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
通過對先進事跡的宣傳,有利于使青少年在了解先進事跡時被他們身上的精神所感染,為青少年樹立學習的榜樣,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1)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地人們的尊重。
有一天,鎮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里有一位老農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為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么潤筆費,我小小年紀,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寫完,這才連夜往鎮上趕。
再說鎮上那家,因為家產富有,來吊唁的親朋眾多。其中一位遠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么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區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當地好事的就慫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為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眾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
狂生拿起自己熬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為湯多少會夸贊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為湯顯祖是補充去世人心態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刷地就紅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2)
舍名棄利兩彈元勛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后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直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可以瞑目了。”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3)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么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
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4)
我國的老革命家吳玉章,從小就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輕的時候,他到日本留學,在一所學校里讀書。1904年元旦那天,學校把世界各國的國旗都掛出來慶賀,但是沒掛中國國旗。吳玉章氣憤極了,帶著中國學生找到校方負責人,提出抗議說:“為什么不掛中國國旗?學校如果不道歉,不糾正錯誤,我們就罷課,絕食。”
校方不滿意地說:“平日我們對你那么好,你家經濟困難,我們不催你繳學費,還發給你零花錢,你為什么帶頭反對學校?”吳玉章嚴肅地說:“學校對我好,我很感謝。但是掛旗這件事是關系國家榮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爭啊!”校方只好承認了錯誤。
10年以后,吳玉章已經成為一個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國,他坐在日本的輪船上,正好又趕上1914年元旦。船上掛起萬國旗慶賀,可仍然沒掛中國國旗。
吳玉章記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國貧弱,被外國人瞧不起,掛國旗也想不到中國!可我是中國人,能眼看祖國的尊嚴受到傷害卻視而不見嗎?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帶領船上的中國同胞向船長提出抗議。船長見中國人這樣愛國,又這樣心齊,慌忙賠禮道了歉。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5)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袁隆平是湖南一個鎮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一天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里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現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持續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為了這個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里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后培育成功了。
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到達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后,我國稻谷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后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6)
李愛民是太行山區的一個抗日小英雄。
1942年春天,11歲的李愛民擔任抗日兒童團團長。有一天,八路軍的鐘營長讓他穿過敵人的封鎖線去送一件“火急”信。李愛民二話沒說,回家趕上心愛的小毛驢,帶了草繩和鐮刀,把信裝進襪筒子里出發了。
一路上還算順利。眼看就到敵人的封鎖區了,他忽然發現前面不遠的土堆上有個端著槍的人影在晃動。不好,鬼子的流動哨盯上他了。
怎么辦?李愛民靈機一動,抓起一把稀牛糞,涂得滿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驢趕進了草坡里,彎下腰割起青草來。“八格亞路,舉起手來!”冷不防,已繞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領。另一個日本軍官直盯著李愛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來!”
“我是來放驢割草的。你們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驢嗎?”李愛民機智地回應。
鬼子看他滿身是糞,像個放牲口的窮孩子,一腳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幾句,調頭而去。小愛民忍著劇痛爬起來,踉踉蹌蹌地趕著小毛驢直奔小道,順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務。第二天深夜,鬼子在這里的臨時據點被八路軍14團戰士和聯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這個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為保護鄉親落入敵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歲。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7)
“官可以不做,老百姓的事情不能不管”,山西省運城市紀檢委副書記梁雨潤這樣說。作為一名工作在基層的紀檢干部,短短五年時間,他組織查處了數萬起群眾上訪案件。尤其是處理了一批關系老百姓生活疾苦的陳年積案而備受人們稱贊。贏得了諸如“梁青天”、“梁包公”這樣的稱呼。他用清廉書寫了一個百姓愛看的“官”字。
每次找他的百姓在他面前一掉眼淚,他都顯得有些激動,“我就想這假如他是我的父母姐妹,假如他是我的姑舅伯姨,假如他是我的.親戚朋友,我該怎樣對待。”帶著這樣一種感情,梁雨潤可以為解決一個問題先后15趟跑一戶農家,可以為了解決一樁17年沒有解決的案件,擠進人群抬起棺材板……
沒有一種正氣和勇氣,沒有一種責任和追求,當好這個官,當好這個公仆,就無從說起。梁雨潤的眼睛是向下的,時刻關注他的服務對象、他的衣食父母。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8)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地人們的尊重。
