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
每一個時代都出現那么幾個格外璀璨耀目的人物;關于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8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1)
邱少云(1931~1952),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出生于四川銅梁縣(1997年后屬重慶市)關建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5歲那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鮮作戰。
1952年10月,為打擊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邱少云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并擔任了發起沖擊后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并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云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里,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戰后,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文藝工作團贈給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錦旗上寫道:“獻給中國人民志愿軍偉大戰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軍第15軍全體指戰員獻給邱少云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祖國人民的光榮”。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____分會給邱少云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光榮之家”。四川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給邱少云烈士的家屬的錦旗上寫道:“偉大人民的戰士,英雄不朽的功績”。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眾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被.....志愿軍某部委員會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于1952年11月6日給他追記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稱號。同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并將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為整體、為勝利而犧牲的偉大的戰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2)
周恩來的故事
1976年1月8日,操勞一生的周恩來總理走完了78年的人生旅程。他離去后,骨灰灑向祖國大地,身后沒子女,卻有十里長街百萬群眾灑淚送別。50多年革命生涯,26載總理重任,“周恩來”這個名字是中國人民永遠的懷念。
紅軍長征時,周恩來作為黨和中央紅軍主要負責人之一,身兼數職,極度繁忙。盡管如此,他仍嚴格要求自己參加組織生活。1935年6月底,紅軍到達兩河口地區休整,根據組織改選,警衛員魏國祿當選了周恩來所在黨小組的組長。一次,周恩來問為什么很久不開黨小組會議。魏國祿告訴他,小組會開過了,看首長忙,就沒通知。沒想到,周恩來用平時少見的嚴肅態度批評道:“那怎么能行?在我們黨內,每個人都是普通黨員,誰都要過組織生活,這是個黨性問題。”
1966年3月8日凌晨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發生6.8級大地震。10日下午,周恩來親自前往受災最嚴重的白家寨村。他一邊走一邊不時停下來跟群眾握手,說著:“鄉親們,你們受苦了、受驚了、遭災了,我來遲了。”
當天刮著很大的西北風,可周恩來發現群眾都是面對西北風而坐,原來縣委專門搭了一個坐北朝南的背風講臺讓總理避風。周恩來不同意,堅持改變布置,讓群眾背風而坐,他自己迎著風講話。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農歷45歲生日。南方局的同志決定“熱鬧一下”,準備好瓜子、水果和糕點,想給忙碌中的周恩來一個驚喜。可大家一等再等,就是不見周恩來下樓。為了不讓請他的同志為難,周恩來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請把這些茶點留給加夜班的同志吧!”后來,周恩來只讓廚房為他做了一碗普通掛面作為紀念。吃過面條,他再次開始繁忙的工作,一干又是幾個小時。當晚,他寫下《我的修養要則》:加緊學習,努力工作,堅持原則,向群眾學習。
1958年1月到杭州視察,周恩來隨身帶著自己的鋪蓋:舊被子還是解放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床,枕巾中間已經破損,他把中間剪掉、兩端縫上繼續用。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給他換了條新枕巾。了解情況后,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他還強調,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
1923年,鄧穎超收到周恩來從法國寄來的一張明信片,在這張印有德國革命情侶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畫像的明信片上,周恩來寫道:“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臺。”這不是革命宣言,而是周恩來總理寫給鄧穎超的情書。那個年代的情書,寥寥幾字,卻承載了生命的全部重量。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中,周恩來和鄧穎超始終奉行“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八互”原則,堪稱恩愛的模范夫妻。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因不少故鄉親友希望能通過周恩來謀求一官半職,周恩來曾為此專門召集家庭會議,定下“十條家規”:
