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
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你知道哪些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1
劉湘賓,1963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國家高級技師,現任7107廠首席技師,陜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勞模創新工作室、陜西省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航天九院首屆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寶雞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曾獲“全國技術能手”、 “中國質量工匠”、“陜西省勞動模范”、“三秦工匠”、“航天貢獻獎”等多項獎勵,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航天報國是他的理想,“攻堅克難、精益求精”是他奮斗歷程的真實寫照。參加工作以來,劉湘賓先后解決了鋁基復合材料的難加工、精度難保證等系列技術難題;改進了國家重點型號和某大件的傳統加工方案,提高效率3倍以上;自制特種工裝夾具及刀具,提高了產品合格率等等,為我國重點型號防務裝備、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以及二代導航衛星研制做出了突出貢獻。
寶雞是西部工業重鎮,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擁有各類技術工人30余萬人,近年來圍繞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先后實施工業強市“1459”工程、“一四五十”發展戰略。始終堅持全力培育產業工人成長的金色土壤,著力在思想引領、建功立業、素質提升、地位提高、隊伍壯大等領域探索創新,初步形成與五大產業集群相適應的改革政策體系,一大批優秀技術工人秉承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長為“寶雞工匠”,他們以精湛技藝、精致產品、精細品質,打造了寶雞制造、寶雞創造的亮麗名片。
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2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
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于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后遺癥,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發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李建國——從事烹飪工作40年,在創新機關食堂烹飪技藝技法和節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干一行,愛一行”,留心大鍋菜烹飪方法的探索和總結,組織編寫了《熱菜卷》、《涼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國大鍋菜系列圖書,收錄656道菜譜。在注意菜肴烹飪中色、香、味的同時,還特別強調了菜的營養,把大鍋菜做出“小炒”的滋味來。注重節能減排,對大鍋灶進行設計改造,節能效果達到37.6%,每年節約燃氣近1000立方米。曾榮獲中國烹飪大師、國家機關首屆烹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等榮譽稱號。
郭劍英——從事金相工工作41年,積極進行技術革新,開發晶間腐蝕溫控裝置,解決晶間腐蝕微沸問題;開發鋼管內壁研磨輪,提高制樣速度十幾倍;開發低倍腐蝕溫控裝置,解決手動控溫不便問題等。曾多次在國家物理測試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在冶金工業產品脫碳層深度的檢驗,脫碳層式樣制備;測定脫碳層深度劃分等方面有較深的研究。編寫金相分析相關培訓教材,在全國培訓120多名金相檢驗人員。作為技術專家,為17家冶金企業提供實驗室咨詢服務,曾被評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等榮譽稱號。
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上,當裝備方隊從天安門城樓前通過時,舉國一片歡騰。20多天過去了,陜西航天時代導航設備有限公司(7107廠)特級技師劉湘賓心里,還充滿著自豪和振奮,因為除了閱兵式上展出的防務裝備,還有奔月的“嫦娥”、入海的“蛟龍”、導航的“北斗”,這些大國重器導航系統的關鍵零部件陀螺,不少出自他和他的團隊。
陀螺是慣性導航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它關系著衛星能否到達預定軌道、導彈能否命中目標、潛水器能否到達指定海域,它就像眼睛一樣,能夠迅速精準定位。而劉湘賓就是擦亮“眼睛”的工匠,他的絕活就是能把陀螺的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亞微米級,讓大國重器的“眼睛”看得更準更遠。
從退伍軍人到全國技術能手、航天貢獻獎獲得者、三秦工匠,劉湘賓走過了近40年奮斗之路。1983年,他退伍后在7107廠當了一名銑工。“剛進車間,一看見這些大型設備,我就愛上了這個工作。”于是,他自學了技校的全部13門課程,“我唯一的愛好就是聽機床聲響。”從此,他在精密和超精密機械加工方面越鉆越深、越鉆越精。經過74次試驗,他自創一套高精度機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進口產品,并取得了發明專利。
7107廠成立了以“劉湘賓”命名的勞模工作室,今年這個工作室獲得省上表彰。劉湘賓帶領的54人航天集團金牌班組是7107廠最大的生產班組,有一名特級技師、7名國家高級技師、20名國家技師。這個班組還是陜西省的工人先鋒號。在劉湘賓工作室,擺著兩列玻璃櫥柜,陳列著這個班組部分產品的模型。“從建廠到現在,100多次大型飛行試驗,沒有一次因為我們廠的產品出問題,導致發射失利的。”劉湘賓說,國家交給他們什么任務,他們都按時完成,質量做到最好,技能水平做到最高。他說:“用先進的設備,做出最好的產品,這就是7107廠航天人的初心。”