有一天,鎮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里有一位老農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為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么潤筆費,我小小年紀,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寫完,這才連夜往鎮上趕。
再說鎮上那家,因為家產富有,來吊唁的親朋眾多。其中一位遠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么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區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當地好事的就慫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為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眾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
狂生拿起自己熬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為湯多少會夸贊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為湯顯祖是補充去世人心態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刷地就紅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9)
一曲胡笳救孤城
在中國歷史上,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陷入重重包圍的軍隊轉危為安的人,屈指算來,僅有幾個。而西晉時的劉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琨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將領、音樂家和文學家,也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西晉末年,匈奴騎兵經常南下騷擾中原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劉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聞雞起舞,發憤圖強,希望能收復失地,還老百姓一個安寧的生活。
公元307年,劉琨帶領部下一千余人離開洛陽,歷經艱難險阻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當時的晉陽由于戰亂頻仍,已是一座空城。劉琨到了那里,安撫流民,加強城防,重視農業,發展生產。很快,晉陽城恢復了活力,到處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匈奴騎兵再次興兵南下,圍攻晉陽城。一夜之間,五萬匈奴兵把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劉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趕緊修書一封,命人快馬加鞭送出城去,請求救援;一面在城內嚴防死守,各個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進攻。
劉琨深知晉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便守城不出。雖然匈奴人數次罵陣,劉琨都置若罔聞。他希望以拖延時間的方式來等待援軍。惱羞成怒的匈奴人卻等不了,他們數次攻城,但都被劉琨帶領的守軍頑強地擊退。匈奴人見久攻不下,索性就駐扎在晉陽城外,坐等劉琨彈盡糧絕,那時再攻城就不費吹灰之力。
劉琨在煎熬中又過了幾天,援軍還是未到。已是深夜,劉琨還在四處巡查。此時的他千鈞重擔在身,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登上城樓,看著一隊隊的巡邏士兵走過,心里稍感安心。但憑樓遠望,不遠處就是匈奴騎兵的營地,雖然燈火通明,卻寂靜無聲,顯然,匈奴人已經睡去。
劉琨深知:現在晉陽城內,糧草僅能維持半月;原本守軍才不過兩千,匈奴人幾次攻城,又損兵折將不少;援軍遲遲未到……想到這里,劉琨忍不住一聲長嘆,抒發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遠處的.匈奴營地里傳來一陣騷亂,似乎被劉琨的長嘆聲驚醒。看到這,劉琨靈機一動,想起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的四面楚歌所懾,不戰自敗的故事。他趕緊命人拿來胡笳——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站在城樓上吹奏起來。
劉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著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憂傷的胡笳一路嗚咽著傳到了匈奴營地,好似慈祥的母親在呼喚久別的游子,又似溫婉的妻子在思念離家遠征的丈夫。漸漸地,匈奴營地里騷動起來,許多士兵走出營地,急切地尋求聲音的來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聲吟唱,有的則黯然淚下。連年背井離鄉的征戰,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經讓匈奴士兵備感疲憊。在這異域他鄉,突然聽到熟悉的鄉音,濃濃的思鄉之情在士兵中間蔓延開來。
劉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淚流滿面,吹得匈奴士兵歸鄉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馬來報,匈奴已經撤兵北歸。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昨夜劉琨的胡笳曲,讓匈奴人軍心大亂,士氣低落,許多士兵結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領見狀,不得不下令連夜拔營起寨,退回老家。
就這樣,劉琨不費一兵一卒,解了晉城之圍。從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劉琨以他面對強敵時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稱道。
簡短的愛國名人事跡材料(精選篇10)
情系蒼生無愧于詩壇圣哲,心在魏闕豈是杜陵布衣。——題記
你出身名門,卻潦倒終生;你是孤獨的旅人,靈魂的歌者;你以詩為史,兼濟蒼生。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詩圣——杜甫。
千年后的今天,獨坐窗前,聽窗外風聲呼嘯,我不由得走進了你的茅屋,領悟到你詩中的真諦。
那是安史之亂期間,戰火彌漫了整個中原大地,“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你帶著一家老小,四處輾轉奔游,在朋友的幫助下,終于定居成都,蓋起了一座茅屋。
讀著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你——那佇立在茅屋前孤獨的'少陵野老。
農歷八月,已是深秋,怒號的秋風刮過竹林,刮過塘坳,刮走了茅屋上那少的可憐的茅草。
我久久凝望著你,看你拄著拐杖,佇立門前。連年的戰亂使你未老先衰。四十九歲已“老無力”的你面對群童抱走茅草,聽著他們的陣陣嘲諷,無可奈何,只是默默走回,獨自嘆息。
“屋漏偏逢連夜雨”,風剛止,雨又至。如麻的雨打在你的身上,令你徹夜難眠。
剛剛過上安穩的日子,秋風又吹破茅屋,生活對你如此不公平。此時,“哀民生之多艱”的你發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想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的坎坷遭遇,想到故人已“訪舊半為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脫口而出,字字啼血,痛之入骨。我不禁為你推己及人的胸懷而欽佩不已!
幾百年后,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而杜甫僅為一介布衣,一位野老,卻能心憂黎民,情系蒼生。這是一種多么高的境界啊!
“李白是抬著頭的,因此他總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而杜甫是低著頭的,所以他只能看到腳下的土地。”千年后,再次品讀杜甫那首沉郁頓挫的詩作,我真正領悟了那憂國憂民的悲涼,走進了杜少陵的茅屋。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深深影響后世,也激勵著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