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
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
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許請客送禮;
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
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
八、生活要艱苦樸素;
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來從1974年6月1日生病住院,到1976年1月8日病逝,587天里做過大小手術14次,平均40天做一次,其間他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負責同志談話55次,接見外賓63次,召開會議40次……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仍抱病操勞國事,他說:“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可是這二十幾年時間,總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里報到,才感到安心。”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3)
朱德的故事
熟悉中共__的人都知道,朱德曾先后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威名赫赫。這讓不少讀者誤以為朱德在黨內擁有這么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他在軍事方面的卓越貢獻。
事實上并不完全如此,朱德不僅在軍事方面有卓越貢獻,在品德上也是一個真正高尚的人,這才會讓全黨同志都發自內心尊崇朱德。此文分享幾個體現朱德品德高尚的小故事,讓我們一睹偉人風采。
1
朱德23歲時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1911年在云南參加辛亥革命武裝起義,在滇軍中從少尉排長做起,一直升到少將旅長,名震川滇。
但朱德對當時軍閥之間的窮兵黷武、爭權奪利感到無比厭倦,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數以千計大洋的軍界,外出學習。
第二年,朱德到上海拜見大總統孫中山,當時孫中山正打算借助滇軍的力量討伐陳炯明,以奪回廣州,重建共和政府。因此,孫中山希望朱德重返滇軍,以助他一臂之力。
朱德雖然理解并且同情孫中山的處境,但他早已洞察孫中山這種利用這個軍閥打擊那個軍閥的做法沒有出路,就誠懇建議孫中山應該組建一支真正為國民而戰、屬于自己的軍隊。
不久,朱德找到陳獨秀,提出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這讓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陳獨秀大吃一驚,一個滇軍出身的軍閥竟然主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讓陳獨秀實在難以置信,也不敢相信朱德的誠意。
朱德對陳獨秀坦誠:如果我是為了個人享受,我就不會來找共產黨了,我完全可以回到滇軍繼續做我的將軍去,還可以成就我個人的功名利祿。但我正因為要拋棄這些,下定決心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所以我才選擇了共產黨!
但遺憾的是,陳獨秀拒絕了朱德的請求。朱德并不氣餒,1922年秋,朱德遠赴德國學習戰術,并努力鉆研社會主義理論。在德國他見到了另一個偉大人物,比他小了整整12歲的周恩來。第二年,經周恩來介紹,朱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后,分左右兩路軍北上,左路軍由朱德和張國燾率領。毛澤東、黨中央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后,果斷決定繼續北上。
張國燾對形勢悲觀估計,同時又滋生了篡黨奪權的狂妄野心,擅自命令部隊南下,堅持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甚至要另立中央,公開打起____旗號。
于是,張國燾召開會議圍攻朱德,逼迫朱德譴責毛澤東,宣布與毛澤東斷絕一切關系,并要他譴責黨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
朱德嚴詞拒絕,并義正辭嚴地表明立場:你就是把我劈成兩半,你也割裂不了我和毛澤東的關系!中央的路線是正確的,我是舉過手同意的,我決不能反對!
為了爭取和教育更多人,朱德明確指出:不論發生多大的事情,都是紅軍內部的問題,大家一定要冷靜,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自己搞內訌,讓蔣介石看我們的熱鬧!中央北上的決定是正確的,我是共產黨員,就必須堅決擁護中央的決定!
哪怕有人囂張地沖朱德叫嚷,要逼他走:你擁護北上,那你現在就走,快走吧!朱德還是決定留在左路軍同張國燾作斗爭。朱德態度堅決:我是中央派到這里工作的,既然你們堅持南下,我只好跟你們去,但南下是沒有出路的!
在朱德的不懈努力下,有效說服、教育和團結了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及時制止了分裂,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會師。
3
1938年,第344旅轉戰太行山區,連戰連捷,部隊決定在沁水縣端氏鎮休整、學習,這一時期,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來部隊檢查工作。
當時,該旅旅長身體不好,請求去延安治病和學習,得到八路軍總部的批準。這時,朱德認為該旅23歲的團長田守堯的資格和能力,可以擔任代理旅長,旅政委黃克誠表示完全贊同。于是,朱德找田守堯談話,明確告訴他代理旅長職務,等候八路軍總部的任命。
但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不同意朱德的提議,他們認為由田守堯指揮一個近萬人的主力旅,他的資歷和領導能力還不夠,不久,八路軍總部派___代理第344旅旅長。
田守堯心里不高興了,就連為老旅長送行的聚餐會也不參加。朱德見此情景,讓黃克誠召開黨委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幫助田守堯認識自己的錯誤。
在旅黨委的____上,剛開始沒人發言,黃克誠就先開口,但他對田守堯的批評比較婉轉,不夠尖銳。朱德見狀火了,站起來指著參會的一個個領導干部說,你們這算什么____?不敢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還算什么共產黨員?
