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人的事跡簡介
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中國偉人的事跡簡介”?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偉人的事跡簡介(精選篇1)
朱德23歲時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1911年在云南參加辛亥革命武裝起義,在滇軍中從少尉排長做起,一直升到少將旅長,名震川滇。
但朱德對當時軍閥之間的窮兵黷武、爭權奪利感到無比厭倦,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數以千計大洋的軍界,外出學習。
第二年,朱德到上海拜見大總統(tǒng)孫中山,當時孫中山正打算借助滇軍的力量討伐陳炯明,以奪回廣州,重建共和政府。因此,孫中山希望朱德重返滇軍,以助他一臂之力。
朱德雖然理解并且同情孫中山的處境,但他早已洞察孫中山這種利用這個軍閥打擊那個軍閥的做法沒有出路,就誠懇建議孫中山應該組建一支真正為國民而戰(zhàn)、屬于自己的軍隊。
不久,朱德找到陳獨秀,提出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這讓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陳獨秀大吃一驚,一個滇軍出身的軍閥竟然主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讓陳獨秀實在難以置信,也不敢相信朱德的誠意。
朱德對陳獨秀坦誠:如果我是為了個人享受,我就不會來找共產黨了,我完全可以回到滇軍繼續(xù)做我的將軍去,還可以成就我個人的功名利祿。但我正因為要拋棄這些,下定決心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所以我才選擇了共產黨!
但遺憾的是,陳獨秀拒絕了朱德的請求。朱德并不氣餒,1922年秋,朱德遠赴德國學習戰(zhàn)術,并努力鉆研社會主義理論。在德國他見到了另一個偉大人物,比他小了整整12歲的周恩來。第二年,經周恩來介紹,朱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中國偉人的事跡簡介(精選篇2)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zhàn)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 值!”
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fā)了甲午戰(zhàn)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zhàn)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zhàn)。戰(zhàn)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 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
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zhàn)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 感到最后時刻到了。
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 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遠號在前進中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中國偉人的事跡簡介(精選篇3)
____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
_____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chuàng)者,_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
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后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
中國偉人的事跡簡介(精選篇4)
1991年10月16日,“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的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建國以來國務院、中央軍委第一次向科學家授予國家級最高榮譽稱號。這個榮譽稱號的唯一獲得者就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為浙江紹興。在開明家庭中成長的錢學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鐵道工程系。在此期間,他對航天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花費大量時間查閱相關書籍資料。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日軍派遣飛機進行狂轟濫炸,上海遭到嚴重破壞。目睹日軍戰(zhàn)機肆意橫行的錢學森意識到中國只有擁有屬于自己的強大的航天工業(yè),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從事航空事業(yè)捍衛(wèi)祖國的想法開始在錢學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錢學森放棄自己修習多年的鐵路專業(yè),成功考取清華大學第七批庚款留美學生,登上了開往美國的郵輪。
1935年,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斬獲碩士學位。翌年,他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進修,師從著名科學家馮?卡門,并很快成為馮?卡門最重視的學生。1939年,錢學森獲得航空和數學雙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錢學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解決了飛機高速飛行時殼體會發(fā)生變形的數學計算難題。后來這項公式被普遍運用于飛機翼型設計。也正因為這項公式,年僅28歲的錢學森在美國科學界聲名鵲起。隨后的幾年里,錢學森先后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在美國深受重視。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懷揣“學成必歸,報效祖國”心愿的錢學森萬分激動,作出了回國的決定。但就在他積極籌劃回國之際,厄運不期而至。1950年,錢學森受到美國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實指控,繼而受到拘禁等種種不公待遇,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軟禁生涯。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輾轉傳回國內。