治長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晉陽(今山西太原)縣令劉文靜,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劉文靜跟李密有親戚關系。李密參加起義軍以后,隋煬帝下令捉拿李密親友。劉文靜受到株連,被革了職,關在晉陽的牢監里。
李世民聽到劉文靜坐了牢,十分著急,趕到牢監里去探望。
李世民拉著劉文靜的手說:“劉大哥,我來探望,不但是為了敘敘友情,主要是想請您幫我出個主意。”
劉文靜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說:“現在皇上遠在江都,李密逼近東都,到處都有人造反。這倒是打天下的好時機哩。我可以幫您收集十萬人馬,您父親手下還有幾萬人。如果用這支力量起兵,打進長安,號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興地說:“您真說到我心里去了。”
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劉文靜的話,越想越覺得有道理。但是要說服他父親,倒是個難題。正好在這個時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進攻馬邑。李淵派兵抵抗,連接打敗仗。李淵怕這件事給隋煬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責任,急得不知道該怎么辦。
李世民抓住這個機會,就找李淵勸他起兵反隋。李淵一聽,嚇得要命,說:“你怎么說出這種沒上沒下的話來。要是我去報官,準會把你抓起來。”
李世民并不害怕,說:“父親要告就去告吧,兒才不怕死呢。”
李淵當然不會真的去告發,只是叮囑他以后別說這樣的話。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淵說:“父親受皇上的委派,到這里討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您能討伐得了?再說,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處境更加危險。只有照我昨天說的辦,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淵猶豫了許多時候,才長嘆一口氣說:“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說的話,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從現在起,是家破人亡,還是能化家為國,就憑你啦!”
李淵把劉文靜從晉陽牢監里放了出來。劉文靜幫助李世民,分頭招兵買馬。李淵又派人把正在河東打仗的另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來。
太原的兩個副留守看到李淵父子的舉動反常,想出來阻撓。李淵借口他們勾結突厥,把他們抓起來殺了。
李淵又聽從劉文靜的計策,派人備了一份厚禮,到突厥可汗那里講和,約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覺得這樣做對他們有好處,就答應幫助李淵。
李淵穩住突厥這一頭,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淵自稱大將軍,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做左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做司馬,又把兵士都稱為“義士”。他們帶領三萬人馬離開晉陽,向長安進軍。一路上繼續招募人馬,并且學農民起義軍的做法,打開官倉發糧給貧民。這樣一來,應募的百姓就越來越多了。
唐軍到了霍邑(今山西霍縣),遭到隋朝將軍宋老生的攔擊。霍邑一帶道路狹隘,又正趕上接連幾天大雨,唐軍的軍糧運輸中斷了。兵士中還紛紛傳說突厥兵正準備偷襲晉陽。李淵動搖起來,想撤兵回晉陽去。
李世民對李淵說:“現在正是秋收季節,田野里有的是糧食,哪怕缺糧!宋老生也沒有什么可怕。我們用義兵的名義號召天下,如果還沒打仗就后撤,豈不叫人失望。回到晉陽,是斷斷沒有生路的。”
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張。李淵這才改變了主意,取消了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剛剛放晴。唐軍一早沿著山邊小路,急行軍來到霍邑城邊。李淵先派建成率領幾十個騎兵在城下挑戰。宋老生一看唐軍人少,親自帶了三萬人馬出城。李世民帶兵居高臨下從南面山頭沖殺下來,把宋老生的人馬沖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頭想逃回城去。李淵的兵士已經占了城池,把城門關得緊騰騰的。宋老生走投無路,被唐軍殺了。
唐軍攻下霍邑以后,繼續向西進軍,在關中的農民軍的配合下,渡過黃河。留在長安的李淵的女兒也招募了一萬多人馬,號稱“娘子軍”,響應唐軍進關。
李淵集中了二十多萬大軍攻打長安。守在長安的隋軍,要想抵抗也沒用了。李淵攻下長安以后,為了爭取民心,宣布約法十二條,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廢除,并且暫時讓隋煬帝的孫子楊侑(音yòu)做個掛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從江都傳來了隋煬帝被殺的消息,李淵才把楊侑廢了,自己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這就是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