接著,朱德毫不客氣對田守堯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最后,朱德嚴肅總結:點到誰,就該誰唱戲,沒點到你,就不能出臺。我們是共產黨員,都要聽黨中央的,不能鬧情緒!
在朱德指導下,第344旅經過學習整訓,成功總結了抗戰以來的作戰經驗和教訓,實現了以打游擊戰為主的戰術轉變。第二年春天,___調走,田守堯經受住了考驗,先后被任命為該旅副旅長、新二旅旅長等職務。
從這三件事可以看得到,朱德的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年輕時候寧愿放棄高官厚祿而選擇跟隨中國共產黨,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奮斗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重大關頭能頂住壓力,堅持原則,以卓越的斗爭藝術成功捍衛黨內團結;作為共產黨員,無論什么時候都堅決服從黨中央的決定。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4)
“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1991年10月16日,“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的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建國以來國務院、中央軍委第一次向科學家授予國家級最高榮譽稱號。這個榮譽稱號的唯一獲得者就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為浙江紹興。在開明家庭中成長的錢學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鐵道工程系。在此期間,他對航天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花費大量時間查閱相關書籍資料。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派遣飛機進行狂轟濫炸,上海遭到嚴重破壞。目睹日軍戰機肆意橫行的錢學森意識到中國只有擁有屬于自己的強大的航天工業,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從事航空事業捍衛祖國的想法開始在錢學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錢學森放棄自己修習多年的鐵路專業,成功考取清華大學第七批庚款留美學生,登上了開往美國的郵輪。
1935年,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斬獲碩士學位。翌年,他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進修,師從著名科學家馮?卡門,并很快成為馮?卡門最重視的學生。1939年,錢學森獲得航空和數學雙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錢學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解決了飛機高速飛行時殼體會發生變形的數學計算難題。后來這項公式被普遍運用于飛機翼型設計。也正因為這項公式,年僅28歲的錢學森在美國科學界聲名鵲起。隨后的幾年里,錢學森先后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在美國深受重視。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懷揣“學成必歸,報效祖國”心愿的錢學森萬分激動,作出了回國的決定。但就在他積極籌劃回國之際,厄運不期而至。1950年,錢學森受到美國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實指控,繼而受到拘禁等種種不公待遇,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軟禁生涯。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輾轉傳回國內。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不僅公開譴責美國政府的不當行為,還積極尋找途徑與美國政府溝通,要求美國政府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經過中方的不懈努力,歷經磨難的錢學森最終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后,錢學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偉大的建設高潮”中去,帶領科學家們創造出無數奇跡。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加上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發展國防尖端技術成為燃眉之急。錢學森堅信“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從此全面開展相關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同年10月,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此后數年間,他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錢學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國相繼成功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錢學森的偉大不僅在于為中國的各項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還在于他的優秀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航天事業初創之時,沒有任何外國資料可供參考。錢學森便自編教材,為年輕的科研人員講授相關知識,還堅持每周與他們討論技術問題。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種導彈型號在發射試驗時失敗了。錢學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開會。這些年輕人意識到,是因為他們考慮不周導致導彈發射失敗。因此,在面對錢學森時,他們愧疚地埋下了頭。錢學森微笑著讓大家抬起頭并說:“如果說考慮不周,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們。”這種擔當精神給年輕的科研人員以莫大的鼓勵,使他們能勇于在錯誤中總結教訓,爭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錢學森還多次捐贈稿費、講課費和獎金,自己卻數十年如一日,保持著簡樸的作風。正是錢學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擔當和簡樸等優秀品質,讓中國航天等事業完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輝煌歷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員的手中接續發展。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數年堅守與奉獻。多年以來,錢學森以其舉世矚目的卓越貢獻和堅韌不拔的高尚品格獲得了世人的廣泛認可。人們稱他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和“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還將小行星3763命名為“錢學森星”,以此紀念他的卓越貢獻。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斯人已逝,但人們不會忘記錢學森的偉大功績和高尚品質,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更是民族的脊梁、中華的燈塔,他向整個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實力與風采。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5)