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不僅公開譴責美國政府的不當行為,還積極尋找途徑與美國政府溝通,要求美國政府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經過中方的不懈努力,歷經磨難的錢學森最終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后,錢學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偉大的建設高潮”中去,帶領科學家們創(chuàng)造出無數奇跡。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加上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fā)展趨勢,發(fā)展國防尖端技術成為燃眉之急。錢學森堅信“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從此全面開展相關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同年10月,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此后數年間,他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guī)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fā)展規(guī)劃,發(fā)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tǒng)學等。在錢學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國相繼成功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和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錢學森的偉大不僅在于為中國的各項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還在于他的優(yōu)秀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航天事業(yè)初創(chuàng)之時,沒有任何外國資料可供參考。錢學森便自編教材,為年輕的科研人員講授相關知識,還堅持每周與他們討論技術問題。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種導彈型號在發(fā)射試驗時失敗了。錢學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開會。這些年輕人意識到,是因為他們考慮不周導致導彈發(fā)射失敗。因此,在面對錢學森時,他們愧疚地埋下了頭。錢學森微笑著讓大家抬起頭并說:“如果說考慮不周,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們。”這種擔當精神給年輕的科研人員以莫大的鼓勵,使他們能勇于在錯誤中總結教訓,爭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錢學森還多次捐贈稿費、講課費和獎金,自己卻數十年如一日,保持著簡樸的作風。正是錢學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擔當和簡樸等優(yōu)秀品質,讓中國航天等事業(yè)完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輝煌歷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員的手中接續(xù)發(fā)展。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數年堅守與奉獻。多年以來,錢學森以其舉世矚目的卓越貢獻和堅韌不拔的高尚品格獲得了世人的廣泛認可。人們稱他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和“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還將小行星3763命名為“錢學森星”,以此紀念他的卓越貢獻。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斯人已逝,但人們不會忘記錢學森的偉大功績和高尚品質,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更是民族的脊梁、中華的燈塔,他向整個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實力與風采。
中國偉人的事跡簡介(精選篇5)
七七事變之后,日軍占領北平城,強迫青年學生游行慶祝,14歲的鄧稼先憤然將日本旗幟踩在腳下,離開北平前往昆明。
1941年,鄧稼先考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組而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從吳有訓、周培源、葉企孫、吳大猷等多位知名物理學家,受到了第一流的學術培養(yǎng)。那正是抗戰(zhàn)最為艱難的時候,昆明城空襲不斷,跑警報成了師生們的家常便飯。在最艱難的條件下,聯大師生仍然堅持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為抗戰(zhàn)建國積蓄復興力量。
26歲就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鄧稼先,畢業(yè)后的第九天就立即動身,返回當時還一窮二白的中國。當時國際局勢嚴峻,在斷絕了所有外部援助的情況下,中國決定自力更生,自主研發(fā)原子彈。曾經有外國專家這樣斷言:“中國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作為研制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鄧稼先頂著重重壓力和同事們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敲開了自主研制原子彈的大門。一次核試驗的事故中,為了撿回一枚重要部件的碎片,鄧稼先命令所有的人都在場外待命,自己卻毅然沖進了那片意味著死亡的荒漠,受到了致命的輻射傷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零八個月后,鄧稼先領導團隊又成功地設計出氫彈,鑄就了國家的和平之盾。
1985年,61歲的鄧稼先終于調回北京,分離28年,妻子許鹿希終于等到丈夫回來,而丈夫卻身患絕癥,一年后便與世長辭。鄧稼先躺在病床上,對大家說的最多的是,“你們大家快回去工作吧!別讓那些國家把我們中國落的太遠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忍受著體內不停出血的劇痛,堅持寫下一份對中國核事業(yè)產生著深遠影響的報告,并叮囑他的妻子說:“這份報告比我的命還珍貴。”
1999年,在獲得兩彈一星元勛稱號的23位科學家中,有八位即出自于西南聯大,鄧稼先正是其中一位。先烈們以身許國的信念無論在何種困難面前從未動搖過,他們見證了祖國從積貧積弱到獨立自強的過程,更將自己的滿腔熱血投入其中,無愧于年少時“中興業(yè),須人杰”的承諾。我們追憶這些遠去的背影,也更加明白,國家貧弱之時需挺直脊梁,民族復興之時當成為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