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4
身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工業集團量具鉗工、中國兵器首席技師、“三晉工匠”的周建民,從業39年來共完成1.6萬余套專用量具,沒有出現一次質量問題。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機器設備,全憑眼看、耳聽和手感,就能使量具達到微米級精度。而今,他的任務就是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帶徒弟是一個技術分享的過程,是快樂的。教徒弟能夠促使師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師傅的成功。”多年來,在該集團工會組織開展的師帶徒活動中,周建民總是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憑借特殊的帶徒體系,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組、不同工種的職工紛紛想要拜他為師。
嚴要求、敢放手。在帶徒弟的過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嚴格。量具是產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組生產的專用量規,大多用來檢測軍工零件是否符合標準,所以對量規的精度要求極高。“量規的精度最高可達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比繡花還細。”周建民說,雖然對徒弟要求嚴格,但也要讓他們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論知識后,會讓每一個“新手小白”盡快上手實踐,大膽嘗試。
一人一冊一方案。周建民會根據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問題,因人而異,制訂出適合其實際的目標,并將自己多年來歸納、總結出的“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 “基準轉換法”等生產中的絕技絕活、先進操作法編寫成冊發給每一個徒弟,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為公司生產的骨干力量。
2018年,周建民的徒弟劉希以優異的成績入選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山西集訓隊,但高強度的訓練讓他有點吃不消,想要放棄集訓。周建民看出了劉希的心思,說了一句讓劉希至今難忘的話:“天道酬勤。”師傅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劉希。最終,在此次大賽中他取得個人第五名的'成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工匠精神創新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5
中華技能大獎得主,福建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工匠感言——知識改變命運李萬君(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范,工匠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只要我們有一顆追求高標準,只要踏實,從基礎干起,工作就能干好,就一定會走得更好更遠。許啟金(國網安徽電力宿州供電公司運檢部帶電作業班班長。
我將繼續帶領我的團隊搞好技術集成創新,為“中國創造”加油,為大國崛起貢獻力量。鄧建軍(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全國勞動模范,鍛煉和激發了我發明創造的靈感和熱情,中國發明協會會員)工匠感言——我從學徒工、一般工人到技師、高級技師、高品質的匠心,有一種不達目標決不放棄的精神,繼續做好技術攻關、傳技育徒工作,我要通過各種努力和實踐。
人生不一定要名牌大學畢業,但一定要把學習作為立身之本。不學習就很難找到自己期待的崗位,更難以實現職業生涯的發展,把自己的技能復制到更多的工友身上,帶領出在關鍵制造環節能夠挑大梁、擔大任的工匠級操作工人群體。
李斌(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知識型職工標兵)工匠感言——做工人就要有一顆匠心,學習成就未來,技能成就人生,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杰出工人,山東省首席技師、踏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了我,是國家的快速發展給了我成長成才的機會和創新奉獻的力量,始終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充滿感情、充滿忠誠,是堅守,全國勞動模范,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工匠感言——創新不僅要注重高端的,也要注意基礎的,我從解決手頭工作中的難題出發搞創新,使創新精神在基層落地實踐。我堅信。
它是平凡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都可以具有的一種優秀品質,能主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影響產業的興衰。馮鴻昌(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范。
我將珍惜榮譽、腳踏實地。代旭升(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東辛采油廠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范、技能大師,從來沒有離開過采油一線,是艱苦的一線工作生活,百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工匠感言——工匠精神,是在中華文明傳承過程中歷經千年而不朽的民族精粹,它的內涵早已超越了制造手藝提升與傳承,實質指向的是一種對于產品不斷追求精益求精的制造信仰,再創新業績,中華技能大獎得主,被譽為“高鐵焊接大師”和“工人院士”)工匠感言——我是一名焊接工人,參與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焊接技術從追趕者到同行者、超越者的全過程。