為國捐軀,不只是在戰場上才有。那些為使祖國富強起來和惡勢力斗爭的義士,同樣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清朝末年,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改革運動,叫戊戌變法。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是為變法而死的義士。
譚嗣同從小就痛恨外國勢力侵略中國,決心為祖國富強而奮斗。他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的主張,卻遭到了封建頑固派的激烈反對。譚嗣同看出變法的艱難,對朋友們說:“就是殺身滅族,我也不會改變主張。中國僅有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才有期望。不然真是要亡國了。”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而成功的。此刻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后,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里裝著祖國。他自動走向死亡,因為他明白自我的死,有多大價值。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6)
自從那個載著一腔悲憤的詩人投入狂濤巨浪中,汨羅江就開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嗚咽代替不平,兩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飄蕩,游走。
屈原不僅是三峽的第一才子,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滿腔忠誠的愛國先驅,當美政思想懸在高崖,“舉賢授能”倡導不復存在,大統一理想成為夢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興邦,一個高潔的靈魂在充斥妒忌和詆毀的混濁中越來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個朝代的失敗,是一個國家的悲哀,一部《天問》怎抵那頑固的銅墻鐵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沒有放棄令人無限悲傷的楚國土地,而當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徹心扉的絕望。報國無門,千悲萬嘆,于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從容地走向汨羅江,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執著而堅定的腳步,就這樣,他一步步走向洶涌的大江,讓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煩惱和污濁,讓靈魂在激蕩中升騰。那是怎樣的心痛和悲壯!也許他知道,汨羅江才是他永遠的港灣和歸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熱血一同匯入他的血管,從此,他的血脈奔涌不息,汨羅江水更加清澈而有靈性。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鄉秭歸,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那個“石頭城”墻上,刻下了永久的傷痕,而這塊曾經寫滿悲憤和蒼涼的土地,卻因這位偉大詩人而成為一方熱土,從此,長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節因屈原而誕生,屈原因寄托了無限懷念和深思的端午節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包粽子,賽龍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撫慰著一個忠魂。
穿越歲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喚良知和責任,挽留忠貞和圣潔。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審視歷史,用沉重的筆墨審閱歷史,把一部殘破的書寫得理性而厚重。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7)
屈原,一個可與日月爭輝的人,一個為國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壯的史詩!
亂世
天地不仁。當春秋戰國天下大亂之時,才人輩出,百家爭鳴。而屈原,就在這么一個戰爭紛紛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設計好的命運,還是他自己注定得承受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卻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氣,卻被小人陷害;一顆愛國之心,卻最終只能看著國家滅亡……然而他在不斷奮斗,奮斗,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幫助國家興旺起來……
詩
一首離騷,讓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權貴的丑陋;一闕天問,喚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傳唱了世間一切可傳唱之事。他的詩詞,沒有李白的灑脫,沒有李清照的婉約,沒有辛棄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脫俗的詩詞,讓人領略到了語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土爭先。”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戰甲手拿武器的戰士,抖落厚重的征塵,把戰友的頭顱擱置頸項的慘烈。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禱。
愛國英雄
他,懷著報國的理想,帶著滿腹經綸來到政治舞臺。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臺。他勵精圖治,大整朝綱,然而,正是他的正直,給他帶來了災禍:蒙受小人禍害,被兩次流放,親友相繼被迫害……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造就了這么一位舉世無雙的英雄。
結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貢獻,脫俗的才華,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結局:他走到汨羅河邊,望著那滔滔的江水,“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蒼涼的聲音刺破了黑夜,彌漫在風雨中。萬聲寂靜,星光早已隱藏起來。夜,更加幽寂;風,更加放肆;雨,更加張狂。屈原抱著一塊石頭,縱身跳到水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聲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盤旋。
這難道就是英雄的結局。
中國偉人的偉大事跡大全(篇8)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時,他曾率領兵士保衛京城臨安。臨安失守后,他轉移到南方,與各將領抵抗敵人,保衛國家。后來兵敗被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終于壯烈犧牲。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時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衛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于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夫的協助,乘機逃脫。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于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里。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